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素養對大一新生價值取向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技術獲取和交流信息,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加方便、多樣化,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是新媒體帶來的各種益處,更多的是挑戰。文章分析大一新生媒介素養現狀以及出現的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加強新媒體監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學校要重視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教育;學生個人要主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
一、大一新生媒介素養現狀
(一)媒介接觸頻繁
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處于單純、成長的最初階段,是一個未深入接觸社會的特殊群體,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對于新媒體帶來的全新的世界具有極強的好奇心。[1]網絡上海量即時的信息滿足了大一新生的求知欲和不同口味,刷微博、聊微信、逛知乎和貼吧,已經變成每個大一新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與高中相比,大一新生日常接觸網絡的時間變長、頻率增高,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獲取各種知識與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溝通交友的主要平臺。相較于高中和中專的學生,大一新生對于知識和信息的需求強烈,除了網絡的娛樂功能,他們更加關注網絡上的相關新聞資訊和與學習有關的知識信息。這都會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信息判斷能力不足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大的地球村,外界的各種信息對大一新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他們身在校園、心系外界,關注范圍也比較廣。“00后”一代的大一新生深受信息化大環境的影響,他們接受新事物快、關心社會公共事件、熱心參與網絡事件的討論。但他們實踐經驗不足、判斷能力較弱,嫉惡如仇的心理常常使他們在未明事情真相時就被網絡輿論帶偏。2018年10月28日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在事故原因尚未公布時,部分大一新生被網絡上各種媒體帶動情緒,將責任的矛頭指向女司機。從大一新生日常微博和朋友圈的信息內容來看,他們缺乏對事物獨立思考和判斷信息的能力,很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三)缺乏相關媒介知識
雖然大部分大一新生都知道如何從新媒體上獲得信息,但卻不能說出所使用的新媒體的具體性質、功能等,知道如何獲取信息,卻對這些網絡信息具體來源是否可靠、權威不甚了解。相較于大一新生,高年級學生的媒介知識儲備更多一點,這也說明大學生接觸的媒介隨著年級增加而變多,他們會逐漸了解更多媒介知識,更熟悉媒介的運作流程。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提示,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要從新生入學開始。[2]隨著媒介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媒介更新換代日新月異,這對受眾的媒介技能及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信息傳播知識,才能知道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新媒介獲得信息與知識。
(四)媒介使用能力不足
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源于其獨特的信息傳播特征。[3]由于新媒體發展迅速,其獨特的技術優勢打破了傳統媒體掌握信息權的模式,過去的那種涇渭分明的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已經被打破,網絡傳播中的每一個人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受傳者。新媒體的低門檻特點,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在網絡中扮演傳播者角色的機會。但是,部分新生由于缺乏媒介使用能力,只能被動接受媒介傳播的信息內容,而不知道如何主動地選擇信息,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扮演信息傳播者的角色。信息傳播看似更開放簡單實則不然,新媒體在融合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優點為大一新生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要求新生具備基本的信息判斷、選擇以及熟練使用媒介的能力,否則就會被媒介技術支配,失去接觸信息的主動性。
二、新媒體對大一新生價值取向的不良影響
(一)偏離主流價值文化
大一新生選擇信息的能力、是非判斷的能力比較薄弱,在接觸媒介的過程中他們的道德與價值取向極易發生偏差,出現理想信念背離主流價值取向的嚴重后果。[4]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帶來的多樣化視角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在這種信息環境的渲染下,大一新生的思想很難不受其影響。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中西方文化在不斷地進行交流與融合,多元性意味著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大一新生能接觸到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但同時也充斥著各種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對立的意識形態信息,甚至是一些錯誤的人生價值取向,比如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新媒體環境下的“碎片”話語環境,也會導致大學生審美情趣的低俗化,追求一些淺薄感性的“快餐式文化”,逐漸偏離主流價值文化的軌道。而且頻繁接觸幾種固定的媒介也會導致他們養成“一元化、板塊化”的思維模式,如果不對其適時地引導教育,很容易養成固化的思考模式、單一性、利已性的價值追求。
(二)削弱其價值判斷能力
新媒體時代,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正不斷受到挑戰,互聯網上虛假信息的泛濫致使逐漸頻繁接觸新媒體的大一新生失去自主判斷能力,輕信謠言。主要表現為輕信新媒體傳播的一些失實、虛假的消息,在網絡上隨意發表不正當言論,部分同學認為網絡是虛擬匿名的,可以隨意發表言論而且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大量信息的標題嚴重夸張,內容低俗泛濫,大量盲目跟帖歪曲了真實信息的本意,也導致許多缺乏判斷力的新生盲目跟風,迷失了自己的信息選擇方向,無法正確分辨信息內容,甚至成為網絡“噴子”。大一新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缺乏理性判斷力和價值判斷力,他們會在這種高強度的沖擊下迷失方向,造成已有價值體系的紊亂。
(三)形成利己性的價值追求
長期沉溺于互聯網等各種新媒體使得新生的孤獨感增強,當他們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世界后,其內心世界會感到極度空虛與孤獨,這種孤獨感又會驅使他們再回到網絡世界去尋求滿足感。個人滿足感會使他們逐漸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流露出較強的自我意識,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與安樂。只追求自我而忽造成個人與社會關系,這種認知容易導致個人意識增強,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減弱,形成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價值追求。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相比,當代新生逐漸表現出對極端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崇拜,這種錯誤的價值取向導致他們甚至不惜采用損人利己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這不僅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對大學生媒介意識形態培養提出了嚴峻的警告。
三、提高大一新生媒介素養的建議
(一)加強新媒體監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一方面,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監督,必要時可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堵塞傳播虛假、有害信息的漏洞,對于違反網絡正常傳播秩序的新媒體進行整治和清理,從源頭上遏制不良信息的擴散。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作為網絡時代的信息“把關人”,要正確發揮把關功能,捍衛媒介信息的真實客觀應該成為任何一個媒體工作者的準則,凈化網絡環境,讓媒介環境發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趨勢,為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剛接觸新媒體的大一新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媒介氛圍。
(二)學校要重視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
新媒體事業是一項新興的、實踐性很強的事業,要結合新媒體的發展實際,靈活選擇適合學校實際的新媒體素養課程[5],安排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大一新生媒介素養教育,同時也要考慮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興趣愛好。學校也可以加強對校園媒介的利用,如對校報、廣播站、電子宣傳屏幕的利用,還可以通過校園網站將各種信息傳遞給每個學生,向大一新生介紹新媒體知識,還可以介紹有關校報新聞信息的采集、制作流程,讓學生對信息制作流程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發揮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三)學生個人要主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
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才不會在信息海洋中眼花繚亂、迷失方向。剛進入大學的這段時間是媒介素養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大一新生必須積極主動學習媒介知識、提高媒介素養。首先,要積極參加學校開設的媒介素養公開課,培養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構建自己的網絡知識體系。其次,要能夠使用批判的眼光和已有知識儲備去解讀信息,在平時要學會使用多種媒介、多種渠道獲得有用的信息,提高對虛假信息的辨識度,避免成為網謠言的傳播者和助推者。使用新媒體必須把握一個適當的度,現階段學習是主要的任務,網絡畢竟是虛擬的,不能代替現實生活,多和身邊的老師同學保持溝通聯系,不沉迷于網絡,才能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保持清醒、獨立和自由。新媒體時代,各種新興媒體正不斷深入每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經迫在眉睫。但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要學會發揮其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影響,才能增強自己的價值主體意識,高校應注重培養新生媒介素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以應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媒介環境。
[參考文獻]
[1]郭麗萍.論大學生新媒體素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6):64-67.
[2]鄒火明,譚丹丹.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及對策[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09(12):102-103.
[3]錢文彬.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界,2010(3):83-84+71.
作者:許婷婷 蘇兆龍 方明旺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