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雕塑小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雕塑小品已普及到環境空間,尤其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雕塑小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不僅能夠增加園林景觀的美感,而且能夠體現出場所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意義,為園林景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該文分析雕塑小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雕塑小品標識劃分營造引導實踐應用
一、雕塑小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雕塑小品的形式多樣,材料繁多,內容意境深遠,給人一種體積小巧、構思精妙、造型別致之感,如果能匠心獨運,亦有畫龍點睛之妙。所以,只要雕塑小品設計到位,將會形成一幅優美動人的園林美景,給環境增添景致。下面談一談雕塑小品的作用。
1.城市標識延展作用
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要想快速了解這座城市,又沒有時間游覽名勝古跡,那么可以在城市的雕塑作品中直觀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這種鮮明的標識性在雕塑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它就像一座城市的名片,人們看到雕塑就能想起自己來過。大連星海廣場南部的百年城市雕塑中,一百雙腳印喻示大連走過的百年歷程;一對天真的孩童雕像寄寓著大連人民的希望;敞開的面向大海的書卷,則彰顯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與開放的胸懷。整個雕塑設計打破了傳統的立雕方法,同時也首創了平放于海邊的臥式雕塑。百年城市雕塑為大連這座海濱城市增添了一處賞景之處。整體設計新穎,寓意深遠,令欣賞者駐足遐想,回味無窮。
2.立體空間劃分作用
雕塑小品能形成立體的開放空間,在一定空間內具有劃分景觀空間層次的作用。有些有主題的雕塑小品會形成一組有故事情節的立體雕塑,讓人們在疲乏時放松心情。人們置身于雕塑小品中,通過這種雕塑藝術形式感受整個園林景觀空間的層次感。
3.環境營造作用
雕塑小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能營造出不同環境的效果。大連海之韻廣場的組群雕塑,呈現出軍港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雕塑置于廣場中心位置,來往的游客在觀賞時能夠體驗到海邊軍港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態,增強了觀者的體驗,也營造出了雕塑小品的趣味性。
4.空間的引導作用
雕塑小品在公園環境中可以有效幫助人們從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因為空間設計具有流動性,再加上雕塑小品的引導,可以使觀者駐足觀賞。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雕塑小品具有自身獨特的表現方式,設計師可以將雕塑小品設計成引導整個園區流動視線的活地圖,讓游覽過程變成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把人們從一個空間引導到另一個空間,增加觀者探索的體驗感。
二、雕塑小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實踐應用
雕塑小品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同時給人們的生活環境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作品范圍廣泛,表現形式多樣化
園林景觀雕塑從過去單一的裝飾性小品,延展到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各個方面,如公共藝術設施設計,包括園椅、圓凳、假山、長廊、涼亭、燈座、指示牌等。這些雕塑小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設計范圍十分廣泛。
2.作品展現出獨特、新穎的現代感
20世紀90年代的雕塑作品很多還停留在大型鑄鋼群雕的形式上,材料比較單一,工藝比較復雜,造價比較昂貴,施工周期比較長。當代園林景觀雕塑小品形式新穎、造型小巧,有些還能引人深思,打動觀者,讓疲勞的人們真切感受到雕塑小品的存在意義,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為了體現作品的獨特性,設計師在構思、材料、造型方面都有所突破,引入現代元素的聲、光、霧等手段豐富雕塑的形式,使園林景觀雕塑小品具有更加新穎獨特、生動活潑、色彩斑斕的藝術語言,增強了環境景觀的生活情趣。
3.作品貼近大眾,增強觀者互動性
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隨處可以看到雕塑小品的存在。在小區中,雕塑墻、瓷片貼面長椅、音樂疊水淺池等雕塑小品讓人們耳目一新,同時增加人們與雕塑小品的互動性、參與度、讓人們從中體驗到快樂,使更多的人喜歡上雕塑小品,參與進園林景觀環境的自然活動,從雕塑小品中獲取快樂的體驗感受。
4.作品具有文化延續性
雕塑小品展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也促進了城市文化水平的發展,對城市環境的提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取代的特性。隨著城市文化的不斷發展,城市雕塑小品成了人們十分關注的話題。在廣場、公園等景觀綠地上經常會看到這些賞心悅目的雕塑小品,其不僅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而且體現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結語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雕塑小品是景觀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推動城市文化的發展,而且可以讓園林景觀雕塑的藝術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滿足觀者的藝術欣賞需求。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應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以確保雕塑小品在園林景觀中的多樣化、新穎性、互動性和文化性,從而呈現出自然、和諧的園林景觀,為人們提供一個日常休憩的場所。
參考文獻:
[1]牛亞昕.“體驗式”雕塑小品在景觀中的應用與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李長愛.園林景觀設計中建筑小品的應用實踐.中國林業產業,2017(1).
作者:劉巍 單位:遼寧輕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