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課程設置心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心理學對高等學校課程的重要影響
(一)心理學為高校課程目標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長期以來,教育界在樹立教書育人目標的時候總會過多地參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課程的設置標準必然會發生偏斜。正如布魯納所說:“不顧教育過程中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來論述教育學理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淺薄,勢必在社會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視。”然而,我們必須正視的是高等教育的歷史及現狀過多地參照原有的價值取向,課程的設置上缺乏必要的心理學依據。概括地講,高等教育課程目標的設定,首先是要與本國的歷史、傳統、當前國家的發展現狀以及國家對教育的期待相符合,也要在這幾方面之間找準銜接的方式,用正確的行為方式將未來的發展方向體現在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中。再者,就學生個體層面來說,應針對具體某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依照學生群體的整體情況,制定具有連續性、階段性和個別差異性特點的教學內容。
(二)心理學為高校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如果高校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規劃的制定標準只取決于社會的發展狀況和經濟社會對教育的利益訴求,那么長此以往,這樣的教育態勢必然會影響到教育的效果和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才的質量。考慮到心理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就是要根據特定教育階段和特定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情況和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制定有利于他們全面接受知識的學習規劃,選擇與他們的學習能力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將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作為高等教育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重點體現在教材的編訂方、學校課程設置的安排者和教學內容的實施者能夠依據心理知識對這一過程加以改進,使之更能適應高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從不同的層面保證課程標準的恰當性和課程內容的適用性,并較為準確地預期學生經過課程學習以后的成效。因此,高校教育課程的設置和內容的選擇要盡可能地與學生的內部身心結構相適應,讓二者之間達成的統一協調運動,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
二、高校課程設置與心理學理論的結合策略
高等教育階段,依然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方略,講求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學生“學”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重視心理因素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影響,從加強課程設置和活動管理的方面來實現高等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以人的心理結構為依據,注重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和順序性
學生的身心有其內在的獨立特點,教育不能改變其固有的結構和形式,只能在順應這些特點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出更加有利的學習條件,突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推動學生在知識獲取、經驗增長和素質提高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爭取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自主思維、善于發現、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為此,在高等教育的課程制定方面,首先要在內容上有所取舍,盡可能選取那些與當前學生的認知能力一致,一般教學的大部分內容在經過教師指導后、學生憑借己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可以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得以解決的東西作為課程內容。其次,知識的邏輯順序對學生的接受效果也有著重要影響,靈活呈現課程,合理安排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木課程的比例,發揮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不同功效,并注意各門課程的相互協調,整體優化課程結構。
(二)重視專業教育的“厚基礎”,提倡通識教育的“寬口徑”
高等教育不僅重視培養專業領域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強調在訓練專業技能之余,對學生進行涵蓋多個方面的通識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是為了將廣大學生在學科范圍上加以區分,讓他們在幾年學習之后能學有所專。精細化的專業設置是為了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專門人才,達到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的目的。通識教育是為了健全學生的知識結構,從知識教育的立場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為更好地適應職業生涯、適應社會發展奠定綜合基礎。做到專業教育上的“厚基礎”和通識教育上的“寬口徑”,必須將學生整體作為參照對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要處理好課程內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間的矛盾。專業課程的設置要講究質高含金量,在“厚基礎”有保障的情況下再尋求更寬廣的范圍。與之相對應,在大眾知識的普及方面,在范圍的寬廣度上的要求要嚴于對厚度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試行階段,學校的課程設置要加強基礎教學,合理劃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在總學時中所占的比重。還要拓寬學生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發現新知識的生長點。
(三)淡化專業課程的內容比例,擴大綜合課程的開展范圍
長時間的專業課程學習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而且單一的學習內容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鑒于學生存在這方面的心理狀況,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可做好專業知識和其他課程的搭配,做到漸進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寓心理素質教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筆者認為應放大綜合門類課程的比例,使其與專業課程的學習交叉進行,有效保留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并且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綜合知識面,改善他們現有的知識結構。
(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高校應大幅度增加選修課程的比例
高校在課程安排上,應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的能動性,因為教育目的的實現,最主要的是要發揮學生學的積極主動性,調動他們學習的斗志,讓他們自愿投入到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去。在確定和組織課程內容時,應考慮如何發揮各種認識因素的作用,做到內容與目的、科學與興趣、知識與能力三個方面的統一。要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在學習內容、指導教師的選擇上給他們留出自主權,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對他們人格權利的尊重,這對保護他們的個性自由是極為有利的,也就從根本上保障了他們學習的自由,提高了他們學習的情愿度。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在學習時保持良好的情意狀態。
作者:潘秋勤 單位: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