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學生態化思潮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學逐步延伸出生物學和地理學而進入了人文學科,它漸漸由自然觀演變成世界觀和方法論。由于它強調環境背景作為研究背景及人和環境的交互關系,它與心理學的結合迎合了心理學發展的新脈絡、新方向、新趨勢。改變了以客觀主義為代表的、實驗室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范式。心理學生態化研究修正了以往心理學研究范式的不足,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整體性、連續性、變化性思維方式,為心理學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和先進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心理學;生態學;生態心理學
一、生態學
生態概念的雛型來自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他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不過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851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引起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重視,更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生態學這一概念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于1866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生物體與周圍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有自己相對獨特的研究方法,后來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概念及方法的引入而使其逐步完善。由于它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而備受關注。生態學本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強調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其核心是協調、適應、共生。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導致的環境變化成為人們研究和學習的重要課題,包括環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地學、環境管理學等環境學科成為較新的學科。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及環境的惡化,生態研究的視角逐步從生物和環境的關系拓展到人類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世界發展的關系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生態化系統理論最早是有美國心理學家UrieBronfenbrenner在其論文中提出的,其定義為:研究一個積極主動并不斷成長的人類個體和最近近景(即發展的個體所生活的環境)的變化的性質之間的相互適應,并且這一適應過程受到了不同環境間關系的影響,也受到了包含這些不同環境的更大的情景的影響。
二、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的崛起
生態心理學是生態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結合的結果催生了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這兩個新興學科。生態心理學是從生態學的出發的研究,是考察生態環境、生態危機中的人的心理行為問題。但是,所謂的心理生態學則更進一步去考察反過來的問題,也就是從心理學出發的研究,去考察心理生活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是把人的心理生活看做是包容性和完整性的生態系統。(葛魯嘉)生態心理學萌芽于20世紀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學家庫特勒溫在上個世紀40年代創辦了《心理生態學》期刊,他開創了心理學生態化研究的先河。其理論核心是巴克和吉布森為代表的理論范式。他們的思想基礎是:生態心理學以一種研究動物(或人)與環境的動態交互過程,尤其是具有功能意義的心理傾向或取向。然而生態心理學的發展并非一帆分順,它在主流心理學蓬勃發展時卻備受冷落,它的種種長處被暫時地遮蔽。只是當主流心理學敗于解釋現代社會日益復雜化的心理現象時,由于生態心理學采用生態效度實驗法和自然主義研究法相結合的策略,它就把自身更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易于解決實際為題的優勢展現出來,此時它才從邊緣地帶漸漸回到關注焦點。由于生態學反對孤立、片面、割裂地認識與思考,而強調聯系、整體、協調、適應、共生地認識與思考,它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課題,拓展了各自學科研究的疆域。例如,生態翻譯學已成為目前翻譯學研究最熱門的科目。隨后誕生的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發展和壯大。80年代年伴隨著國際心理學學會的創建和《生態心理學》的創刊而走向完備,生態心理學自身含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別,而我們通常提到的是狹義生態心理學。在這一階段生態心理學完成了其最重要的理論構建,尤為可貴的是,生態心理學相關原理被應用到認知心理等領域,擴大了生態心理學的影響力和應用范疇。生態學和心理學及生態學和翻譯學等人文學科的結合較晚,但是它們自從誕生之日就顯現出勃勃生機。因為心理學形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包括宗教形態、哲學形態、常識形態、科學形態、類同形態、資源形態等等。人的心理存在即體現在個人的心理存在,又體現在民族心理和社會心理存在上。個人心理如同它們的細胞,個人心理的延續、發展、變化匯集成它們的存在與變化。細胞與整體本身就具有生態學含義。因此,心理學本身就該具有生態觀,心理學樹立自己大科學觀,不僅僅和它們緊密相聯,而且充當各個學科生存、發展和避免極端的根苗。例如,西方的科學危機及人文危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上的危機,包括李約瑟等人極力主張儒家和道家思想對危機具有積極的修正作用。同樣,各個學科在發展到一定時期出現瓶頸時,只有心理上的認識性轉變才能使其走出泥潭。從宏觀的角度,科學學科和人文學科往往體現的是人和自然的身心關系,而人的心理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塑造和創造的關系。各個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無論如何發展變換,它們的存在或生存首先需要人們的領悟和認知,這時人們擯棄了“眼見為實”的傳統認定生存或存在的方式,而是用“心靈”感受到它們存在的意義。然后,人們對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本質的、基礎的、具有原理性的東西進行籌劃和設計。在領會和籌劃之后,學科并未自身具有生存或存在的可能。為了進一步掌握學科脈絡和實質,人們需要對它們進行闡釋,只有這樣學科本身的生存空間才能極大地拓展。因此,各個學科都與心理學有著通達的聯絡,深受心理學的指導和統籌,它們本身和心理學在根源上就是動態地互涉關系。他們的存在心理學是可以提供各種思維方式的源泉或根苗,它對人們認識物質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像“水和陽光”一樣的源泉,促使各個學科的蓬勃發展。根苗、樹枝、樹葉形成了生態鏈,心理學和各個學科演變成學科群落。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1994年,UrieBronfen-brenner和StephenJCeci根據個體發展受到生物特性和環境力量相互作用的影響,從而把這種觀點概括為生物生態模型。運用生態學原理及方法能夠較好地協調人和自然、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這樣,自然科學的發展逐步帶有生態學傾向,同時也促進了心理學的生態化思潮的發展。科學技術過度發展帶來的危機和隱患首先反映在社會心理學領域。
三、生態學帶來的研究方法
生態學為一些人文學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式。盡管它還沒有形成成形的研究范式,但它帶來的是新的研究取向和趨勢。生態心理學由于吸收了生態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改變了心理認知范式,使認知過程達到單一到多維,從橫向到橫縱交融、平面到立體的提升。許多學科領域和研究領域,例如哲學、心理學、文化學、人類學、翻譯學等等,專題類地被劃為某一特定的研究范疇,它們之間的關系被界定和固定。因此,它們只好在固有的疆界內進行研究和探討,往往是只知道此在,忘記了彼在。生態學則強調彼此之關聯,即強調心理學的存在,又重視與其橫縱關聯的學科關系。首先,它強調共生、互惠、整體的思想方式,建構出宏大的視野來對心理學進行探索。其次,心理學的相關概念和對象可以在其他學科中找到證據和證明、邏輯和啟迪、方法和驗證,強化了各個學科間的互通和互融。再次,用生態學中進化論隱喻心理學與其它學科的共同“動態發展”,促進了心理學不斷上升、不斷促進、不斷協調、不斷融合、不斷多樣化、不斷復雜化的發展。心理學生態化研究,既可以維護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又可以借以生態倫理來規范和協調“與心理學相關學科群落”。心理學生態化即有責任協調心理學內部各方向的關系,又有責任平衡各個學科與心理學的關系。心理學生態化講求的是心理學諸方面所形成生態的整體性、層次性、關聯性、協調性和系統性,強調的是心理生態的平衡和共生。另外,生態化研究改變了割裂的靜態研究方法,促使心理學研究具有動態范式的性質,為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及心理學與其它學科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
參考文獻:
[1]BronfenbrennerU.TheDevelopment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
[2]葛魯嘉.心理資源論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40-141頁。
[3]胡珍生,劉奎林.創造性思維方式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35-136頁。
[4]葛魯嘉.心理學研究的生態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9.
[5]肖志翔.生態心理學思想反思[M].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6]易芳.生態心理學的理論審視[M].南京師范大學,2004.
[7]張風琴.生態學視野下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作者:高智勇 蔣繼春 王校珍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