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學發展的教育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明確了人類教育的目的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推崇群體思維的心理學家在結合了社會進化思想和心理學原則后,正式提出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人類是進化的結果,人類的認知通過不斷演化來應對特殊環境。該假設為解釋人類的特有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想,那就是自然選擇不僅會產生新物種,還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塑造,促使人類發展出一系列特殊活動。這一系列非自然的活動在人類基因和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產生,是相較其他物種而言人類所獨有的,如教育、語言、面部識別都屬于人類特有的現象與活動。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這些活動具有實在的適應性價值,但也可能帶來負面作用,如計算機的發展就導致學生出現網絡成癮問題。今天的學生必須通過接受現代教育以獲得社會生存所需的技能,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尤其要懂得使用計算機,學會管理財務或是擁有公開演說的能力。教育這一人類探索真實世界的獨特形式,不過占據了物種進化史的短暫光陰,卻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作為一種非自然行為,教育是人類進化的適應性結果,也是人類獨有的生存策略之一。這一生存策略可以提高個體競爭力,協調個體發展與種系進化的關系,并確保人類對有效生態資源的控制權。在進化心理學的啟發下,教育者應持有種系發展的視角,將傳授學術知識作為教育的責任,并對學生進行基因、環境、個體發展等多因素的綜合考量。雖然進化心理學肯定了教育是一種競爭策略,可以幫助人類獲得更多生態資源控制權,但并不意味著教育應該幫助人類控制客體或是破壞自然,因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競爭關系將限制人類自身的進化。事實上,進化思想推崇的教育與當下主流的共生式教育的范式是契合的。隨著人類意識的覺醒,人類教育經歷了由原生態式教育,經由競生式走向共生式教育范式演化的復雜歷程,這一歷程將生發出主體———客體———主體互動共生的復合性整體結構,形成該結構,是進化思想下人類教育的根本目的。進化主義認為,人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類更好的進化。就具體內容而言,教育應該了解人類在各種社會、制度、文化中所共通的學習方式,關注如何通過教育令人類成熟、適應,以演進的視角看待學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命題,令人類最終形成一種合乎進化規律的教育觀。
二、豐富了教育研究的內容
進化教育心理學被認為是研究現代社會中的初級技能以及由此產生的推理偏差、歸因偏差、次級技能等對象之間關系的學科。在進化教育心理學中,智力可以進化,人類具有通過學習獲得重要生存能力以及更好生活的內在動機。為了進一步明確人類知識的進化意義,進化教育心理學構建了初級技能、認知策略與次級技能的關系框架。在這一框架中,人類在相比其他物種更長的兒童期,通過生活圈的游戲和互動,獲得有關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的初級技能。初級技能受人類認知策略的影響,難免出現推理偏差和歸因偏差。相對初級技能,次級技能(如閱讀、寫作)可以讓人類生存得更好,但必須建立在初級技能之上并受到初級技能的限制。現代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是培養學生學術知識,同時通過培養學生概念性能力和程序性能力以矯正民俗知識中的推理、歸因偏差,最終縮小初級技能和次級技能之間的距離,令學生更好的生存。2002年,進化發展心理學的概念被提出。其關注個體幼年的自然選擇;嬰兒期和兒童期的適應(包括延緩適應和個體發育適應);延長的童年期對人類學習社會交往的意義(社會腦假說);基因和環境對發展的功能及其三者的交互關系(進化概率認知機制理論);早期可塑性及對環境的敏感性(條件性適應)。相比進化教育心理學,進化發展心理學更加關注教育隨個體年齡增長所發揮的不同作用,比如進化發展心理學會借鑒進化教育心理學關于初級、次級技能的討論,強調現代教育應避免兒童的過早學習,而不是關注初級、次級技能之間的關系。進化教育心理學、進化發展心理學的提出,拓寬了教育的研究范圍并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在兩者共同構成的領域中,研究者正致力于使用進化思想解釋人類獨有的學習與教育行為,并希望運用進化思想促進人類發展,尤其是改善教育環境。由于進化理論在生物學中的廣泛應用,進化心理學借鑒了一些自然科學方法并將其與教育研究相結合,如形態學、神經科學、跨種系比較等。形態學假設認為,個體正常的生態對稱會受到發育噪音的干擾,通過測量形體的對稱性(如左、右手指比率)可以解釋個體發展的穩定性。在現有研究中,生態指標已經被應用于預測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包括智力和社會優勢、組織領導特質。神經科學運用基因標定方法以及腦科學研究大腦發育對兒童學習能力的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部分進化教育心理學研究者已經運用該方法討論數學障礙和低學業成就問題。跨種系比較的方法較多應用于國家教育水平的研究中,如一些研究者運用該方法測量國家智力與生殖策略的關系,提出練習效應是發達國家民眾智力更高的原因。教育學研究方法的豐富伴隨著方法論的成熟,教育研究者意識到基因、環境、個人經驗對教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種更為完整的研究體系。
三、為教育實踐提供了啟示
對象的差異性是教學必須面對的客觀實在。生物多樣性對物種進化有積極意義,因此實現個體在基因、環境、經驗等方面的絕對平等是不可能的。當代教育改革試圖建立標準化的教育與測試,這一決策的假設是,教育可以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基于測試分數的學業成績是學生努力的內在動機。事實上,教育似乎更適用于中上層階級的文化話語,比如學校希望學生掌握最先進的技術以獲得更高的薪水。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個體差異比關注平等更有意義。學校應首先彌補學生在民俗知識上存在的偏差,促進學生在民俗知識上的全面發展。在確保所有學生平等擁有學習知識、獲得成功機會的同時,允許學生存在學術能力的差異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生產具有相同規格的機器人,而是培養活生生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教育活動獲得足夠的生存技能,尋找個體獨特性以追求自身價值并提高社會競爭力。除了個體差異,教育也必須承認性別差異和種族差異的客觀存在,性別差異源自男女在繁衍中的不同地位,種族差異則是由生態環境、環境遷徙適應、生殖策略甚至練習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教育對象的差異性不應成為教育的阻礙,而是教育結果多樣性的必要基礎,更是教育作為一種生存策略的功能體現。
相比家庭和社會,學校對個體生存負有更多的教育責任。家庭、社會和學校組成的教育環境對個體后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三者同等重要、相互影響,但在教育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家庭和社會提供人類形成民俗知識的環境,人類學習民俗知識具有先天的內在動機,學校則是提供個體學習學術能力的場所,人類學習學術知識是出于社會生存的被動選擇,這是為什么兒童在學校里會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提供人類生存所具備的復雜背景知識,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因此,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學校成就同樣具有解釋效力,這與父母投資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的觀點相近。學校教育的任務是糾正民俗知識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傳授學術知識以及知識中潛在的社會規則,最終幫助個體進入更高的社會階級。就人類的生存而言,學校教育應比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負有更大的責任,因為學校教育復制社會結構,提供個體向更高社會階層流動的機會,這決定個體最終獲得生態資源的多寡。與此同時,學業成績在教育評價中的地位應該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測量學生社會競爭力提高程度的相關指標。
教育決策應尊重學生的遺傳性和可塑性。進化思想為人類行為提供了很多新的解釋,如在對男性青少年危害行為的內在動機進行評價時,非進化論者可能判定該行為是一種異常行為,而進化論者則認為是一種情有可原的行為,因為冒險的男青年更易成功并獲得更多吸引配偶和繁殖的機會。注意缺陷多動癥在現代教育中被認為是一種行為問題,但在進化的視角下卻是一種有益行為,因為人類祖先想要在物種豐富的原始社會中生存下來就必須保持自身活力。如果用進化思想來解釋人類少年期延長的問題,就會發現少年期的延長有利于教育投入,便于人類學習復雜的文化技能,以及在復雜社會群體中生存下來的技能,其意義不僅僅是人類生理發育的需要。由于遵循了人的生物性和學習的遺傳性,進化解釋雖然與主流觀點大相徑庭但也顯得非常合理,這提醒教育決策者在對個體行為進行判斷時需要更為慎重。首先,關注兒童入學年齡的設定,入學年齡應保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從同伴游戲中獲得最初的民俗知識,提前教學不一定能產生更好的效果,也可能會阻礙專業教育的發展。其次,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學生天性和減少不良行為上的作用,不能忽視腦損傷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障礙。最后,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學校應嘗試可能多的提供選擇性課程以保證進化的多樣性,尤其要滿足兒童獲取知識的可塑性。隨著認知的深入,個體適應新環境以及掌握新信息的能力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基礎課程的設置顯得非常重要。
在過去的十年里,進化心理學的發展擴展了教育研究的領域,并為教育實踐帶來啟示。這鼓勵教育研究者應立足人類的發展,采用貼近原生態的方法探討教育的根本性意義。雖然教育工作者可以從進化心理學的研究中汲取很多營養,但應避免進化思想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基于進化心理學發展及其主要精神和現實意義,教育工作者需要意識到進化思想是經驗性的產物,不能陷入對進化思想的盲目崇拜;教育活動不能因推崇自然選擇的作用而忽視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更不能將培養自然人作為目標;還應堅持關注學生個體,兼容種系發生和個體發生的視角,避免掉進優勝劣汰的功利主義陷阱。就現階段而言,進化心理學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教育研究中,想要將其應用到教育實踐中,還需要通過很長一段的人類歷史的檢驗。
作者:楊帆 許慶豫 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