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認知心理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目前認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對學科定位不夠清晰、對學科應用不夠重視、課程考核片面僵化等問題。針對傳統認知心理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提出明確學生主體、優化教學設計、引入前沿研究、細化考核標準的改革,改革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研究水平,拓展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本科教學;研究型教學;課程改革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由于其本身以實證研究為學科基礎,并具有基礎性、抽象性、應用性等學科特點,認知心理學課程中除了教授該領域的基礎理論與講解經典認知心理學實驗以外,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本學科上的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也同樣重要。但目前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對學科定位不夠清晰、對學科應用不夠重視、課程考核片面僵化等問題[1],不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研究型教學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型教學模式不再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中心,而是以育人為中心,以研究項目驅動教學,主張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研究項目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研究的思維、獲得科學研究的經驗[2],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學模式最初在高等教育的大規模應用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期,為提升大學教學質量而提出了科研與教學相融合的口號,大力推進研究型教學。近年來,我國的高等院校也普遍認識到科研與教學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將建設研究型大學作為辦學目標,以培養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教學模式符合當今我國高校教學改革要求,有利于高校辦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研究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利于“創新型”學生的培養。對認知心理學課程進行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符合認知心理學學科特點、學科發展趨勢,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實現學科興趣培養、應用能力拓展、科研素養訓練等更深層次的專業培養目標。針對傳統認知心理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做出了一些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嘗試與探索。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課程改革的實施調整
(一)明確學生主體學生主體性歷來是眾多國內外學者關注的問題。人本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強調“非指導性”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并提出“學校教師必須相信學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與“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并創設心理自由和安全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原則[3]。為了貫徹學生主體地位,我們在認知心理學課程之前設置了學前調查環節,切實做到了解學生學科基礎水平和學習實際需求。在學前調查中,我們通過“你認為認知心理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你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學到什么”“你希望老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等五個問題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定位、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要求,并根據此調查結果改進、調節教學過程。調查結果發現,39%的學生提到了“研究設計”“實驗程序”等相關關鍵詞。這說明,作為已經接受兩年學科基礎學習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整體、系統的學科思維,明確了實驗設計是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技術和優勢學科特色。這要求我們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素養作為認知心理學教學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于是,我們在課程中增加了實驗研究環節,需要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次包含文獻檢索、問題提出、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呈現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的科學研究活動。另外,37%的學生提到了“聯系實際”“應用于生活”等相關關鍵詞,這說明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認知心理學課程的實用價值,要求我們在教授學科基本理論的同時,將提高學生在本學科上的應用能力也納入教學目標當中。這與本課程應用性的學科特點相契合。于是我們從生活中的現象導入教學,用學科基本理論解釋實例,并在課程中補充介紹學科的應用研究。比如,在講授“知覺”一章時,就從近日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上廣泛轉載的圖片“有爭議的裙子顏色——白金or藍黑?”這一事例引入。還有24%的學生提到想要了解前沿研究成果,這表明部分學生在掌握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學科前沿動態,聚焦于認知心理學近年來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解經典實驗設計、研究范式的同時,補充學科發展的最新研究進展。于是我們在課程中加入了國內外高水平心理學期刊中近五年的相關研究,幫助學生了解學科前沿關注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二)優化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在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系統方法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的過程[4]。教師通過教學設計來整合多種資源、制訂教學方案。優秀的教學設計能將教學內容盡可能完整、精煉地展現給學生,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恰當、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認為,教學設計包含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特征、設計教學模式、評價教學成果等環節。在確定教學目標環節,我們綜合考慮認知心理學實證研究的學科基礎以及培養研究型人才的社會需求,在“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基本研究范式、主要實驗設計”的原有目標基礎上,增加了“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等新的教學目標。在分析教學內容環節,我們對認知心理學課程中與已修讀專業課程中重合的內容加以壓縮、總結和升華,對本課程獨有的內容做詳盡地講解,避免了專業內容的重復,突出了本課程的特色內容。在了解學生特征環節,我們認識到授課對象是已經接受兩年學科基礎知識學習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并通過學前調查、與前兩年專業課教師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科基礎水平與初始學習能力。在設計教學模式環節,我們在充分明確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特征的基礎上,選擇了多媒體教學、課堂互動、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并增加了研究設計課時,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契合成長在多媒體、自媒體時代的90后、00后學生的認知興趣和特點。在教學評價環節,我們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模式的調整細化了課程考核標準,將學生在閱讀文獻、實驗設計、課堂討論以及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表現都納入其中,確保課程考核能給予學生公正、全面的評價。
(三)引入前沿研究自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Neisser出版《認知心理學》一書以來,認知研究從心理學領域逐步擴大,與哲學、生物學、社會學、教育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相結合,成為20世紀世界科學標志性的新興研究門類。近十年來,得益于腦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l)、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等多種神經、電生理技術的廣泛應用,認知心理學中形成了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熱潮,致力于揭示人類各種復雜認知活動的腦內過程和神經機制。為幫助學生了解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前沿研究,我們首先在一開始的課程緒論部分中拓展補充講解了實驗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認知神經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認知心理學當前的多元發展趨勢方向,以及各方向的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典型研究。在各章節內容的學習中,指導學生根據章節講授內容,如以知覺、記憶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范圍,查找與閱讀近期發表的高水平文獻,從中了解認知心理學不同內容的前沿研究方向與研究成果。在課堂授課之外,我們還帶領學生參觀基礎心理學實驗室以外的、應用到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技術的實驗設備,幫助學生了解ERP腦電實驗系統、眼動儀等當前認知心理學最先進、應用最廣泛的技術設備并學習其使用方法。同時,鼓勵對科學研究感興趣并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指導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畢業設計等研究項目中使用上述實驗設備對自己關注的認知心理學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四)細化考核標準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反饋與調控的重要手段,其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考核標準要能切實體現教學目標。研究型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考核中對知識點記憶能力、應試能力的看重,而是更強調學生在閱讀文獻、實驗設計、課堂討論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表現,我們據此對于本課程的考核標準進行了細化與重構。總體調整原則為,增大平時成績的占比,引入多種評價方法。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其中40%來自于小組報告的實驗設計,包含實驗設計的創新程度、復雜程度以及PPT制作、報告人表現等多個方面的得分加權,以評估學生文獻閱讀、實驗設計的水平。另外10%來自于學生聽取其他小組的報告后對實驗設計的問題或建議,綜合考慮所提出問題或建議的數量及質量進行打分,以評估學生課堂討論中的參與程度和具體表現。占總成績另外50%的期末成績則是來自于小組提交的實驗報告及實驗程序等其他支持材料的質量,首先根據研究設計各步驟的完成度以及最終形成的實驗報告形成小組得分,再根據組內成員分工、參與度進行上下調整,以評估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考核標準的細化充分平衡了學生課堂討論、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表現,并且體現了在學生實驗設計、科學研究能力上的側重,符合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
二、研究型教學模式課程改革的成效評估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培養根據學前調查中學生的反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視頻導入、課堂互動、小組合作學習、課題研究等多種教學方法,擺脫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相較于傳統教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在本課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關于研究設計的想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自主完成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總體來說,調整后的課程通過多種渠道增加了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并使學生卷入教學設計的具體環節,對教學設計產生較強的參與感、獲得成就感[5],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對認知心理學學科以及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學生的研究水平得以提高認知心理學是一門方法論課程,其精密、科學、巧妙的實驗設計是心理學專業學生所要學習和掌握的科學研究方法。在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中,增加研究設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們組成4~5人的研究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文獻檢索、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在完整的研究環節中他們能更好地領會內在的實驗邏輯,逐漸形成科學的實證思維。同時,學生在實踐中嘗試運用教師所教授的認知心理學的經典研究范式與多種常用實驗設計,加深了對這些教學核心內容的記憶與理解,也從中獲得了科學研究的經驗。
(三)學生的應用能力得以拓展認知心理學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不只是引導學生完成一次研究設計,還需要幫助學生明確科學研究的問題、觀念、方法以及思維方式,讓學生擁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性技能。在課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二十余個研究設計,涉及知覺、注意、記憶等多個領域,例如“名字和面孔的主觀匹配程度對人物再認的影響”“漢字的字形飽和與語義飽和現象研究”等。這些研究問題都來自于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觀察,研究的結果解決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在課程外,學生還自由組合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設計實驗以探究生活中感興趣的現象與問題,真正將認知心理學課程中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三、小結
我們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基礎上,根據學生對本課程的要求和期望,對認知心理學課程教學各環節進行了一些改革與探索。此次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更加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在各教學環節中的參與度增加,給予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會,也更凸顯出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與認知心理學課程的契合性。從課堂過程以及學生反饋中都可以看到,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接下來進一步深化的教學改革工作中,我們將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技術與方法,持續構建更為有效、科學的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蔣欽,王恩界.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認知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J].大學教育,2016(3):48-49.
[2]李樂山.高等學校進行研究型教學的方法與意義[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2-96.
[3]黃碧玲.羅杰斯“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及其對成人教學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7(10):53-55.
[4]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5]胡俊杰,陳海龍.“認知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究與體驗[J].通化師范學報,2015(2):92-94.
作者:蔣欽 劉雨蔚 單位: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