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建筑理念下新農房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概述
隨著當代農村城鎮化發展,各個地方的傳統民居面臨升級換代的需求,現代農房應運而生,就在今年,國家提出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結合農村扶貧的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農村集中居民安置點、新農房建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在當今倡導低碳生活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不僅在農村地區強調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尤其是土地以及諸多不可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而且注重農房居住的舒適性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關注功能適應、結構安全,民族文化傳承等新農房設計顯得尤為必要。在我國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學中,開設了《中國民居》的理論課程,為改變傳統高年級理論教學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創作實踐的問題,我們在完成基本理論教學同時,根據時展的特點與需要,在教學課程中進行《新民居設計實踐》的課程設計,其內容主要包括現代功能適應與空間重構、現代材料與地域適宜技術結合、能耗技術創新與居住舒適度提升、民族與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方面。我校教學改革結合涼山彝族地區農房實際社會需求,在《中國民居》課程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開展了融合綠色建筑理念的彝族新農房課程設計實踐,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融合綠色建筑理念的彝族新農房課程設計實踐的意義
(一)《中國民居》課程設計的提出符合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時代性需求
當前,農村城鎮化迅速發展,鄉村規劃與農房建設的發展機制卻很還不健全,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急需科學的規劃與設計理論體系指導以及可行的技術措施支撐。首先,農村住宅設計常盲目照搬城市類型的住宅平面與風格,很少根據農民自身的生活、生產需求和行為要求出發,這就亟待展開專項調查、再進行設計與研發。其次,現有農村住宅多為農民自建,用材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平面布局不合理,常導致農村住宅性能差,建筑空間品質不高,建筑風貌也考慮較少,特色彰顯不足。最后,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無意參與農村整體環境的營造,住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曠,土地利用率低下,無法保障農村可持續健康發展。針對上述農房建設中所出現的具體問題,我們認為應充分考慮農民特定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將節約上地與創造優美的生產和生活空間、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打造一種新型的具有地方特色、能夠凝聚“鄉愁”的農村住宅模式,實現健康、和諧、節地、節能、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目標。因此對該類課題進行教學研究頗為必要。
(二)《中國民居》課程設計貫徹建筑學教學“應需而教”的原則
《中國民居》課程主要是系統介紹各個地區的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變,鄉土建筑的布局結構和成因,鄉土建筑的典型形制、風格與社會意義,對傳統民居和鄉土建筑的教學更多是“照相式”的展示和藝術欣賞。但是建筑學專業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出來的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與較高的專業技能,掌握相對完整的專業基礎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還要培養學生開展專題研究的能力,具有綜合人文素質。由此,我們應依據當代農村城鎮化與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在教學課程中設置“新民居設計實踐”課程設計,解決農房建設中的設計問題。
(三)《中國民居》課程設計需要在美麗新村建設中推廣綠色建筑技術
我國當前開始從粗放型轉向可持續發展發展方式,建筑設計教學也需要融入綠色發展理念,課程通過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宣傳,充分利用彝族地區太陽能、風能以及石材、木材等地方材料,采用耐震的結構形式和平面布局,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高室內環境的舒適度,實現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的建設目標。
三、課程設計的主要思路與技術指導路線
(一)課程設計教學時間、學時安排
本科生的《中國民居》課程,各個學校雖然不一樣,但多將本課程安排在三年級下學期或四年級上學期,一般為32學時,個別學校是24學時,采用1-16周或者1-8周短課程方式,其課程設計應在教學量中占比達到1/3,大約8-10學時,課程設計輔導周應大于2周。在課程中期布置設計任務,通過理論學習,加課程設計,能較好融合貫通專業知識,形成創新能力。
(二)課程設計內容的選擇確定
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彝族新農房”課程設計任務書,在內容上提出了設計要求,首先是面積指標的限制,按照新農村節地規范,人均占地不大于35平方米;其次是開展氣候性適應設計,將節能率提高到50%;第三是空間建構方面,提出了不同農村業態的差異性,分成了純務農型、底商型、加工經營型、綜合型等,按照各自的工作流線,適應農村新業態,組織新空間構成;第四是,在建筑文化傳承方面,要求在宗教信仰、立面裝飾、色彩與彩繪配置方面,傳承彝族建筑文化。在教學組織方面,設計任務書采用分組分型差異化布置,也就是,班級分成若干組,每組在業態選擇上體現差異,同時在服務人口方面,也就是用地規模上體現差異,分成三人戶、四人戶、五人戶及六人及以上等類型,使得方案具有一定工程應用價值。在教學研究中,設計任務書還要求根據當代集中居住的需求,例如安置點、居民點、聯建房等農村城鎮化建設實際,進行農房組合空間的設計,綜合解決城市設計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達成度和教學要求
根據當代彝族農房建設的新要求,我們希望在農房設計中,融入綠色建筑的理念,解決現實的社會需求,提出了四個方面達成度,對教學成果提出了四個基本的要求:功能的實用性:農房空間需求緊貼現代農村和彝族地區農業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合理布置現代農機具、農業加工業等需要的空間,同時按照現代家具的常規尺度設置房間大小,滿足獨立衛浴的空間需求以及三代居的潛在空間延性,合理進行空間組合設計。空間的多樣性:提供多種用地類型、多種用地形狀、多種院落出口形式以及彝族建筑風格,讓居民結合當地情況,進行多方面選擇。文化的傳承性:彝族民居風格特點鮮明,提取借鑒傳統彝族建筑中的精華,如氣候適應性、空間形態、材料色彩、裝飾符號,結合現代的生活方式,運用現代技術,呈現出具有彝族風貌的地域性建筑。技術的綠色性:農房要滿足抗震設防要求,緊湊布局并降低體型系數,節地節材節水節能,采用地方建筑材料與適應氣候的構造做法,充分利用涼山州太陽能資源豐富特點,融合太陽能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綠色能源的科學利用。
(四)設計教授方法與技術指導路線
《中國民居》課程設計是在本科生高年級中進行的,需要強調設計的分析與研究性,重在訓練學生處理實際設計問題的綜合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是老師指導、督促學生按照指導書的要求在數周內完成設計課題。而“彝族綠色農房”的教授方式應當區別于以往一些課程設計的教學方式,應該以“對民居原型調研分析+小組合作交流+設計過程控制”的方式來進行。在該課程設計的教學中,教師應對彝族傳統民居進行基礎知識普及,將彝族傳統民居中聚落空間布局、平面布局形態、裝飾與建筑文化等特征進行總結;同時要對當前農房的實際需求進行文獻調研和分析,通過相互交流與合作來促進對農房設計問題多方面的理解,從生態、形態、情態三方面進行再生設計思考,從空間建構、功能適應、性能提升、文化傳承四個方面探尋設計問題的實質,改變以往那種“輕過程而重結果”的傾向,真正強調理論教學和實際設計之間的聯系,進行設計思維的科學訓練。
四、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成果
2018年6月,依托西南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2014級《中國民居》課程,布置了“融合綠色理念的彝族新農房課程設計”任務書,指導思想是,貫徹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與傳統民居的保護與更新相結合,強調彝族新民居要從選址、運形、建構、裝飾、用材、文化六個角度思考其營建智慧;根據農房業態進行功能適應性設計,按照家庭人口構成,結合高山、坡地、谷地等常見地形,分類開展彝族新民居方案設計創作。在組合形態上也制定了聯拼、獨棟、等組合形態,共完成方案創作60余個。我們在課程設計初期非常注重強化學生實地調研分析的環節,無論是功能適應還是文化傳承,不斷激發設計組學生合作交流的思維效能,嚴格設計步驟,充分發揮過程教學的作用。根據課程設計完成的作業成果比較來看,從整體上而言,各個方案在當代農房的功能適應、空間建構、結構選型、性能提升、文化傳承與風貌延續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學目標達成度比較好。可以說,通過此次課題的訓練,促使大部分學生對彝族農房的發展問題有了更切身地理解,也使得他們處理實際農房建筑、環境營造、結構技術等方面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五、結束語
在當今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熱潮中,傳統民居新舊更替、舊貌換新顏的農房工程遍地開花卻又參差不齊,“彝族新農房課程設計”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僅對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積極回應,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對彝族地區農村農房建設具有極強工程應用價值。本文通過在《中國民居》課程教學中加入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對課程設計的訓練目的、教學組織、技術要求提出了一些想法與建議,同時結合指導教師團隊的實際教學過程與體驗,對該課程設計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了概要闡述,目的是促進和完善建筑學課程教學,培育出符合當前建筑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建筑學專業本科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濤,侯克鳳,陶莎.中國傳統民居概論課程教學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4(2):105-108.
[2]錢才云.對于“舊建筑更新改造類設計課題”在建筑學專業教學中開展的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0(12):104-105.
[3]閆秋會,南曉紅,李安桂.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4):94-97.
[4]唐孝祥,唐封強.推進鄉村振興的民居文化傳承與建筑創新研究———第23屆中國民居建筑學術年會綜述[J].中國名城,2019(02):88-91.
作者:成斌 劉沖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