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積極樂觀的品格,從而更有效地抵御當前信息爆炸時代下,由四面八方而來的消極情緒。該文首先對積極心理學進行了概述,分析了積極心理學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并對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進行探討,旨在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使大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融入社會,立足社會、貢獻社會。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1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所研究的內容的一門新興科學。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通過研究幸福的情緒,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引導人們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以積極的心態追求幸福健康,實現人類的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積極的情感體驗。情感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為人的行為帶來積極轉變,使其更富有創造性。第二,積極的人格。在人格發展中形成積極人格,以及通過積極的因素影響人格,能夠有效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從而使人能夠正視、悅納自我,積極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挑戰,并愿意與外界建立親密聯系。第三,積極的組織系統。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于組織系統存在,且其對情感的體驗、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響。積極心理學中,積極的組織系統主要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在積極的組織系統中,人們更容易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人格。
2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重要意義
2.1有利于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擁有了新的理論范式依據。不同于傳統的心理學重視研究人的缺陷與傷害,以診療的思維模式關注人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側重在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品質,形成積極樂觀的品格。這也為心理學研究實現理論范式轉變提供了新思路。積極心理學理論觀念,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積極心理學融合,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訴求提供了新方法。
2.2有利于實現樹德育人的教育目標
在樹德育人的教育目標指導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始終堅定以學生為本,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主體,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將育人作為中心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積極心理學重視培養個體的幸福感,立足于個體發展層面,將關注點放在使個人具有積極情緒、積極力量,從而充分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形成積極的內在品質。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營造積極的自我實現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個人內在潛能,實現教育目標。
2.3有利于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基礎工作,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實踐,提高全體師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生成作為教育工作的價值訴求。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同時更加重視培養學生健全優秀的人格品質,實現樹德育人的教學目標。將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積極人格的塑造,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追求幸福生活。因此,二者的結合有利于實現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塑造,進而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
3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3.1提高大學生積極認識
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的人,通常都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認識自我,面對問題,并更容易形成健康的精神狀態。具有積極的自我認知,便能夠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大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認知方法,能夠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了解生活、學習的意義,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積極心理學觀點是每個人身上都蘊含著積極的力量。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找到自身蘊含的這種積極的力量,看到自身存在的美德,提高大學生認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自身行為、情緒的積極性,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發揮自身的積極力量。
3.2引導大學生的積極情緒
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重視引導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賞識教育法。賞識教育法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各種優勢與強項,看到學生積極樂觀的一面,從欣賞、開放的角度來看待學生,并且以積極的心態和眼光觀察尋找學生身上的發展潛能以及思想愿望,關注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每一點一滴的進步與成長,并給予積極的評價,肯定和鼓勵學生獲得的成就,從而提高學生自我積極認知。此外,賞識教育法還要求教師對一些行為或者思想上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從理解的角度出發,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以更細致的觀察尋找其存在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積極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健康成長。
3.3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希望灌輸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形成積極美好品質。希望灌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并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實現目標途徑的積極力量,使大學生具有充足的向好發展的動力。同時,希望灌輸法能夠給予學生希望,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在面對困難阻礙時,擺脫迷茫、焦慮、抑郁的消極情緒,使學生處于積極情緒體驗中,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3.4促進大學生的積極行為
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促進大學生的積極行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利用榜樣法,發揮榜樣的力量,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促進大學生的積極行為。積極心理學中,包含了自我決定論,指出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都是經過其自我決定和篩選的。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了進一步激發出大學生自我發展意識,可以借助一些道德榜樣或者模范先鋒的典型事例,使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從而引導大學生具有自我發展意識,并樹立正確的自我發展方向,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3.5營造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營造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更好的融合效果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校園中營造積極的思想政治環境,首先需要學校重視物質環境的改造,通過加大對學校環境建設的投資,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學校物質環境包括范圍廣泛,小到學校的一草一木,大到學校的建筑設計,能夠向學生潛移默化的傳遞價值理念,也能夠體現出一個學校的教育理念。因此,通過建設積極的物質環境,有助于學校形成積極的組織系統,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其次,學校還需要重視營造積極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嚴謹的學風和積極的校園風采,都能夠建立起積極的校園精神文化,讓學生在積極的文化氛圍內提高思想水平,形成積極向上的美好品質。
4結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積極心理學在價值觀念與個體發展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二者的有效結合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學生在教育中獲得成長,并為自身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馬麗萍.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積極率的研究[J].傳承,2015(4):45-47.
[2]李自維.運用積極心理學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8):95.
[3]賈洪巖,韓鋒.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網絡輿情引導的路徑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8):173-174.
[4]胡萍.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J].智庫時代,2018(32):121,124.
作者:張莉 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