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旅游背景下地景建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景建筑作為一種新興的生態建筑理念,是鄉村建筑多元化的創新途徑之一。地景建筑與環境融合能很好地激發城鄉建筑活力。筆者從大量案例中將建筑與景觀的結合方式總結為三類:建筑整體形態、建筑表皮材料和建筑整體布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本文希望通過對地景建筑的改造手法進行研究,對未來鄉村建筑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手法。
關鍵詞:鄉村旅游地景建筑生態融合
引言
隨著城市建筑的高飽和狀態,設計師將目光轉向鄉村建筑設計。鄉村旅游進入高品質發展狀態,這一發展趨勢對鄉村公建改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李道德的牛背山志愿者之家、隈研吾象山校區的民俗博物館設計到水岸佛堂等優秀案例中不難發現,好的鄉村公建改造與自然景觀的融合是分不開的,其采用擬形、覆土、表皮肌理體現等設計手法,這些均是地景建筑設計的常用手法。地景建筑從形態、材質、與環境結合等方面體現著當地的地域性、文化性及景觀性。建筑與自然兩者相輔相成,最終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地景建筑設計的精髓。
一、鄉村旅游的發展背景及舊建筑改造
(一)傳統鄉村旅游與現代鄉村旅游的區別
西班牙旅游學術界將鄉村旅游分為傳統鄉村旅游和現代鄉村旅游。國際鄉村旅游最早出現于19世紀的歐洲,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傳統旅游的開始,國內的鄉村旅游則出現得較晚。我們所熟知的傳統鄉村旅游主要是田園度假的形式,其與現代鄉村旅游的區別在于傳統鄉村旅游集中在假日,以欣賞觀光為主缺少旅游消費理念,不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改善就業等落后狀況。現代鄉村旅游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在農村的一種新的旅游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更加迅速。這種新的旅游形式觀光賞景外,增加了農業體驗以及文化或者科技體驗,在體驗的同時消費進而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提升就業機會,改善當地較為落后的經濟、生活水平。由此可見,現代鄉村旅游對鄉村的經濟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二)鄉村旅游的發展階段及舊建筑改造
1.自發性發展階段
上世紀末隨著西班牙鄉村旅游研討會的召開,為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指明方向,1998年隨著“華夏鄉村游”主題旅游的出現,我國鄉村旅游逐漸發展起來。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吸引城市人們前來度假觀光,與此同時,一些眼光敏銳的個體農戶自發地開設農家餐館,為前來度假的游客提供吃住,由此總結出農業觀光是鄉村旅游最開始的自發性發展階段。該時期人們鄉村公建改造的意識較為薄弱,村民只是將自己的住宅騰出一兩間屋子提供游客用餐和臨時住宿,其室內空間格局和功能以及建筑形態并未有大的變化,然而當地村民思想的轉變為下一時期的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
2.大力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鄉村旅游業飛速發展,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大城市附近的郊區及周邊具有鄉土特色的旅游勝地。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農業觀光的單純模式,更希望獲得一種深層次的體驗,于是參與農耕體驗、體驗農家生活、分享農家樂趣的體驗性鄉村旅游成為了這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并深受游客青睞。這一發展目標促進了偏遠鄉村特色古村落及農業景觀旅游資源的發展,如云南的元陽梯和龍勝梯田等。景區附近的村民開始將自己的住宅進行改造升級,重新規劃建筑功能,將其室內改造成具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餐飲區。這一階段建筑整體形態基本保留了鄉村原始風貌及體量,所有的民宿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景區周圍,毫無規劃與設計感,對景區附近的治理造成了困難。
3.品質發展階段
隨著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農家樂和鄉村觀光旅游等形式的鄉村旅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并對鄉村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探索新型的、多樣的鄉村旅游形式,如文化型、科技型、休閑度假型等。創新型鄉村旅游成為目前鄉村旅游品質發展階段的目標。國家將“美麗鄉村建設”及“田園綜合體”納入鄉村建設的政策中,更促進了鄉村旅游背景下,建筑及景觀的整體規劃設計,如山東鳳凰措旅游中心設計及上海莫干山度假景區等。現今鄉村公建設計為容納并吸引更多游客,設計了旅游接待中心及包含閱讀、休閑、體驗、展示等一體的文創園等,鄉村公建的類型為滿足游客的需求而逐漸增多,建筑形態則在傳統基礎上增加現代科技手法,彰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美感,建筑體量也隨著游客的增多,進行相應的變化。由此筆者認為具有現代設計美感的鄉村建筑及創新性的室內設計是品質發展階段尤為地重要的部分。地景建筑設計不但滿足鄉村建筑的創新性,而且能很好地和當地自然環境相結合,進而成為一種生態建筑的設計手法,這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二、地景建筑設計與鄉村結合的獨特性
(一)地景建筑的專業內涵
“地景建筑”起源于西方教育體系下,是專業詞LandscapeArchitecture最恰當的中文解釋。對于相對較大尺度的空間設計與環境規劃而言稱之為“地形建筑”。地景建筑,從狹義上說是地形、地貌與建筑高度結合的一種形式,例如覆土建筑、景觀式建筑等。廣義上說,地景建筑不僅僅是與場地的結合,更是體現當地人居文化的地域性建筑,本文著重廣義的地景建筑理論進行研究。
(二)地景建筑設計與鄉村結合的獨特性
目前的鄉村公建改造隨著鄉村旅游的需要,向著更開放和多功能化方向發展,高品質的鄉村旅游首先要吸引游客的目光,而鄉村建筑作為鄉村文化的承載者,首當其中應該獨具特色。近年鄉村公建改造及景觀設計層出不窮,總有一些好的設計能跳躍出來,如李道德的牛背山志愿者之家設計、隈研吾的象山校區民俗博物館設計、SANAA的豐島美術館設計等。這些建筑形態各異卻有著相同之處,即通過建筑形態的巧妙變化使其與周圍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建筑形態的抽象性變化是其設計的亮點,其抽象與象形和覆土等設計手法是地景建筑設計的主要特征,由此可見地景建筑設計對于高品質階段的鄉村改造有著重要意義,并且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地景建筑與鄉村結合,使建筑融之于景,宛如大地藝術,渾然天成。正如“網紅民宿”姥姥家和山楂小院的創始人陳長春再一次講座中所說的“尊重所有低到塵埃里的物質”即尊重大自然的一點一滴;“有節制的奢侈和有品質的簡約”這是設計“lessismore”的最高境界,用最少的設計語言做最多的事情。“城市人需要精神上的鄉村,農村人需要物質上鄉村”,指出鄉村對于城市和農村人同樣重要,需要設計滿足兩者分別的需求。地景建筑設計與鄉村自然環境相融合是對大自然的尊重;在室內設計中化繁為簡,呼應建筑形態是有品質的設計;其室內功能的創新性和多樣能很好地滿足城市人與農村人共同的需求。由此不難看出,地景建筑設計與鄉村結合具有獨特性。
三、地景建筑的改造手法
建筑與景觀的互動一直介于適應和改造之間。反映在建筑上,表達存在感的同時還需要將自身植入一個更易于理解、賦予了意義的整體環境。地景建筑從形態、材質與環境結合等方面體現著當地的地域性與文化性。建筑與景觀設計兩者相輔相成,最終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地景建筑設計的精髓。
(一)建筑整體形態的改造手法
1.擬形
擬形,顧名思義建筑形態設計靈感來源于當地的地形地貌,建筑與景觀從形態方面相互融合,該設計方式令建筑脫離方形的現代主義設計邊框,整體形態更為靈活多變。其經典案例是由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設計的保羅•克利美術館博物館。該展館的建筑形態是極具特色的波浪形,該建筑形態模擬了當地的自然山脈,采用擬形的設計手法讓建筑與場相互契合,這是地景建筑景觀性的一種體現。該博物館結合現代感的金屬與玻璃材質,在順應地形的同時又不失現代特色,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2.象形
象形即建筑從自然界中具象形態的物體進行抽象,提煉形成的建筑形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建筑形態取之于自然,很好地融于自然,回應環境。由設計師西澤立衛和藝術家內藤禮合作完成的日本豐島藝術館是象形設計的典型案例。該美術館設計的形態設計選擇了大自然的水滴進行抽象,使建筑與環境周邊的海景形成呼應,讓建筑“生長”于場地,而不是簡單地置于場地,因此能很好地融入周圍環境。大水滴旁邊的小水滴是一個咖啡廳設計。豐島美術館的形態與人們傳統記憶中全部密封起來的方盒子建筑大相徑庭,在其無縫成形鏤空的天花板上,人們能感受到天氣的瞬息萬變,看到天上的飛鳥和周圍環境的綠色植被,夏季雨水會從這個孔洞灑落進來。在這里,建筑成為一種詩意的存在,時間被無限拉長,這是建筑與景觀設計相融合的典型案例。
3.隱形
隱形即建筑“隱藏”于環境中,有些時候為保證某一些特定環境的完整性,選擇將建筑嵌入地下抑或作為覆土建筑,這樣建筑以一種尊重自然的態度存在于該場所中。如水岸佛堂的公建設計,該建筑形態是建筑地景化設計中典型的覆土方式。讓建筑消隱于土丘之下,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建筑對原始場地土坡形地貌的破壞,保存了人們對該場所的部分記憶。其流動的室內空間彰顯出自然的靈氣,巧妙地形成了水、佛、樹、人共存的場所,由此使建筑與自然建立起良性并相互尊重的對話關系。
(二)建筑表皮材料的運用
1.表皮的結構表現
表皮結構的體現即從當地民居或者傳統文化中獲取建筑靈感,在建筑的支撐結構結構方面采用當地材料,該手法能很好地體現地域特色和當地的文化特征。如日本高知縣的橋梁博物館,采用中國與日本傳統的懸臂式建筑結構,融入現代技術的木構架體現著傳統韻味和文化性。再如印尼巴厘島的綠色村莊,巴厘島盛產竹材,設計師巧用竹材作為建筑表皮,并將其編織成輕巧而結實的室內隔斷和原始的旋轉竹門,從而形成了輕巧、靈動、通透的建筑形式,該建筑材質的運用使其很好地反映了巴厘島的竹文化,成為地景建筑文化性的一種體現。
2.表皮的色彩表現
表皮的色彩表現顧名思義就是建筑表皮的材質選取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類似的顏色,如海邊山石上的住宅建筑,最好采用粗糙原質感的混凝土墻壁、室內水磨石地面、大理石和灰泥飾面等,這樣從視覺上能很好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3.表皮的透明性表現
表皮的透明性表現主要有兩種設計手法,其一采用鏤空和大面積玻璃材質,將當地的自然景觀引入室內,是一種直接的透明性表現。再者,利用鏡面玻璃反射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消隱建筑”,這是間接的透明性表現方式,讓建筑以低姿態,尊重自然的方式融于當地景觀中。建筑表皮透明性的設計手法使建筑立面與自然之間產生聯系,讓建筑更好地融于當地場所中,避免建筑與景觀的割裂。
4.表皮的肌理表現
表皮的肌理體現主要體現在建筑及室內材質上,當地材質的選取和創新性應用能讓建筑既體現地域特色又能帶來一定的觀賞性。如瑞典的冰旅館是世界最大的冰建筑,其室內充分利用冰材質,做成冰雕、冰吧、電影院以及冰材質的祈禱室,賦予冰這一表皮肌理材質的創新性表達。再如,北京懷柔的籬苑書屋,采用當地居民家里常用的柴禾作為建筑表皮肌理的裝飾,隨著陽光照射方向的改變,柴禾在室內的投影也隨之變化,給室內營造出大自然的詩意,并透露著濃濃的書卷氣息。再如山東鳳凰措游客中心的建筑主體材料選自當地民居常用的暖黃老石頭,混凝土和耐候鋼版,使其從整體材質到色彩上都能與當地鄉村建筑景觀相呼應,并保留了山東鳳凰措的民居文化特色。
(三)建筑整體布局的改造手法
1.軸線控制與環境關聯
軸線控制與環境關聯指建筑的整體設計與規劃具有一定的軸線關系和對稱性,新建筑的功能均與當地城市規劃的功能和流線相結合,該形式的建筑在視覺方面具有一定的強調作用。如北京新機場航站樓用軸線控制的設計手法,以中心為原點,向外延伸出六條指廊,布局對稱均勻。每兩條指廊之間形成60度夾角,該六指廊正對三條軸線即北京、雄安和天津。新機場航站樓的軸線設計不僅在建筑形態的視覺方面吸引人眼球,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手法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指向性以及功能性,是建筑與場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的結合與體現。
2.空間布局與環境關聯
空間布局與環境的關聯是指,建筑的整體規劃虛實結合,不同的功能空間給參觀者以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不同的空間結合周圍的景觀,營造建筑與自然共生的獨特空間感。如貝聿銘的日本美秀博物館設計,每年3-4月櫻花盛開的季節,來訪者穿過一條500米左右的,兩側均有滿滿櫻花的步道,接著通過一條狹窄的山體隧道,便可豁然開朗,看到美術館的全貌。山體隧道是整個建筑設計中空間布局最為巧妙的一部分,既體現了《桃花源記》中曲徑通幽的意境,又通過開鑿部分山體隧道的巧妙做法減少對場所中山體整體形態的破壞,保存了山體景觀的地域特色,進而形成了設計與場地虛實結合的契合關系。
總結
通過對場地本身的認識與解讀,我們可以深層次地挖掘場所本身的特點,進而抽象與借鑒,最終形成具有地貌特征的建筑,讓建筑與環境很好地結合,產生聯系,成為一個完整的、一體化的效應系統。從本文建筑整體形態、建筑的表皮材料和建筑的整體布局三個方面的改造設計中,對地景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景觀性進行案例的歸納總結,不難看出地景建筑為鄉村及城市建筑提供新的設計靈感及可能性,使建筑從形態到材質再到空間整體能更生動地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讓建筑拔地而生,最終又回歸大地,回歸“地景”,真正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態建筑。
參考文獻
[1]賀小榮.我國鄉村旅游的起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探討[N].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2001(1):90-93.
[2]李一.鄉村旅游區地景建筑環境設計的應用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6.
[3]崔愷.再造地景——本土設計的策略之一[J].建筑技藝.2015(2):26-37.
[4]閆啟文.吳維霞.淺析地景建筑與環境的融合[J].藝術與設計.2012(9):146.
[5]佘翔.基于與自然對話的建筑界面設計策略研究[D].東南大學.2014.
[6]伍丹婷.當代地景建筑的語境化表達策略[D].湖南大學.2013.[7]裴峻.博物館設計空間集成技術研究[D].東南大學.2016
[8]趙智慧,王真慧.紹興旅游口號設計研究——以鄉村旅游品牌構建為視角[J].設計,2017,30(12):136-137.
[9]金茗.鄉村旅游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江南地區為例[J].設計,2017,30(3):20-21.
[10]王鑫.鄉村旅游信息視覺化設計流程探析[J].設計,2016,29(5):70-71.
作者:耿春莉 金巖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