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學闡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視閾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個體在已有價值觀念基礎上,不斷探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似之處,并內化為自身價值取向,從而指導和約束自身行為的心理傾向。其形成過程包括在意識層面進行的從認知到認同的外顯認同階段和在無意識層面進行的從認同到內化的內隱認同階段。在前一階段,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等心理成分參與其中,并且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后一階段則是在反復強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自動化、習慣化的反應模式,幾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參與。要真正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必須外顯認同和內隱認同同時兼顧,不能失之偏頗。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雙重態(tài)度
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實施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2014年劉云山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強調“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在增強認知認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毋庸諱言,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一環(huán)。圍繞這一問題,近幾年學術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截止到目前,在中國知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認同”為文章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檢索到上千條記錄。這些數量眾多的研究成果在不斷加深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問題認識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對該問題更多的困惑和思考:什么是認同?認同如何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盡管可以從多學科進行研究,但本質上屬于個體思想意識層面的問題,是一個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問題。只有充分借鑒和運用心理學科關于認同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才能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機理和規(guī)律,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實踐。基于此,本文嘗試從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視角,通過對認同概念心理學內涵的界定和辨析,嘗試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結構及心理形成機制,以期對未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及培育有所啟示。
一、心理學視閾中的認同與價值認同
1.認同
目前研究者普遍使用的認同概念來源于英文identity。這一英文單詞的主要含義有兩個:一是身份、本身、本體;二是同一性、相同、一致。其對應的動詞形式是identify,也有兩重意義:一是鑒別、辨出;二是認為等同。在心理學領域,認同是個體建構自我、認識社會的重要方式,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手段。最早使用認同概念的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弗洛伊德在解釋人的焦慮狀態(tài)時,將認同作為一種重要的自我防御機制,他把認同“看做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guī)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1]。隨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對認同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探究。他認為,一個成熟的心理認同的漸進發(fā)展是以人所屬的團體為條件的,當個人與一個團體認同時,他會接受此團體的價值與規(guī)范以影響自己的行為與態(tài)度[2]。心理學家米勒(WarrenE.Miller)也指出,認同的本質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體”的概念,是一項“自我的延伸,是將自我視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這是認同的核心[2]。英國心理學家塔吉菲爾(HenryTajfel)等進一步區(qū)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認為個體認同是指對個人的認同作用,或通常說明個體具體特點的自我描述。是個人特有的自我參照;而社會認同是指社會的認同作用,或是由一個社會類別全體成員得出的自我描述,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認同理論。在該理論中,塔吉菲爾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3]”臺灣心理學家張春興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收錄了心理學家擴大了認同的原意后作出的解釋:認同是個體行為社會化的歷程。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向他人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團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4]。梳理心理學中認同概念的來源及其使用,可以發(fā)現,早期的認同概念更多地指向個體自身,主要指個體認同,后來逐漸拓展到群體和社會層面,更多地指向社會認同。但無論何種層面的認同,其心理學內涵均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認同的基礎是一致性或相似性,是以自我為基礎,不斷探索與外在客體的相似或一致之處。第二,認同更多地指一種心理過程,而非心理狀態(tài)。因此,認同是在不斷變動的,而非靜止不變。這就為認同的提升提供了可能。第三,認同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對外在客體主動進行選擇和建構而形成的。個體在此過程中并非被動接受外在客體的影響。
2.價值認同
顧名思義,價值認同是對社會中存在的某種價值觀念或體系的認同。從價值認同的形成過程來看,價值認同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以已有的價值觀念為基礎,不斷探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似之處,并內化為自身價值取向,從而指導和約束自身行為的心理傾向。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價值認同實質是深層次的態(tài)度改變的過程,指的是價值主體基于對某種價值觀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產生接納、喜好、滿足等情感體驗,并愿意通過行為踐行該價值觀念的內部心理傾向。因此,價值認同屬于心理學態(tài)度的研究領域。作為心理學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態(tài)度一般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成分。相應地,作為態(tài)度研究領域的價值認同也應包括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三種成分。認知認同指的是通過認知的方法獲得價值認識的過程。人們在接受一定的價值客體之前,首先必須對其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知其然。有時候,這種了解和認識還不斷反復和深化,知其所以然。認知認同是形成價值認同的第一步,也是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基礎。情感認同指的是對某一價值客體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基礎上,而產生的對該價值客體的滿意、喜愛以及接受的情感體驗。情感認同是對認知認同的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對價值認同的形成起著“催化劑”的作用。行為認同指的是個體在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愿意將某種價值客體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行為的過程。需要注意,這里的行為認同并非指個體一定會按照價值客體的要求行動,而是指行為之前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tài),是一種行為意向,其本質還是一種心理傾向或心理意愿。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形成的心理過程
黨的十八大提出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外部的價值規(guī)范,來引領和約束全體公民的行為。毋庸置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客體的認同,必然屬于價值認同的范疇。因此,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是一種深層次的態(tài)度改變過程。從態(tài)度的形成過程分析,這一心理過程一般包括兩個階段:由認知到認同、由認同到內化。具體分析如下。
1.從認知到認同階段
在這一階段,個體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無所知,通過學習等方式,建立正確認知,并經由自身的主觀評價,形成某種情感,并逐步建立某種行為意愿。在這一心理過程,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愿等心理成分參與其中,共同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步認同。要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具體內涵、內在聯系,了解其精神實質和意義價值,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步認識。在這個心理過程中,主要是認知成分在起作用。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了解之后,個體會進一步將其與自我概念(如自我價值體系、自我道德觀念等)進行比較,根據自我需要,進行主觀評價和選擇,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如果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我概念一致,就會對其產生喜愛、滿意和接納的情感;反之,則會產生厭惡、憤怒和拒絕的情感。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如果個體產生的是喜愛、滿意等積極情感體驗,那么在此積極情感體驗的驅動下,個體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會產生一種愿意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去行動的行為傾向,這是行為意向成分在起作用。社會心理學認為,人天生具有追求積極自我同一性的需要。當個體在認知和情感層面已經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態(tài)度,為了維護個體的自我同一性,個體自然而然會在社會實踐中優(yōu)先去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是去違背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步認同過程中,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種心理成分是一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其中,認知認同是基礎。而且,這種認知區(qū)別于一般的事實認識,有時會帶有偏見的性質。情感認同在從認知到行為意向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的橋梁作用。心理學有研究發(fā)現,態(tài)度的情感成分強度最大。而且,與單純的情感反應不同,情感認同中的情感成分有著認知因素的直接支持。例如,“我喜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情感反應,其背后隱含著諸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讓人們更好相處、讓社會更加和諧、讓國家更加富強等各種認知層面的理由。行為意向的形成是這一認同階段的最高層次和目標。認知和情感認同存在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個體積極建立行為意愿和習慣,并努力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來。
2.從認同到內化階段
由認知、情感等成分共同參與的初步認同過程,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形成的第一步。這一過程是個體主動進行選擇和建構的,因此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由于外在環(huán)境的約束等條件限制,個體常常會遵循“省力”原則,采取個體無法覺察的、習慣化的、自動的行為方式,這往往會導致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失范行為產生。這提醒我們,僅僅在可覺察的意識層面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步認同還不夠,要真正建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還必須在無意識層面也要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即從認同到內化階段。2000年,社會心理學家威爾遜(TimothyD.Wilson)等在內隱社會認知研究領域的基礎上提出了雙重態(tài)度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同一態(tài)度客體能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評價:一種是自動化的、內隱的態(tài)度;另一種是外顯的態(tài)度。當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時,人們舊有的態(tài)度改變到了新的態(tài)度,但同時原有態(tài)度仍然在人們的記憶中保留有痕跡,并潛在地影響著人們的認識和行為,使態(tài)度具有“雙重態(tài)度”特性。雙重態(tài)度理論指出,內隱態(tài)度和外顯態(tài)度的分離,是導致態(tài)度與行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這得到了眾多實證研究的支持[5]。根據雙重態(tài)度理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除了意識層面需要意志努力的外顯認同之外,還存在無意識層面的自動化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內隱認同階段。意識層面的外顯認同,是個體以認知認同為基礎,在情感認同的驅動下,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而在無意識的內隱認同層面,則是一種習慣化的、自動化的反應模式。這一反應模式的形成是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認知,并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強化,而形成的一種自動化的聯結。在這一階段幾乎沒有認知心理成分的參與,并且不需要個體的意志努力。
3.雙重認同態(tài)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影響
基于雙重態(tài)度理論得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雙重認同過程,已經得到了較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王麗萍采用單類別內隱聯想測驗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隱認同度進行了實驗研究,并與外顯認同度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發(fā)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管存在較高的外顯認同度,但與內隱認同度的相關較低,這證實了雙重認同態(tài)度的存在[6]。白麗麗的研究也發(fā)現,內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低與外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呈現微弱的低相關,進一步支持了雙重認同態(tài)度相互分離現象的存在[7]。雙重認同態(tài)度的存在讓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根據雙重態(tài)度理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認同客體,個體同樣會同時存在外顯和內隱兩種認同態(tài)度,并且這兩種認同都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如果這兩種認同態(tài)度不一致,那么個體就會面臨矛盾抉擇。由于內隱認同態(tài)度是在無意識層面自動激活的,不需要個體付出心理努力和動機,因此內隱認同態(tài)度往往才能準確預測和決定人們的真實行為反應[8]。已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證研究也發(fā)現,盡管個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有較高的認知認同態(tài)度,但在行為認同方面的認同度較低,存在一定的知行脫節(jié)、言行不一的現象[9-10]。出現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基于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結果,僅反映了意識層面的外顯認同態(tài)度,并沒有揭示無意識層面的內隱認同態(tài)度,因此也就難以準確預測人們的行為傾向。其次,個體已經存在的內隱價值觀念也會制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過程。作為在社會中長期生活的個體,其思想意識并非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是一張“白紙”,而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已經沉淀、固化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念更多地以內隱地方式在影響著人們的各種行為。如果已有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那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相對容易;反之,則會對認同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無形的阻礙。例如,“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但當前社會仍然誠信缺失、失信現象頻發(fā),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長期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所帶來的金錢至上、利己主義等西方腐朽思想觀念,已經內化成為部分人的內隱價值觀念,這種內隱價值觀念總是會對人們樹立誠信價值觀造成無形的阻礙。
三、有效提升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幾點思考
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形成過程,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導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的實踐。基于以上的分析,要想有效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必須從當前認同的薄弱心理成分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遵循青少年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精準施策,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認同。(1)以實踐體驗活動為載體,增進情感和行為認同。當前已有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在認知成分上處于較高的水平,而在情感和行為成分上認同度較低[11]。因此,提升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顯認同的培育重點應放在增進青少年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如何增進情感和行為認同?心理學認為,情感并非憑空產生,它是個體在實際經歷或體驗社會實踐活動或行為后,經過個體的主觀評價和選擇,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12]。因此,實際經歷或親身體驗,才是產生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根本途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要增強青少年的情感和行為認同,首先要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念,通過適當載體具體化,將其變成青少年能實實在在體驗到的對象。對于青少年來說,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非常恰當的載體。通過參與支教、義工、社會志愿者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青少年可以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和參與,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魅力和強大力量,從而不斷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另外,心理學態(tài)度改變的研究發(fā)現,并非態(tài)度改變一定要發(fā)生在行為改變之前。當個體做出了與內心態(tài)度不一致的行為時,如果沒有其他附加的理由可以解釋這一行為,那么個體就只能通過改變原有的態(tài)度來減少自己的不協調感[13]。因此,直接讓青少年參加各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實踐活動,即使其暫時不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能逐漸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2)以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為重點,潛移默化地形成和提升內隱認同。雙重態(tài)度理論告訴我們,內隱認同的影響力量比外顯認同更大。因此,僅有較高的外顯認同,并不能保證青少年一定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的狀態(tài)是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外顯認同逐漸內化,進入到無意識層面,成為個體自動化和習慣化的內隱認同態(tài)度。由于內隱認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反復強化和外部環(huán)境的長期影響,因此要形成和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隱認同,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條件、提供機會,讓青少年接觸、討論和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通過宣傳,還應該創(chuàng)設條件,讓青少年去思考、去辯論,并不斷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反復強化;另一方面,必須優(yōu)化外部育人環(huán)境。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人是環(huán)境影響的產物,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會塑造什么樣的人。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來說,優(yōu)化外部育人環(huán)境的重點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滿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青少年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會無時無刻不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和影響,久而久之,會潛移默化地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隱認同。(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機制和規(guī)律為研究突破口,用高水平的理論研究來指導實踐。當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研究不可謂不多,相關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但這些研究多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視角出發(fā),運用哲學思辨、邏輯推演等方法展開,研究成果的理論價值較大,但實踐效果普遍不佳。認同本質上屬于心理層面的問題,正是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fā),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機制和規(guī)律,才能更有效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的實踐。下一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應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借鑒心理學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成果,深入認同心理過程內部,揭示認同的心理結構;第二,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隱認同機制的研究;第三,系統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影響因素,聚焦個體內部(如價值觀、自我概念等變量)、家庭、學校、社會等影響因素來源,深入探討個體內外部影響因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影響效應,不斷揭示其影響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李素華.對認同概念的理論述評[J].蘭州學刊,2005(4):201-203.
[2]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5]WilsonTD,LindseyS,SchoolerTY.Amodelofdualattitudes[J].PsychologicalReview,2000,107(1):101-126.
[6]王麗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隱認同度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7]白麗麗.大學生內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8]DoviodioJF,KawakamiK,JohnsonC,etal.Onthenatureofprejudice:automaticandcontrolledprocess[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97,33(4):510-540.
[9]馬麗娟,李洪壯,陳曉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現狀的調查及思考[J].保定學院學報,2009,22(2):66-69.
[10]朱志明,陳虹,朱百里.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度調查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4):75-78.
[11]張妍妍.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情況調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4(6):46-47.
[12]Strongma.情緒心理學[M].王力,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13]津巴多.態(tài)度改變與社會影響[M].鄧羽,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作者:趙雷 張平 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研究院 北京郵電大學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