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就業教育機制創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新形勢下構建就業心理教育新機制的必要性
目前全國各高校對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干預的較少,現有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重視程度不足,難以滿足大學生對就業心理輔導的迫切需要。這導致一些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尋找就業崗位之前就已經呈現出不良的心理狀態,嚴重影響順利就業。因此,發揮心理教育的優勢,構建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第一,就業心理教育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基礎和保證。就業心理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全面正確地評價自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工作能力、優勢劣勢、特長愛好有一個完整的把握;能夠引導大學生了解和正確地認識工作的特點、要求和就業的可能性,做出客觀的判斷;能夠引導大學生把自己的求職愿望與社會需求及時對接,從根本上消除心理問題產生的誘因。
第二,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教育是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學風和校風,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第三,就業形勢的改變促使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心理教育。高校擴招一直在持續,在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在此情況下,高校必須轉變方式,從單一模式的幫助學生找工作到幫助學生克服就業道路上的各種心理問題,發揮自身潛能,順利實現就業。第四,就業心理教育不僅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而且對他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工作適應力也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參加工作后的適應期。
二、新形勢下構建就業心理教育新機制的探索
(一)構建就業心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全程指導機制
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對以后自己即將在一個什么樣的平臺上邁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沒有目標。由于沒有良好的職業規劃,不少大學生都在盲目求職,致使一些學生在面臨找工作這樣的問題時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整。因此,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調整擇業心態,正確認識自我,合理定位自我,最終形成良好的就業理念和職業理想,就顯得十分重要。職業生涯規劃不應該只針對畢業生,不應該從學生面臨畢業時才開始,而應該是從大一開始系統、全面、有計劃地開展,貫穿大學四年的一項全面教育工作。一名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學生自身是否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這需要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活里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提高,逐步積累起來。另外,職業生涯規劃應突出個性化,即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要求,結合要選擇的職業的發展前景和社會發展方向,制定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就業方案。高校要為學生定期分析不同行業的就業狀況,包括職業特點、發展前途和就業的難易度等;要給學生提供進行職業傾向測試和擇業意向測試的條件,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然后引導其從收集到的職業信息和了解到的職業特點出發,對職業的社會聲望及滿足個人需求的程度等做出具體分析與判斷,幫助分析可行的職業選擇,建立職業計劃。這樣,就業心理指導只有做到針對性、計劃性,有的放矢,步步深入,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對學生而言,有了成熟的擇業觀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確定了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和職業選擇,才能對自己和未來有充分的信心,也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二)構建就業心理問題的前期輔導與后期干預機制
1.前期教育輔導機制。從學生入學開始,高校就要有針對性地培養與職業能力直接相關的心理品質,包括自我評價能力、創造力、適應性與獨立性、耐挫力等。在畢業生個人完成職業測評與職業評價后,學校還應引進培訓課程和培訓項目,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認證,為學生的職業選擇和求職信心做好鋪墊;在心理學公共課程中,對學生進行自我意識教育,并通過開放自我的方式讓學生互相之間進行交流,以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和職業價值觀,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幫助其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在畢業年級開設就業指導課,開展大學生面試求職心理技能訓練。
2.后期個別干預機制。焦慮心理會使大學生覺得緊張和擔憂,良好的心態有利于他們把握就業機會。對個別因就業壓力過大引起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對其進行系統的指導。幫助面試中緊張的學生緩解面試焦慮,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勇敢地面對挫折和困難,消除浮躁情緒,保持良好心境。就業心理咨詢是針對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種服務,它不僅是就業指導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構建學?!彝ゾ蜆I心理輔導合力機制
高校加強針對就業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不僅可以通過指導性輔導和非指導性輔導給予學生一對一的幫助,也可以通過各種團體活動輔導,幫助團體成員之間相互接納、鼓勵,在人際互動的情境中改變成員的心理與行為。我國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特點非常有利于實施團體輔導,這些方法可由專職輔導人員主持操作,亦可適當將其教給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針對就業工作,可以開展如面試模擬、挫折心理體驗、求職過程模擬、職業訓練等學校可以統一指導的團體實踐活動。學校在進行心理輔導教育的同時應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學生的就業觀念與家庭的期望和看法有著密切的聯系,父母的擇業觀和價值觀會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就業觀念。一些城市的大學畢業生甚至會受到家庭就業觀念的制約。因此,高校應該把與家庭的聯系作為學校心理輔導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建立就業心理教育的合力機制,共同關注學生的就業工作。在畢業生的擇業中,學校要主動與其家長保持溝通,及時宣傳、轉達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有關政策和法規等,要求家庭結合學校和國家的就業方針,開展學生就業的疏導工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就業觀同步影響學生的就業選擇,要發揮各自的長處,最終能夠形成教育的合力。家長要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共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緩解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度過求職擇業階段。
(四)構建大學生朋輩輔導———就業互助機制
朋輩輔導、互助成長已成為高校心理教育新模式。在目前專職心理咨詢教師配備不足的情況下,高校應嘗試在學生中培訓一些有助人意愿和助人潛力的學生成為朋輩輔導員,利用朋輩心理咨詢解決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應是一種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工作中發現,大學生有了“心結”更喜歡接受同齡人的幫助。專業教師應對朋輩輔導人員開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識、人際心理、危機識別、心理援助等多方面培訓,如開展“寢室長心理健康專題培訓計劃”。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組織在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嘗試建立“大學生就業互助協會”之類的學生組織,幫助和引導他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堅持性,有利于學生客觀的認識自我,合理定位自我,降低就業期望,有益于鍛煉實踐能力,縮短上崗后的職業適應期,同時還可以分享招聘信息、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在每年畢業生離校前請優秀畢業生給低年級的學生做交流經驗,一方面,他們對本校及本專業的情況最為了解,另一方面他們又剛剛經歷了找工作的實戰,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將這些傳授給低年級學生,可以讓他們少走許多彎路。另外,可以請已經畢業并且創業成功的校友來校傳授創業經驗,這是創業教育的強化過程,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具體化,企業家和學生的經驗交流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也可以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少走彎路。就業工作已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而就業工作同樣是有規律、有科學性的。通過心理教育解決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就是推動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新形勢下就業市場的變化,使得大學生在就業時面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學校、社會、家庭及學生自身共同關注并采取一定的對策,就能減輕就業學生的心理壓力,給他們的就業帶來積極的影響,使得他們能夠順利度過大學階段,最終走向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