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結構工程中抗震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建筑事業的發展體現在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在技術上我國已經有了重大突破。近幾年來,我國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通過工程人員的研究,不斷推動結構工程建設本土化;其次在經濟上我國不斷發展,為建筑事業的推進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安全問題作為建筑事業的核心,在任何時候都不容忽視,在建筑工程中更應該予以重視。本篇文章就結構工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展開探討,分析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的方法,推動我國建筑事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策略
1前言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微妙,由于地下資源的過量開采,從而造成地面下陷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地震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幾年來,我國的地震災害現象時有發生,人們對建筑質量的要求也因此不斷提高。做好抗震設計工作以此來提高建筑物抗震效果,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給人們帶來安全感,是每一位工程人員的責任與義務。在這種環境下,加強對施工質量的管理和控制變得尤為重要。因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不僅是國家的嚴格要求,更是人民的愿望所在。
2抗震設計在結構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地震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自然災害,能夠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提升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加具有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建筑物即居住工作的生活環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還有利于促進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其次,良好的抗震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以此提高其耐久性;再次在抗震設計上不斷探索、發展,工程人員能夠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提高建筑技術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并且推動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前進;這樣以來,我國建筑行業市場可以有序發展,減少行業混亂現象的發生,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最后逐步推動我國建筑行業的進步,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
3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要求
3.1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需要
通常情況下地震具有破壞性強、發生迅速等多項特點,這些特點導致地震的不可預測性,而在工程建筑當中結構設計是基礎,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會對其本身的結構產生破壞,因此在結構工程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抗震性能的設計,同時還需要根據抗震理論和相關的經驗對結構設計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分析[2]。
3.2現階段我國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水平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樣的體制下的市場會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目前最為嚴峻的市場準入問題,我國缺乏相關的先進市場管理經驗和準則,在放寬準入后,大批組織涌入,從而導致了建筑市場的建筑水平出現參差不齊的狀況,抗震設計水平出現高低不齊的亂象;另外我國的相關技術水平還不夠先進,與發達國家有著很大的落差,并受到這些國家一些相關技術的限制,最終導致我國結構工程的抗震性能難以迅速提升[3]。
4結構工程中的設計現狀
4.1結構工程中的設計特點
結構工程中的結構設計種類眾多,例如鋼結構:作為一種自重較輕的建筑材料,其本身存在著許多優點,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其在建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高鋼結構在建設中的安全性。鋼結構本身具有易腐蝕性,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致使鋼結構安全性降低,從而導致結構具有不穩定性;或者砌體結構:作為一種應用并不十分廣泛的建筑結構類型,其在施工中應該注意很多安全事項,比如需要注意灰縫大小,誤差不能過大,否則會影響砌體結構的安全性,另外因為使用的是砌體結構,所以對建筑所用砂塊等材料本身有著較高要求,除此之外還有木結構、混凝土結構、框架結構以及剪力墻結構等多種[4]。
4.2結構工程中的設計概況
當前,我國的建筑結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建筑市場環境混亂,建筑行業的建筑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會使得我國工程建設水平受到相應影響;其次是難以達到建筑結構設計本身所需要用到的技術水平,這就會使得工程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再次是工程人員對于建筑結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在建筑結構施工過程中的重要事項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最后是施工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不可避免的誤差,還有施工中不遵守相關的安全技術規范的問題[5]。
5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策略
5.1防震材料的使用
相關人員應該提高防震材料的使用效率,因為在結構設計施工過程中,對材料的選取及使用是進行一切建筑工程的基礎,應當受到相關人員足夠的重視。建筑材料有多種類型,按照其本身性質可以分為石材、木材和鋼材等,按照其功能性質可以分為隔熱、防水和保溫等,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分類方法,需要相關人員在材料的選取上擦亮眼睛,這樣才能夠減少資源的浪費,降低一定的建設成本。在對防震材料進行選擇之前,一定要仔細查閱施工方案和施工圖紙,尋找出最合適的材料,這樣才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工程的防震性能。另外在當前的工程建設中,混凝土材料被廣泛應用,由于需要較高的抗震性,因此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會更高,這就需要施工人員加強注意,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耐用性[6]。
5.2隔震裝置的設置
隔震裝置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震作用對結構的破壞程度,以此可以提升結構工程的抗震性,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力會從建筑物的底部自下而上對結構進行破壞,安裝隔震裝置可以很好地阻隔地震的能量,比如安置阻尼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危害。
5.3抗震柱的改進
抗震柱的改進工作也十分重要,首先相關人員可以從提高短柱的承壓力入手,減小柱截面并提高剪跨比;其次設計方還能夠采用不同的抗震柱,例如鋼管混凝土異性柱;最后也可以使用分體柱,使初期的剛度得到增加。
5.4提升建筑結構的剛度
建筑結構的剛度對于建筑工程本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常情況下提升建筑結構的剛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結構本身的耐久性,并延長其使用期限。但近幾年來,隨著建筑工程的普遍增多,很多工程建設隊伍為了提高工程效率,開始降低對建筑結構剛度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施工中材料含鋼量減少,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施工方應該嚴格按照結構設計規范展開施工,提高對結構剛度的重視程度,并且由于不同地區對于結構剛度的要求不同,所以施工人員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剛度設計。
5.5重視地基的建設質量
地基建設是建筑結構工程的基礎工作,地基施工人員只有做好地基建設才可以為結構工程建設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根基。在開展地基建設工作中,施工方需要對施工地區的環境、地質以及水文狀況進行充分地考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地基結構設計,提升地基建設的質量,同時還需要在設計方案的時候對建筑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研究,一定要根據具體數據進行相關設計,地基作為建筑物承載的重要部分,應被給予極高的重視程度。
5.6提高對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的重視
建筑結構安全性的提高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首先在施工之前,設計人員應該認真研究施工方案,選取最佳的建筑結構,在建筑工程開展前做好準備工作,減少意外的發生;其次是在建筑結構的實施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建筑結構類型,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提高安全性,包括對結構各種缺點的彌補,增加建筑物的穩定性,從而提高建筑物的整體安全水平;最后在建筑結構施工完成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維修和養護工作,延長建筑物的使用期限,提高安全性。完善我國的相關制度規范是重中之重,每一位工程人員都應該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從制度上嚴格要求,提升建筑物安全性。
5.7提升結構設計水平
首先在基礎性設計中應當注意對地基的處理,不同的地基采用的設計方式各不相同,為了能夠建設質量優良的建筑,應該注重對地基的勘察與分析處理,確定地表是否均勻,分析地質情況優良與否,檢測當地氣候環境對建筑的影響,加強對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監測,確定基礎設計與地基是否相適應;其次應該全面考慮施工環境對基礎性設計的影響,有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之分,要注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要重視外部環境對內部建筑結構的影響,例如外界濕度會對建筑結構設計的材料等產生一定影響。
6結束語
文章將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作為敘述的主要內容,首先對抗震設計在機構工程中的重要性進行簡單地介紹,其次針對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要求及水平展開分析,之后又將目光聚焦于結構工程的整體設計現狀,其中包括結構工程的設計特點、設計概況和抗震設計水平現狀,最后將重點轉移到提升結構工程抗震性的策略上,分別從防震材料、隔震裝置、抗震柱以及建筑結構的剛度等七個方面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改善我國結構工程中的抗震設計水平不一的現狀,不斷促進抗震設計在結構工程中的成熟運用。
參考文獻:
[1]邱雪蓮.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思路及策略的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6(1X).
[2]張馳,符靜.建筑結構工程在抗震設計中的探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15).
[3]蘇士成,吳巖.建筑結構工程中抗震設計的作用[J].建材與裝飾,2017(13).
[4]王明星.土建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樁基設計與抗震設計研究[J].工業,2016(5):154.
[5]曹磊.建筑結構工程在抗震設計中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7(23):59~60.
[6]曹睿.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7(17).
作者:葛已鳴 朱家慶 郭運棟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