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孔子心理學的思想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種心理學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從孔子有關自我意識發展、學習觀、人際交往、個人養生等方面蘊含的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孔子;心理學思想;論語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在西方心理學傳入我國之前,我國是否就沒有心理學呢?不是的,我國的心理學思想早已孕育于歷經千年的哲學思想之中。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各種心理學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仍然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孔子有關自我意識發展的心理學思想
古希臘著名哲人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的箴言,標志著西方自我意識的最早覺醒,而在較之早約五、六百年的殷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對人自身進行了主動反省,對自我意識也有了初步的探討。中國社會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關于自我意識的思想,已得到很大的發展。孔子曾提出過一段著名的關于人的一生心理發展歷程的論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的身心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各有自己應達到的心理發展水平,在某一階段停滯不前或過度超前都可能是一種心理行為的畸變。到了晚年,他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思想,這也同樣是正確的處事態度與準則。老一代退出社會變革的前沿,讓位于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健康的心態。
二、孔子有關學習的心理學思想
孔子提出了“學以致用”的學習觀。學習的目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效地運用于實踐。另外他提出,學習時首先應該采取虛心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主張學習的知識面要廣泛,學習的途徑也要多樣化。“學而時習之”,還要“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還強調思與學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到學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時不去啟發開導他。這些思想符合學習規律,與現代教育心理學中的很多學習策略相似,在今天仍有較大的啟發意義。
三、孔子有關人際交往的心理學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用“人倫”這個本土化的概念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五倫”即五種基本的人際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及朋友關系,這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仁”的思想是人際交往的核心。孔子說:“人者,仁也。”表明孔子視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為人的第一條件,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前提,是人之所以為“君子”的必要條件,這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心理健康觀是一致的。孔子還建立了一套關于規范人們交往行為的保障機制,這就是“禮”。孔子所謂的“禮”主要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規范和準則。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另外,孔子提出“義”作為制約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節制機制,成為人際交往時利益取舍的一把標尺。在他看來,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不應只看重個人的私利,更要看重義。最后,孔子提出了“和為貴”的主張。人際之和,主要是指良好的人際相處狀態。即人與人相處時能夠做到和諧、和睦,這是人際交往的出發點,也是人際交往的歸宿。
四、孔子有關個人修養的心理學思想
孔子是一位心理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先驅,他的很多觀點和學說,尤其是他的一些養心之道與現在的心理學理論是相通的。他提出的一系列心理養生方法,如修德養性法、調節情志法、動靜結合法等,對于工作緊張、壓力巨大、抑郁焦慮的現代人來說,值得借鑒與采納。修德養性法:先秦儒家論養生都很重視品德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孔子首先提出“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的命題,認為有道德的人必然會得到健康和長壽。調節情志法:養生應注重情緒調節。現代醫學的研究證明,人的各種情緒反應,如焦慮、憤怒、悲傷、高興、歡樂等,如果反應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產生持久的或嚴重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的改變,甚至使相應的內臟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我國古代典籍《黃帝內經》中也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之說,認為情緒不良會破壞肌體的穩定和平衡,從而誘發疾病。由此看來,如何調節情緒,如何減少消極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對我們個體健康至關重要。孔子主張勤奮學習,“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認為勤奮學習可以忘掉憂愁。孔子還特別重視詩、樂對情緒、情感的調節作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詩、樂可以激勵人的志向、啟發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與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跟著他唱。這個過程正是通過音樂達到放松精神的目的。動靜結合法:主張養生者要以靜制躁來養神調心,同時也主張通過適度運動來養形怡神,促進身心健康,達到長壽的目的。孔子說:“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如果說養神的關鍵在于“靜”,那么養形的要務則是“動”了。孔子也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認為整天無所事事,還不如下下棋。為了追求身心并修,孔子開設了“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樂側重德育,兼含美育;書、數為智育;射、御為武育。孔子動靜結合的養生觀,是符合現代心理健康思想的。總之,雖然孔子的心理學思想形成于2500多年之前,但對我們今天學校教育、個人養生以及社會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向前.從《論語》中看孔子的心理學思想,《蘭臺世界》,2013(12)106-107
[2]馬忠.《論語》中健康心理學思想探析,《孔子研究》,2011(3)106-113
[3]鄒大炎.試論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4)98-110
[4]施明發.從當代心理學人格觀省思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11).
作者:王向宇 單位:河北省科技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