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申遺下的景區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保護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申遺;民居建筑;保護管理;景邁山
文化景觀遺產概念始于1992年在美國圣菲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與會專家認為,應將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景觀納入《世界遺產名錄》。文化景觀遺產是人類與自然的共同作品,是自然作用與人類創造力互動的共同結晶,反映區域內的獨特文化內涵,特別是出于社會、文化、宗教上的要求,并受到環境影響與環境共同構成的獨特景觀[1]。自文化景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類型后,對文化景觀的研究才與文化遺產的保護連起來。縱觀對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研究,經歷了由單體向整體及非物質文化層面的深入,對文化景觀遺產所具有的理論價值與和形成過程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2]。對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不同于自然景觀遺產,其難點在于文化景觀遺產包含動態的、非物質的元素,保存原真、完整的文化景觀遺產首要的是理解景觀文化的構成要素和載體,對中國的文化景觀遺產來說,不能脫離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避免用外部和現代的思維去理解古人和在地者,單純采用西方邏輯性的思維并不可取[3]。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推進加快,許多傳統鄉村呈現城鎮化、同質化或空心化。在鄉村類文化景觀中,民居建筑代表的地域文化尤為突出,是反映不同區域文化景觀差異的顯著標志[4]。在目前的鄉村文化景觀遺產保護中,重申報,重開發,重旅游設施建設,輕保護,輕科學文化研究是其大弊端[5]。對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應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可持續性原則”,在實施保護的過程中,應警惕改造粗放、原有居住形態被改變、標準化規劃等問題,避免當地傳統文化演進過程被中斷,文化內涵被置換,導致面貌過度商業化、同質化,造成建設性破壞[6]。以云南景邁山民居建筑為例,探討在申遺背景下如何實現對民居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以期為下一步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與維護提供借鑒,也為其他區域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提供參考。
1景邁山古茶林概況
景邁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部,區域內包含景邁大寨、勐本、芒埂、糯崗、芒洪、翁哇、翁基、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老酒房、班改、籠蚌、南座、那耐14個自然村,隸屬于景邁村和芒景村2個村委會,原住民主要由布朗族、傣族組成,另有哈尼族、佤族。景邁山以其保存完整的古茶林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被日本茶葉專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先生稱為“人類茶文化史上的奇跡”“世界茶文化歷史自然博物館”,集生物、文化、生態、人文旅游與藝術寶庫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學、景觀文化和生產應用價值,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遺產。2003年,中國科學院“瀾滄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保護與開發利用”項目研究認為,景邁山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2010年6月,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工作正式啟動。景邁山啟動申遺工作后,在2012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保護試點。2013年5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此,對景邁山文化景觀的保護全面展開。民居建筑作為文化景觀的關鍵要素,其保護在文化景觀遺產中起著重要作用,制定科學、合理、可持續的保護規劃是正確保護的前提,現從保護原則、保護措施等角度論述景邁山民居建筑的保護研究。
2保護原則
2.1原真性原則
原真性是文化遺產的核心理念之一[7],是遺產申報和評估的直接依據。原真性的概念隨著對文化遺產認識的深入受到社會、文化、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其概念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完善過程,歸納來說,原真性包含2個維度的內容:一是“原真性”的內涵具有物質和非物質2個層面的內容;二是“原真性”保護早先是對“某歷史時期遺產”的保護[8]。景邁山古茶林文化遺產系統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村寨人口以世居人口為主,傳統民居占總數的40%以上,其文化景觀的要素構成是真實的。
2.2完整性原則
完整性與原真性一直是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基本內容。完整性是指遺產區價值的景觀要素是完整的。在建議的邊界范圍內,該景觀包含了所有表現茶文化景觀演進過程中的突出普遍價值的必要要素,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和文化系統。完整的景邁古茶林是要針對文物價值各要素進行保護,景邁古茶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各時代特征、具有價值的物質遺存都應得到尊重和保護。
2.3科學性原則
由于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等特點,類型獨特,對其評估與保護必須以科學指導為原則,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保護和修繕。基于《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進行科學評估,采取分級保護策略,原位修復措施,限流導引式展出原則等。
2.4動態性原則
景邁山古茶林距今已歷上千年,是一個動態有機演進的過程,其形態與結構依然處于持續不斷的豐富與積累之中,遺產價值也處于不斷的發展中,其保護利用模式與古茶林更新延續的自然規律和當地住民種茶制茶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關。景邁山古茶林不僅需要保護古茶林、傳統民居、文化景觀,還需要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互動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進行保護,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建立保護制度。
2.5可持續性原則
文化遺產除評估與保護外另一個核心問題即遺產利用,遺產利用應是在確保遺產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可持續的開發利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不顧及當地的經濟發展,事實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遺產的形成,都是在當地經濟形態有機演進的過程中累積形成的。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可持續性的原則,使遺產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3保護措施
3.1分級保護
2014年,云南省文物局審批通過并公布了《景邁芒景景區傳統民居保護維修與傳承手冊》《景邁芒景景區民族村寨風貌保護與整治導則》,以指導傳統民居建筑、傳統村落環境保護管理。2015年啟動了傳統民居保護建筑的認定工作,景邁山傳統村落中認定為文物的有傳統民居建筑365座,宗教建筑5座。將景邁山古茶林按區域劃分為遺產區與緩沖區。遺產區為重點保護范圍,包括世居的9個布朗族、傣族自然村寨,對在古茶林內風貌保持較好的傳統村落,如糯崗、翁基村寨,進行整體保護;遺產緩沖區,則列為建設控制地帶,有效地保護了古茶林的生長環境以及遺產區內傳統文化景觀。根據景邁山傳統民居建筑發展演變梳理出傣族、布朗族傳統民居特征要素,根據其保存情況將建筑風貌質量分為4級:一級為傳統民居保護建筑,二級為傳統民居改造建筑,三級新建協調民居建筑,四級為新建不協調民居建筑。不同級別的居民建筑采取不同的保護處理措施。傳統民居保護建筑(一級)為采用傳統營建技藝,使用傳統材料;具有干闌式民居的典型特征;具有典型的核心功能空間,建筑質量良好,能夠體現當地傳統建筑持續發展演進過程,認定為文物,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嚴格保護。傳統居居改造建筑(二級)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繕和整治,調整或去除不恰當的部分,使其符合當地傳統木構建筑的特征和風貌;同時,允許對其進行適度的結構改造、裝修,以滿足居民對居住舒適性的要求。新建協調民居建筑(三級)是帶有地方傳統特色的現代民居,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整治改造,使建筑外觀在顏色、體量、材質等方面與村落傳統風貌相協調,并鼓勵和引導居民按照傳統樣式更新。新建不協調民居建筑(四級)是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現代民居,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體改造,必要時應鼓勵和引導居民采用傳統樣式重建。
3.2制度措施
目前的保護管理機制包含省、市、縣三級的行政及業務管理體系,普洱市成立了正處級事業單位: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辦公地點設在遺產所在地:惠民鎮,并由遺產所在地瀾滄縣委政府代管),統一負責遺產區和緩沖區內有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貫徹執行以及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的實施和必要修編,并協調相關各部門的合作及資源共享。為確保申遺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落實,市縣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管理政策法規,比如《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古茶樹保護條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關于保護景邁芒景古村落的決定》《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關于景邁山的保護決定》《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保護條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芒景古茶園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法規。同時,惠民鎮景邁村和芒景村分別制定了《景邁村茶葉市場管理公約》《芒景村保護利用古茶園公約》等村規民約,從村級層面提出了具體的保護措施。通過有效的保護管理,景邁山古茶林業獲得了眾多重要的頭銜《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并受到國際國內一系列法律法規保障,國家從法律制度層面對列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的文物建筑實施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布的部門規章《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國家文物局頒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均對列入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要求;2013年11月28日,省政府批準公布“芒景村布朗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3.3經濟扶持
國家、省及各級地方財政,根據遺產地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和保護規劃的實施,每年下撥專項資金用于申報遺產的工作經費。2014、2015、2018年國家文物局下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于遺產地保護規劃、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市級財政在景邁古茶林申遺項目和遺產地保護管理已經投入2000多萬元;瀾滄縣在水電基礎設施改造、遺產保護、景區建設等項目中已投入3000多萬元。在多項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景邁山的申遺工作、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工作正有序推進。為提升居民對傳統民居建筑保護的積極性,尊重當地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民居的修繕、重建采取資金補償、指導施工的方式。不同級別、不同修繕方式采取的補償措施和金額并不相同,如,已完成重建且風貌與傳統民居一致的,采取現金補償的方式,由戶主申請資金即可;已完成重建且風貌與傳統民居有出入的居民,對外表進行穿戴帽的修復,所需材料費用由政府支付;未完成修繕的,由戶主申請,政府聘請申遺專家進行風貌評估和原狀復原的指導工作,修繕工作由政府組織施工及居民購買材料結合的方式進行。
3.4宣傳教育
為普及對“普洱景邁山古茶林”遺產價值的認知,成立專門機構編制宣傳材料,負責對公眾與當地居民的政策宣傳。縣委常委實施分片掛鉤遺產保護工作,有針對性開展整治工作;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森林公安局景邁山古茶林派出設有專門警員對古茶林進行日常巡視和檢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古茶林管理局設立宣傳執法科進行材料編制和日常督查。在村寨級層面,政府派駐工作組對村民進行申遺工作進行宣傳教育,一是宣傳國家政策,二是宣傳申遺工作部署,三是宣傳傳統文化保持與民族自信。目前已編印宣傳手冊、工作簡報等宣傳資料3萬余份;設置大小宣傳展板近百塊;在電視臺開設申遺專欄并播出60余期,制作專題片、宣傳片2部;14個傳統村落全部開通廣播,每天早晚各1小時滾動播放雙語(漢語和民族語)宣傳;多次開展文藝演出和體育活動。另外,申遺內容納入了縣、鄉、村干部黨校培訓課程之一,現已培訓4期,共1000余人。由縣委常委分片區掛鉤遺產區,有針對性地集中開展保護整治工作。
4結語
根據申遺操作指南,重點圍繞“原真性、完整性”原則,對景邁山民居建筑的保護進行了探討。申請世界遺產是政府主導的行為,對民居建筑的保護是自上而下展開的,前期通過政策、法律法規的落實,輔以經濟扶持和教育宣傳等手段,促進當地居民對傳統民居保護認識的重要性。當地居民意識到申請世界遺產是宣傳景邁山、保護景邁山的有力手段,也是促進茶經濟發展、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關鍵途徑,對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逐漸形成一種自發的行為,這將有利于加強對景邁山民居建筑的保護。盡管景邁山民居建筑的保護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傳統民居為木質構造,易損易毀,政府在民居維護方面應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保護的標準措施應更為具體,進一步優化、細化相關技術要點;宣傳還可進一步深入,使當地居民的保護思想內化于日常生活,形成一種習慣,以有利于日后的開發與維護。
參考文獻:
[1]段婷,林源.人•自然•文化關聯———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的概念與類型解讀[J].建筑學報,2016(3):19-23.
[2]單霽翔.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相關理論探索[J].南方文物,2010(1):1-12.
[3]鄔東璠.議文化景觀遺產及其景觀文化的保護[J].中國園林,2011,27(4):1-3.
[4]單霽翔.鄉村類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名城,2010(4):4-11.
[5]李如生.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城市規劃匯刊,2011,35(5):38-44.
[6]張帆,邱冰.大運河申遺背景下聚落遺產保護的反思——以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為研究樣本[J].建筑與文化,2013(2):101-103.
[7]張成渝.國內外世界遺產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綜述[J].東南文化,2010(4):30-37.
[8]徐紅罡,萬小娟,范曉君.從“原真性”實踐反思中國遺產保護———以宏村為例[J].人文地理,2012(1):107-112.
作者:白雷鋼 林永 蘇志龍 單位:云南省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