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心理學下的家具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中一種新的研究取向,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多樣的屬性,并向人類學、社會學、設計學等多個領域滲透。本文梳理了生態心理學的概念與其在設計上的應用,探討了在生態心理學影響下,家具設計的三個主要轉向:對人的研究從機械唯物主義轉向經驗世界;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從單一反饋轉向交互關系;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研究從自我轉向生態自我。家具設計在生態心理學的引導下進行反思與整合,這對人類的生活和環境都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生態心理學;家具設計;交互作用
由于受到自然科學,尤其是機械物理學的影響,傳統心理學運用僵化的模式以研究物的方式研究人,造成了與真實世界脫節的后果。伴隨著科學、生態哲學的發展,人們對于全球性生態問題關注度日益提高,立足于現實生活的生態心理學應運而生[1]。心理學與設計的關聯密切,家具設計更是為了真實生活而服務,具有復雜性與包容性的生態心理學與家具設計的跨學科交流能夠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1生態心理學概述
生態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生存環境與人的心理、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它為格式塔心理學所激發,受到了生態學、行為主義、存在主義的影響,并在20世紀50年代初具研究規模,具體理論取向包括巴克的行為背景理論、吉布森的知覺生態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2]。生態心理學的應用是人對自我與世界認知的一大反思,避免人孤立于自然與其他事物。它在微觀層次強調人的自我性,梳理人的行為、知覺對于外界信息的反饋;在宏觀層次上重視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關系,批判人的盲目性、過度消費與短視,對于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具有重要價值[3]。
2當前生態心理學在設計中的應用
由民主主義、理性主義等思潮影響下的功能主義設計思想極大地推進設計史的發展,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壓力的增大、生態危機的日益嚴峻,功能主義設計所帶來的問題也值得人們關注。例如追求效率而簡在設計應用上經常與吉布森知覺理論無法區分開。②容易浮于表象,僅僅從生態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反思,對于生態心理學的元理論與思想觀念缺乏更為深層次的研究。③以往的生態心理學與設計通常僅談論吉布森的研究方向,而摒棄“生態危機的生態心理學”。筆者認為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出現更促進了對人性化的探討,因此在設計研究時應當將兩方面結合。
3家具設計的生態心理學轉向
現代家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具設計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生態心理學的發展在意識形態上影響了人的思想觀念,從而影響人對物、人對環境的看法,影響了家具設計。
3.1從機械唯物轉向經驗世界
生態心理學主張在重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精神環境”基礎上研究人,提出“以研究物的方式研究人”是局限的、忽視人的價值與尊嚴的。這對原有的心理學實驗方法是一種顛覆性的批判與修正。毋庸置疑,自然科學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技術與藝術的進步,色彩理論、人體工程學等科學理論在結構、材料、尺度等方面帶給家具設計有力的支撐。設計走在“被規范”與“被科學”的范式道路上,部分學者企圖通過實驗室研究尋找一個簡化的模型來理解用戶,解釋設計的評價標準。當人們不假思索地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完全套用在設計對人的研究,運用單一的因果關系實驗形態,用簡單從個體內部尋找刺激-反應的單一實驗、片面關注使用需求實現的方式而忽視人的心理需求、大量生產消費導致資源浪費的惡性循環等。設計師企圖用人文主義思想來引導嚴重偏向自然科學的設計,以此滿足人的心理訴求,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可能進入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誤區[4]。更加包容多樣與宏觀的生態心理學方法,成為了新的解決思路。在這幾十年中,生態心理學在跨學科方向上的研究成果矚目,衍生出很多交叉學科的主題。應用于設計的生態心理學是以吉布森為中心,綜合了巴克的行為定位所創立的一個新方向。1988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諾曼將可供性的概念引入設計,標志著學者們開始將生態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于設計界。生態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是交互作用原則,設計者通過探究有機體與環境的交互關系來看待可供的結果,例如通過研究使用者識別、傳達、反饋信息的行為方式,對于設計進行討論。后繼者諸如深澤直人等把信息交換的方式分為客觀寫生、尋找關聯兩類,提出了無意識設計[5]。基于生態心理學,設計應當本著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聯系的觀點,去還原人的自然本性,關注人的深層次心理需求。當前的生態心理學在設計上的應用也存在著幾個不足之處。①生態心理學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多種心理學流派的影響,因此研究分支頗為復雜,把它的分支理論截取應用,易使讀者產生概念的混淆。如認知心理學的本質建立在與生態心理學取向完全不同的機械唯物論上[6],卻單的刺激-反應解釋人類行為時,雖然能夠較為迅速的得到結論,但往往會使設計與人的真實需求相背離。人被社會所建構,情緒、認知、態度在生態心理學的角度是存在于人的外部而不是人的內部的。以“坐”為例,坐下這個動作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類型的人身上,所需要的家具就完全不同。普通學生和電競玩家所需要的“座”、工作區域與休閑娛樂區域需要的“座”千差萬別。因此,脫離于社會與人文環境來談論功能并對人的研究是狹隘且偏離實際的。自然科學研究的“物”是穩定的、客觀的、不受外界影響的;而人是具有體驗與情緒的。現代家具設計曾經將功能主義作為解救大眾的法寶,純粹幾何形態的家具憑借其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為平民帶來生活的便捷,但是隨后,有機主義家具、仿生家具設計接踵而來,因打破了刻板的造型與冰冷的使用感受而被大眾廣泛接受。郁金香椅、球椅等都是從人的心理需求和依賴感出發,運用優美的曲線和包裹的感受讓人能夠體驗到安全、安寧與安心(圖1-圖2)。基于生態心理學,家具設計里對人的研究應該從“簡化的、拆解的人”轉變為“復雜的、整體的人”。人不是零件組裝而成的機構,只關注于人的“物性”會造成人情感的缺失,科學地研究人性不應當省略人的屬性與意義。家具不僅是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人的個性、價值與自由選擇的體現,真正理解“為誰設計家具”,才能突破表象,找到設計的根源。
3.2從單一反饋轉向交互關系
受笛卡爾的二元論的影響,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形式的對立:無產與資產、男人與女人、理性與直覺、個人與群體。在家具設計中,關于靈感迸發與科學研究的探討,對于功能與形式的爭論從未停止。生態心理學瓦解了二元論的前提,不再把結構看作是基本的東西。相互依賴、相互聯系成為了生態世界觀的本質[7]。單一地研究人的心理、生理變化,或是研究家具的結構與功能是不全面的,設計的中心不再是人,也不再是物,而是人與物之間的交互關系。人與物是一個“塑造-再塑造-塑造”的過程,人對家具的使用,家具對人的適應取決于他們之間所發生的行為事件。柳冠中先生曾說,設計是無言的服務,也是無聲的命令。這種服務與命令都是通過信息與意識來傳達的[8],所以,設計家具的過程與其說是創造了物,不如說是創造了一種交互關系,這種關系是抽象的、無法量化的,雖然難以準確描述,但依然可以為設計所用,它幫助人們將普遍性的、先天存在的集體無意識轉化為可見的設計。例如清華美院的胡鈺銘博士根據人與座椅的交互作用,設計了一組關于滿足人體微動作的坐具試驗裝置,在滿足“坐”這個基本功能的同時探討了人和家具相互塑造的過程(圖3-圖4)。人體的微動作,雖然表現形式是行為,但與意識無法脫離關系。基于生態心理學,家具設計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應該從“單一的、孤立的行為”轉變為“多元的、交互的行為”。行為不僅是動作,更是人心理的外部表征,是人與家具的信息紐帶,生態心理學使用具有生態效度的實驗或直接觀察,利用人和物之間的意識關聯來營造故事,并依此進行家具設計。
3.3從自我轉向生態自我
生態心理學之所以有生態的前綴,不僅是因為在研究心理學時應用了生態學的方法,更是因為它本身立足于生態性的價值觀上。技術革命引導了幾乎所有產業的革命,對自然進行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人脫離于自然環境,并企圖成為自然的主宰,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盛行。然而,火災、瘟疫、人口增長、不可再生資源枯竭接踵而來,促使人們開始對人本身進行反思,從“自我”轉向“生態自我”。“生態自我”是人類個體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我。霍華德的“希望建立一種與地球更為和諧的人性”與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萬物共生”的思想不謀而合。對自我定位的改變意味著人與環境的一體性,也意味著設計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人,更是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以往的家具設計強調以最新的技術、最新的材料來發揮對人的最大利益。在資本的運營下,設計走上了過度生產,盲目消費,用后即棄的惡性循環。生態心理學促使我們重新探討人性化家具設計的概念,避免其走上迎合流行趨勢,被消費主義脅迫的道路。以“生態自我”為視角的家具設計符合設計倫理,即設計應該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進行[9-10]。在選材時節約資源,保護天然材料,充分利用人工材料如復合木質材料、金屬等;在制造中節約能源,對加工工藝進行改良與檢驗,確保家具機械的合理運行;在設計中考慮家具的全生命周期,將材料的回收利用也納入考量。家具市場難以有效調控,家具生產從經濟層面上也不能減少,隨著人們生態自我的覺醒,具有生態主張的家具設計是現代家具設計與產業的必經之路[11-13]。基于生態心理學,家具設計應該從“以人為中心”轉化為“以與環境一體的人為中心”。家具設計不應當止步于功能的人性化,更應當將生態自我的價值觀統一滲透到設計生產中,這是對其他物種的尊重,更是自我的超越與升華。
4結語
在當今社會形態下,人類逐漸意識到科學并不全知全能,創造并生活在一個生態文明的環境中是人類的發展目標與方向。基于生態心理學的家具設計是注重人與家具交互關系而不是單一元素的;是注重家具設計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家具結構的;是注重設計信息的祈使性而不是敘述性的;是針對用戶但不盲從于用戶的。家具設計應該以生態心理學的視角觀察人類行為,挖掘人的需求,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建立更包容的人性架構,擺脫以往的對立模式,向交互、平衡共生與超越功能的人性化等方向發展。
作者:邸可心 趙小矛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