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超高層建筑超大觀景平臺受力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該觀景平臺為武漢市地鐵7號線風塔的一部分,外形要求高,通過對該觀景平臺結構進行有限元建模分析,經過不同的結構方案對比,巧妙的利用上下兩層的高度,用雙向交叉桁架的方式軸線從兩個方向均挑出8.735m的距離,斜向平臺邊長為20.5m,根據合理的方案后,通過加速度時程法進行舒適度分析,得出結論:經過優化設計,長懸臂平臺能滿足舒適度的要求;觀景平臺設計時,要充分重視荷載不均勻分布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長懸臂;觀景平臺;舒適度
該高層建筑為市地鐵7號線風塔,塔樓總建筑面積102122.85m2,地上建筑面積89526.21m2,地下建筑面積12596.64m2。塔樓大屋面標高194.650,局部風塔頂標高210.000m,各層層高:地下負三層層高4.25m,地下負二層、負一層層高5.4m,1層層高5.60m,2~5層層高為4.50m,6~11,13~23,25~35層高均為4.10m,37~46層為4.20m;12、24、36層層高均為4.750m;37~46層局部收進,在43層設觀景平臺。該觀景平臺懸挑長度較大,而且質量輕、自振頻率小,在人行激勵作用下的振動問題需受到人們的重視,當外部激勵頻率與結構自振頻率相近時容易激發共振。本文通過不同結構體系的受力分析選擇出較為合理的結構骨架;選取最適合本工程實際情況的人行走、跑步、跳躍激勵模型和舒適度評價標準,然后根據踏步板的相關方案進行舒適度方面的計算。
一、結構主要設計參數
軸線從兩個方向均挑出8.735m的距離,斜向平臺邊長為20.5m,從柱子外側形成了152.5m2的觀景平臺。
二、主要計算指標
由于觀景平臺懸挑較多,觀景平臺的相對標高較高,達到了177.8m,風荷載比較大,風荷載引起的吸力以位移較難滿足要求,因此采用了雙向交叉的桁架體系,上下弦利用42層、43層的水平橫梁,斜撐及桁架立柱均采用方鋼管300X30,材質為Q345B。鋼構件的應力比和恒+活載作用下的彈性撓度均滿足規范的要求,且有較大的富裕。
三、觀景平臺大懸挑部位舒適度分析
為了解觀景平臺的動力特性,采用改進的Ritz向量法,通過模態分析,發現第7階模態的豎向振動模態占主要比例,通過模態計算可知第7階模態的自振周期是0.2875s,與人行荷載周期相差較多,基本不會引起共振。將時程曲線加載到模型在第7階模態反應最劇烈的點后,通過時程分析結果發現平臺整體應力不大,平臺設計滿足舒適度的要求。《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3.77條規定樓蓋結構應具有適宜的舒適度,樓蓋豎向頻率不宜小于3HZ。采用mIDAS-GEN軟件分析觀景平臺處大懸挑樓蓋豎向振動,且樓板均按開洞考慮,豎向振動頻率為3.48HZ,滿足舒適度要求。
四、觀景平臺構件中震及大震等效彈性驗算分析
(一)性能目標中震弦桿、腹桿均彈性、大震均不屈服。(二)地震作用取值(四)中震彈性驗算結果驗算結果表明,中震作用下桁架各桿件的應力比均小于1,滿足拉壓彈性要求。(五)大震不屈服驗算結果驗算結果表明,大震作用下桁架各桿件的應力比均小于1,滿足拉壓不屈服要求,滿足預定的性能目標。
五、結論
(1)對于觀景平臺,造型要求比較高,長懸臂結構形式較為常見,經過對比,上部拉纖方案往往影響觀景人員視野及平臺上部空間,而下支撐桁架方案能有效避免了此類問題,且支撐的存在更貼合建筑的特點,更易于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故在觀景平臺的項目中可優先考慮此結構方案。(2)從計算的云圖結果可以看出,弦桿最大應變出現在懸挑端,為0.6~1.0倍的材料屈服應變,腹桿的最大應變出現懸挑根部,為0.6~1.0倍的材料屈服應變,均滿拉壓不屈服要求,即可滿足預定的性能水準。(3)通過模態分析,發現第7階模態的豎向振動模態占主要比例,通過模態計算可知第7階模態的自振周期是0.2875s,與人行荷載周期相差較多,基本不會引起共振。將時程曲線加載到模型在第7階模態反應最劇烈的點后,通過時程分析結果發現平臺整體應力不大,平臺設計滿足舒適度的要求。用mIDAS-GEN軟件分析觀景平臺處大懸挑樓蓋豎向振動,且樓板均按開洞考慮,豎向振動頻率為3.48HZ,滿足舒適度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樹,王明珠,張國軍,等.多層大懸挑鋼結構體系靜力與抗震性能設計.建筑結構學報,2012.
[2]肖學雙.鋼結構人行橋人致振動舒適度及其振動控制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2009.
[3]《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
[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作者:邢明黨 單位:武漢市漢陽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