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從古典到后現代建筑風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實體建筑造型、外觀現象特征與視覺符號象征,文章選取上海近現代5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主要建筑風格作為研究案例展開分析,從中了解世界發展進程中各個建筑流派的設計手法,在提煉精髓的同時探索新機遇。通過建筑風格的發展對比,文章有兩點發現。一、后現代建筑除了功能需求,還具有5個重要特征,分別為以人為本、視覺沖擊、心理映象、高科技群、藝術美學;二、后現代主義建筑已經景觀化。
引言
談及我國的國際化大都市,避不開上海。經過百余年的積累發展,它擁有著很多風格各異的建筑,后現代、現代與古典建筑并存。極目遠眺,僅黃浦江兩岸便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大類:中式風格、巴洛克風格、古典風格、新古典風格、古羅馬建筑風格、哥特風格、折中主義、現代派、后現代派等,展示出巨大的景觀建筑魅力。“中國近現代建筑的話題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了”[1]。本研究基于外觀現象、特征現象與視覺象征符號,選取上海近現代5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筑作為研究案例,采用文獻法、實地觀察法、直觀現象法(僅針對直觀的、現存的建筑外觀表象進行研究的方法)、裝飾圖案法、景觀抽象符號法、解構與重構理論分析法進行研究歸類,希望可以從中發現建筑風格的異同,進行辨析解答,同時了解在世界發展進程中各個建筑流派的樣式以及設計手法。提煉精髓,探索新機遇,為未來承擔上海城市空間設計與建設新篇章儲備力量。第一章選取了上海外灘建筑群之12號、13號、23號建筑;第二章選取了上海第一座現代派建筑文遠樓;第三章選取了陸家嘴建筑群之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廈,并歸納總結了后現代主義建筑的重要特征。
1上海外灘建筑群
首先,上海外灘建筑群,位于黃浦江畔。到上海旅游,必須打卡的當屬外灘,其全長1.5公里,52座風格不同的建筑形成了上海外灘建筑群,上海外灘還設置了多處免費的觀景臺,方便游人觀賞。1996年11月國務院將上海外灘建筑群(1906—1937年上海市黃浦區、虹口區)、上海郵政總局(1924年上海市虹口區)列入了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現有上海外灘建筑群風格在各種資料里仍是東鱗西爪,未有統一定論。本研究選取了被公認為最漂亮的建筑12號建筑、常被攝影師當成上海外灘標志的13號建筑進行研究。
1.1最漂亮的12號建筑風格研究
在上海外灘建筑群中,位于中山東一路12號的12號建筑是被公認的最漂亮的建筑。它由英商承建,于1923年建成。普遍認為它屬于古典主義建筑的風格(圖1),但也有資料稱其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古典主義建筑,一般采用古希臘、古羅馬、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樣式造型設計,其建筑特點是古典柱式設計,強調對稱。而新古典主義建筑,又稱古典復興建筑,是對古典主義建筑的改良,將繁雜雕飾進行了簡化的新風格。分析上海外灘12號建筑有三個突出的樣式造型設計特點,在一層的古羅馬半圓形拱券式三個大門;在大門以上的古典愛奧尼亞“復合”柱設計(圖2);以穹頂為中軸線采用了嚴謹的兩側對稱造型。穹頂,對于西方而言,它始于古羅馬,是一個傳統的樣式。以上三點成為了上海外灘12號建筑的標志。從國外的古典主義建筑代表作法國凡爾賽宮視角看,該幢大樓外表的確沒有繁雜雕飾,精煉典雅、簡約大氣,由此可見,上海外灘12號建筑更應該是屬于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另外,愛奧尼亞柱式也出現在外灘18號建筑(圖3)與29號建筑等中,而這種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也構成了上海外灘萬國博覽建筑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1.2被當成上海外灘標志的13號建筑風格研究
它緊鄰12號建筑,被稱為上海外灘12號建筑“姐妹樓”。也是由英國建筑公司承建,于1927年落成。雖然建造時間相對晚一點,但是,被很多攝影師、插畫師、畫家當成上海外灘甚至是上海標志。其上的大鐘仿造英國國會大廈大本鐘(BigBen),由英國制造后運至上海組裝,為亞洲第一大鐘。79米高的鐘樓是哥特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英文是GothicArchitecture,也稱歌德式建筑,主要出現在文藝復興后期。哥特式建筑風格最突出的頂部特點是:高、瘦、尖,總體建筑技藝卓越。哥特式建筑風格對后世的其他藝術也有著重大影響,例如:哥特式文學、哥特小說、哥特式音樂、哥特字體、哥特式著裝、哥特電影等等。也有資料顯示稱上海外灘13號建筑為歐洲古典折中主義建筑風格。折中主義建筑,英文是EclecticismArchitecture,也稱為集仿主義建筑。其內涵是根據需要而模仿及并列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形成為一體的建筑。它的出現,是由于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攝影技術發展,火車發明等促進交通便利,出版界圖片展示,有助于建筑設計師們旅游拍照了解掌握不同地區多種建筑風格,集中模仿,并列優勢。直到后來逐漸地被現代派建筑風格所取代。分析上海外灘13號建筑(圖4):頂部是哥特式建筑風格,底部是多立克柱式,具有經典的古典主義建筑特征。并且,底部以及中部以哥特式建筑頂尖為中軸線采用了嚴謹的兩側對稱造型。由此可見,更確切地細分下,上海外灘13號建筑應該是屬于并列了不同建筑風格的折中主義建筑。
1.3唯一由中國人設計的23號建筑風格研究
23號建筑,是1934年由中國人出資、設計和建造,于1937年建成的,整體為鋼框架結構。主樓高15層,加上地下2層,為17層,外觀具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圖5),莊嚴、祥和。在建筑外墻面上,每層兩側設計了中式“壽字紋”圖案。屋頂設計了中式經典的四方“攢尖頂”并鋪設了中式“琉璃瓦”。樓檐采用傳統的中式“斗拱”裝飾,在檐下圍設計了獨特凹凸對應的中式“如意云紋”圖案。在建筑的主入口上方還有畫卷式石雕的“孔子周游列國”,其上方鐫刻“中國銀行”柳體漢字,其下方兩根方柱刻著“如意云紋”。入口處兩扇中國傳統雕花裝飾圖案的紫銅正門,在門柱的兩側,雕刻了中式石質“花格窗”。以上這些設計外觀特征與視覺象征,無不展示出濃厚的“中式建筑風格”,由此也稱之為“中國Deco建筑”[2]。對比其他外灘上的建筑,它不僅具有獨特的中式建筑風格魅力與精彩的研究價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歷史及文化的研究價值,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時,23號建筑還采用當時世界先進技術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高層電梯、以及中央空調等,可謂是科技進步與中國建筑文化藝術美學風格相結合的中西合璧典范。
2上海第一座現代派建筑研究
在本章,研究視覺進入了現代主義建筑,又被稱之為現代派建筑,它主要是在20世紀50到60年代,風行世界。在此,不得不提現代藝術創始人畢加索[3](PabloPicasso,1881—1973年),其1907年的繪畫《亞威農少女》開創了立體主義,對建筑影響也非常巨大——“創造了第四度空間”[4],引入了“時-空”觀,并提供了現代建筑模式。同時,因為屬于為適應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與人口驟然增長而興起的非裝飾性的建筑風格,即強調建筑實用功能,因此又有人稱之為功能主義,或理性主義。采用鋼筋混凝土等新材料、新結構,呈現出簡潔、純凈的造型,來闡釋現代主義建筑最經典的“Lessismore”。例如:大量興建的工廠廠房、城市居民區、學校、醫院等,均為平屋頂、白墻面,關注建造經濟費用。上海第一座現代派建筑“文遠樓”[5],在1954年建成之初被稱為“同濟大學工程館”,后來,以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的字——“文遠”命名。文遠樓(圖6)運用現代建筑理念與設計手法,采用不對稱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通過不對稱視覺,展示了動態活力,在當時的條件下十分稀有,而且非常先進,也成功地建造了簡潔幾何立體錯層框架的現代建筑風格。建筑外觀樸實無華,無任何繁雜的裝飾,但是,線條流暢,精致典雅,用料節省且堅實穩固,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包豪斯風格建筑(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另一種稱謂)。1993年,獲中國建筑學會優秀建筑創作獎,一直被奉為建筑界的經典之作。完全的地方化與本土化,是該建筑的魅力所在,也使它成為了現代建筑的“圖騰和意象”[6]。文遠樓從規劃,到負責人、建筑設計師、以及結構師,都是由同濟大學的老師承擔,目前,該樓也歸屬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研究中發現,文遠樓不對稱幾何立體解構與重構空間的理念與設計手法也契合了后現代“解構與重構”的理論。建筑風格不是孤立的,具有穿越時空隧道的延展與影響。
3陸家嘴建筑群
站在上海外灘建筑群,望向黃浦江對岸,躍入眼前的是最現代化的“陸家嘴建筑群”。在此,本研究選取了上海外灘對岸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廈,它632米高,地處上海金融中心。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對上海中心大廈建筑風格研究的評價。
3.1上海中心大廈簡介
上海中心大廈(ShanghaiTower),2008年樁基開工,2016年完工。先以“龍型”與“尖頂型”入圍,最終“龍型”中標。以此方案為藍本,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細部深化設計完成施工圖。上海中心大廈2020年被選入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筑。整體為巨型高層摩天大樓,容納16000人,設計原則是以人為本,根據人們工作、休息、生活、娛樂的各項需求,設計了9個“垂直社區”、21個“空中花園”以及垂直交通,因此又被稱為“垂直城市”“空中城市”。其中停車位可以同時放置2000輛車。
3.2后現代主義建筑與上海中心大廈建筑風格研究
后現代主義建筑,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通過研究各種各樣資料以及建筑風格各異圖片,筆者大致歸納出,后現代主義建筑除了功能需求,還具有以下5個特征:以人為本、視覺沖擊、心理映象、高科技群、藝術美學。其中,“映象”屬于心理學名詞,就是大腦對客觀事物與景象的主觀反映。比如游客看見上海中心大廈后,除了在心理上引起興奮,同時,在人腦中還產生了持久的記憶以及心理感知的情緒變化,如身心愉悅等。高科技群是指各行各業高、精、尖的科學技術集成應用,整體協作。例如:上海中心大廈集成了以下技術應用:綠色施工、雨水收集、風力發電、地源熱泵、熱回收、變風量空調、分布式能源、快速電梯、電梯輔助疏散[7]、燈光秀、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幕墻系統[8]、數字技術等。因為很多高精尖技術超出了本專業認知范疇,不在此一一列舉。根據以上總結的后現代主義建筑5個特征,上海中心大廈建筑都是符合的。由此可見,其為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再分析上海中心大廈建筑形態(圖7),其為巨型框架核心筒外伸臂的“結構體系”[9]。外觀“龍型”,是具象“龍”的抽象符號的表達。盤旋式上升,形成旋轉與不對稱的立面。經過核算可以減少風載24%,降低大廈本身建筑結構風荷載。并且,眩光度減少了14%,降低了能源消耗。按照后現論解構重構與建構,首先將直線型建筑拆分“解構”為9個圓柱形,“豎向分段延續”[10]。自下而上一個圓柱一個圓柱地朝向一個方向旋轉,以底部第一個標記圓柱形為基準,向上為第二個標記圓柱形向左旋轉,再向上為第三個標記圓柱形向左繼續旋轉,以此類推,并均勻縮小圓柱形直徑,這9個圓柱形延展組合“重構”形成為立體空間序列的平滑肌理的旋轉曲面,“建構”完成了上海中心大廈具有的獨特的唯一的立面造型,實現了建筑藝術美學,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理映象的震撼力。因此,上海中心大廈建筑與后現論也是契合的。
4結語
綜上所述,上海現存的建筑風格就是一部從古典到后現代的世界建筑發展史——上海以建筑實物展示了巴洛克風格、古典風格、新古典風格、古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折中主義、現代派、后現代派等多種世界著名建筑流派的風格。對上海主要建筑的風格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在上海外灘群中,最漂亮的12號建筑屬于新古典主義風格;被當成上海外灘標志的13號建筑屬于折中主義風格;被譽為上海第一座現代派建筑的同濟大學文遠樓不對稱立體解構與重構空間理念與設計手法也契合了后現代主義“解構與重構”的理論。經過反復研究論證表明,上海中心大廈建筑屬于后現代主義風格。同時,通過研究歸納,提出了后現代主義建筑除了功能需求,還具有以下5個重要特征:以人為本、視覺沖擊、心理映象、高科技群、藝術美學。研究認為,后現代主義建筑現象的出現與造型抽象符號的表達,不僅發展了現代建筑,而且,彌補了現代建筑之不足。建筑的評價要素由“技術、藝術和人文”相結合[11]。研究表明,上海實踐的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提煉并凝聚了科學技術與藝術、建筑與文化和諧統一的精髓。后現代主義建筑已經景觀化。景觀建筑時代(LandscapeArchitectureEra)已經到來了。這是非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在研究中驚喜地發現,被譽為我國最早的現代派建筑文遠樓的規劃、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全部是由同濟大學老師完成的,而且,建筑設計師當時年僅二十幾歲。我國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廈是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完成施工圖設計的。希望在今后的上海建筑風格發展進程中,看到更多同濟大學師生的設計。
作者:周尤美 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