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數字經濟時代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和多重挑戰。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傳統生產要素運用不足、數據要素發展積累沉淀不夠、新型經濟形態發展系統性不健全、縣域發展理念與思維存在“誤區”等諸多問題,要在創新縣域經濟發展理念和思維、確立數據要素引領地位、推動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新生態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縣域經濟;數字經濟;生產要素;數據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聯網+”以來,我國先后推動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2016年)、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2017年)、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戰略舉措,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逐步邁入了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創新驅動要素發生了重大改變[1]。這為占全國人口68%、國土面積占90%、GDP占41%(2019年)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2]———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多重挑戰。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時代、新形勢、新趨勢下,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創新發展步伐,成為了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數字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一)新的經濟發展體系給縣域經濟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隨著“新基建”的大力建設與推進,以5G、AI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催生了新的經濟發展體系:1.市場資源配置出現新要素。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攜同算法、算力共同賦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機器),物理世界將替代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而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人類將進入“數字生產力”新經濟時代。2.競爭要素和機制出現新規則。競爭要素已由傳統的資源、產品、技術、服務等過渡到生態圈體系競爭時代,市場競爭要素資源將向數字經濟體系無限集中,將改寫商業經濟競爭的規則,傳統經濟管理被強中心、共生化、無邊界、自驅動的數字經濟全方位取代。3.經濟發展出現新趨勢。傳統經濟形態將與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建立起高度耦合“數字聯姻”關系,傳統組織、物理世界將在數字化進程中進化出“智能生產力”、“智能生產關系”及“智能產出”的新型經濟關系,傳統經濟的智能數字化轉型將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并產出新型智能產品,新的經濟發展體系將給縣域經濟帶來全方位的機遇和變革[3]。
(二)縣域經濟統計和核算面臨重大調整和沖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創新和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產品表現形式,創造出了諸如共享經濟、共享知識等新型產品、新型消費和新型收益的綜合經濟形態和數字化產品。而現有宏觀統計體系已經無法完全對具有跨界融合、免費服務、動態創新等特征數字和被數字化提升的產品與活動所帶來的增加值進行準確的捕捉和計量[4],這對我國傳統統計、稅收和財政管理體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戰,國民經濟統計與核算體系面臨重大調整[5]。而縣域在數字技術、數據積累與規范、新產業規模與集聚能力等方面與市域城市或發達區域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面對新型統計與核算體系的完善、實施和推廣,縣域經濟發展的數量與質量都將面臨不利的局面。
二、數字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生產要素運用不足及固化依賴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轉換從而獲得競爭優勢,推動縣域經濟從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型發展。但由于不同縣域發展水平和條件的差異,傳統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諸多縣域經濟發展出現了“木桶效應”現象。同時許多縣域對傳統生產要素產生了“剛性”依賴,這嚴重束和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隨著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資本門檻逐年提高、環保標準日益提高等一系列發展條件的變化,傳統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常態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兩難選擇。
(二)數據要素發展積累和沉淀不夠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許多縣域先后推動諸如智慧縣域、數字縣域、數字政府等的建設,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礎配套等數字化硬件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還將線上線下數字化產品市場的觸角伸向了偏遠的鄉村,網上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數字化場景進入并深刻影響縣域人們的日常生活。縣域數字化建設及數字化產品催生了海量的數據,但相比需求相對規范、采集技術成熟、應用場景系統、渠道兼容較好的一、二線及中心城市來說,由于應用需求、采集技術、數據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縣域內絕大多數的海量數據呈現碎片化、無序化、失聯化的特點,處于“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無處可用”的“流浪”狀態,規范、有序、標準的數據積累和沉淀明顯不夠,縣域經濟智能化發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經濟形態發展的系統性不足數字經濟的本質是以數據流動的智能化來解決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其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消費端和供給端的高效協同和精準匹配。但目前我國縣域經濟供給端與消費端存在明顯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費端來說,縣域經濟范圍內擁有較大規模的網購人群和網絡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遞物流及移動支付體系;但在供給端來說,縣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準營銷不足、產品定位不準、數據驅動產品不足、數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產和定制化生產能力供應鏈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新型經濟形態發展的內生動力及韌性嚴重不足。
(四)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理念與思維“誤區”1.認知誤區。數字經濟要求縣域治理進行創新和適應、跨越不同領域技術、傳統創新方式等諸多改變和適應,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觸、輕視的傾向和情緒,對數字經濟的本質、趨勢、應用等認知不足。2.思維誤區。受傳統思維慣性和現實情境雙重因素影響,出現了一方面輕視數字經濟的引領創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則認為領數字經濟無所不能的兩種極端思維。3.實踐誤區。在推動數字經濟過程中,縣域政府普遍存在過于追求國際前沿水準、打造大型新型商業生態而普通民眾卻對發展數字經濟“孤陋寡聞”、參與度較低的不對稱情境。同時許多縣域過于謀求縣域范圍內全方位的智能發展,沒有充分考慮到自身的特色與差異,缺少問題導向的思維轉變。
三、數字經濟時展縣域經濟的途徑與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理念與思維創新1.服務縣域經濟發展大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是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和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縣域數字經濟發展要樹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產業、技術、產品等均要以縣域內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特別是要緊緊圍繞并服務于鄉村振興、美麗鄉村、扶貧攻堅等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發展大局。2.堅持問題導向。不同縣域的發展均有其自身優勢和不足,推動縣域數字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縣域面臨的痛點和難題,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決,謹防“兩張皮”現象再現。3.創新縣域管理方式。推動縣域管理從傳統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維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進,關注用戶思維、流量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等,滿足并達成縣域管理過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實現共贏共享。4.樹立全生態思維。在推動縣域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實數字基礎設施、營造數字轉型環境、完善數字化積累等多個方面構建數字智能產業生態體系。
(二)確立數據要素引領地位,聯動傳統生產要素融合創新發展1.確立數據要素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把數據要素作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要素,數據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全要素中的關鍵要素。縣域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把數據要素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確立其在全要素中的主體與引領地位。用數據思維深度拓展、挖掘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領域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制定完善發展數字經濟的政策和制度,做好縣域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2.發揮數據要素的創新帶動作用。針對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的生產、發展、應用或挖掘不足的問題,運用智能數字化技術對傳統生產要素所涉及的行業企業進行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提升,推動對傳統生產要素、生產能力等的創新運用、升級和發展,以解決和釋放傳統生產要素的發揮不足等問題,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智能化轉型步伐;同時構建以數據要素引領驅動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新型五要素有機融合的新型縣域經濟發展新函數和新邏輯,推動新型五要素的有機整合與高度融合,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三)推動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1.著力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時代催生了數據核爆與數據價值,必然帶來對承載海量數據的信息基礎設施的“剛”性需求,因此建設高質量高標準信息基礎設施是必然選擇。國家相關部委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縣域發展應緊緊抓住政策風口,著力推動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縣域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動能和基礎支撐。2.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步伐。除了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外,縣域智能化建設還必須對鐵路、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網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通過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基礎設施使其升級形成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創新和釋放傳統基礎設施內生活力與動能。
(四)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縣域數字經濟發展新生態1.找準縣域經濟發展定位。數字經濟是超越傳統經濟形態的融合型經濟,其發展離不開區域發展已有的基礎和智能化的融合創新提升發展,因此縣域經濟智能發展應充分尊重縣域發展規律,提前謀劃縣域發展長遠布局,特別是在縣域基礎、要素稟賦、特色、使命和要求、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數字經濟發展前沿和未來等關系過去、當前及未來長遠發展的諸多因素中進行精準研判,尋找數字經濟時代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長效模式。2.構建縣域數字經濟新型生態體系。運用智能技術賦能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新型生產要素,整合各領域的共性需求,打通一、二、三產間的阻隔,解決傳統三產互相區分、相對隔離的現實問題,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和智能化,推動縣域經濟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三鏈融合,建設跨領域共建共享的運營模式,形成縣域內三產價值共生新型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寧朝山.數字經濟、要素市場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長白學刊,2021(01).
[2]宋菲菲,宋亞平.縣域經濟的內涵、特征和高質量發展———以湖北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20(02).
[3]殷梅英.數字經濟帶動縣域發展轉型升級[J].經濟,2020(06).
[4]徐清源,單志廣,馬潮江.國內外數字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調研世界,2018(11).
[5]祁穎.數字經濟背景下國際稅收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2).
作者:劉劍平 夏換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