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教育技術下的中學歷史智慧課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教學的綜合素養越來越重要。歷史課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它記載著一系列人類活動的歷史事件,詮釋著一些重要演變規律。繼往開來,以史為鑒,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創新力,還對學生的個人成長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本文著重探討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音視頻、動畫交互等素材、思維導圖等方式,動靜結合,小組交流,不僅能深化教師的教學方式,更能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來豐富課堂氛圍,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歷史的真諦,從而有助于啟發新時代教學思路,提升教學質量!
1當前歷史課堂教育存在弊端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帶動了各領域間的相互滲透,新技術是促進當今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課堂教育在這一的背景也呼吁這教學模式的變革,也呼吁這教師歷史課堂教育的改革。歷史課堂教育不是靠教師精彩的語言就可以全部呈現出來的,地圖的多元化利用、視頻的合理化呈現、材料的歸納化總結,讓課堂內容豐富化、學習氣氛活躍化、課堂效率高效化,這需要展開充分的研究同時也要充分重視教和學全過程的深入研究。課堂內容的呈現主要通過課件來呈現,而不再是歷史書上那些文字的表達,也不是靜止的圖片和地圖,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學生理解。目前存在主要問題如下:
1.1教師教學觀念相對落后
新課改已經持續多年,各方面的落實情況尚可,但是隨著教材的改版,知識容量的不斷增加,有些教師仍然保持原有的教學方式,沒有凸顯出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導作用,所以教師很難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從而導致上課效率的低效化發展。
1.2學生的功利性取向
歷史課堂教育的短期目標是為應試教育服務的,直接關系到孩子高中的錄取情況。歷史在中考中沒有語數外物化那么高的分值,學生的重視度還遠遠不夠,認為只要考前突擊,死記硬背即可,卻忘了文科更多是點滴積累,導致歷史課堂教育不被重視。
2智慧教育技術實施舉措
2.1動靜結合,激發培養興趣
歷史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課程三維目標。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育通過多樣化形式可以生動形象,帶有趣味性地帶動學生進入課教學,達到啟發誘導的作用,讓枯燥的歷史變得生動化、有趣化,充有感染力。活波生動、形象多樣化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識記和分析的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他們創新能力。
2.2交互學習,助力均衡發展
歷史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能夠實現歷史的層次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新課改教學呼喚分層次教學和有效教育。初中歷史老師的教學在現代教學技術的協助下,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層次、需求、興趣取向有選擇地進行學習,發現學生不同層面的潛能,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各種有效活動。在當前的教育中,必須突出學生為主導,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和解釋問題,教師設計課件的時候一定要圍繞一條主線,分層次進行設計,課件的內容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帶有趣味性,生動性,把死板的歷史知識點在課件中有邏輯性、生動性的展現,讓上課的課件成為老師和學生理解重難點的有效輔助手段。
2.3品學兼優,培養家國情懷
歷史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能有效培養家國情懷的人文素養。根據初中生的發展特點,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滲透,強化歷史教學工作,創造優化的德育環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感情共鳴,以達到內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這一歷史核心素養。
3對比傳統與智慧教育的實施效果
3.1課前自覺學習原則
依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和中學生身心生長水平聯合計算機網絡的特點及歷史教學的母校,有效教學課前設計,首要一定要立足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并給與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提供可以選擇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習資源庫、檢測綜合練習,由學生根據自身實際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比如說,在人教版部編教材初一下冊《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一節中,在設計導入部分的時候要與眾不同,就是可以把導入和本課的題目有效的聯系起來,讓學生一目了染。然后把“東晉建立、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有效的銜接起。歷史課本中雖然分了三個子目分析,隱藏的線索使很多學生不能對這節課有很好的掌握,使課堂效率不高。如果采取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時,則就是不一樣的效果。歷史老師在制作課件時,會把彼此之間的關系有效銜接在一起。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做了如下幾步設計:首先圍繞“東晉南朝”進行歷史概念解析,然后可以設計各自政治的表現,分別用不同的軟件符號代替,強調和“江南地區開發”的關系。讓學生設計本課的思維導圖,最后進行小組分享,從而達到課堂升華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通過課件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僅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最終使教學取的良好的效果。
3.2課堂合作學習原則
應用歷史教學軟件一定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時間去思考。例如,在準備人教版編教材初一上冊《北魏政治和民族大融合》時,我做了如下幾步:本節課分為四個步來實現,(1)淝水之戰,北方亂局;(2)北魏統一,不斷發展;(3)孝文改革,銳意進取;(4)民族融合,大勢所趨。四大目錄設計好后,再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把四個目錄有效結合起來,思路清晰,環環相扣,一目了然,更加突出了本節課的側重點,解決了“民族融合”這個較于學術化的歷史名詞的結束,與周圍熟悉的內容相結合,通俗易懂,言簡意賅。
3.3課后反思原則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既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也為學生的學習氛圍創造了更好的空間。因此,圍繞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展開師生間、學生間、小組間以及年級間的討論與交流更加能激發學生的靈感,資源共享,獲得很多創新。讓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注意力、情感等得到更好地塑造。譬如在講人教版部編版初二上冊“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充分路線地圖的動態化,文字的醒目化、符號的閃動化、視頻的吸引化,南京大屠殺的這一目時,課堂瞬間凝固了,一張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涌上心頭。哪怕是這一節課結束了,課后這種情感一直存在起到了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目標。
4總結
本文主要針對教育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用性進行探討,對實際教學首先,教師課件制作的時候要充分結合《課程標準》和《考綱》,重難點有效優化,合理高效應用好課堂四十分鐘,這對于教師的歷史學科素養以及基本功都是高要求,高動力。其次,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件手段進行有效的運用,以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讓學生主動的去構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構無疑是最好的證明。再次,設計課件時要注意內容選擇的實用性,內容過多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精要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惠康,訾亞軍.新課改下中學歷史的學科特色與情景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06):222-225.
[2]徐賜成.歷史教育要培養學生基本素養[J].中學歷史教學,2019(11):3-4+46.
[3]馬榮榮.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2019(36):50.
[4]檀曉天.以智慧喚醒中學歷史課堂[J].江蘇教育,2018(19):75-77+79.
[5]蒙霞.智慧課堂精彩落幕———中學歷史課堂的結尾設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3):157-158.
作者:王雅靜 單位: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