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學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促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發展,文章首先對信仰與心理學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然后闡述了新形勢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最后提出了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策略,包括以大學生需求為出發點,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性;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打牢信仰建立的基礎;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對信仰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心理學;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一、信仰與心理學相關性分析
信仰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根據社會現實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信仰的發生與主體的意識、各階段的不同需求、價值訴求息息相關。
(一)基于心理學角度分析信仰形成
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馬克思主義信仰屬于人的心理活動,信仰教育是認知、情感、意志三個要素依次確立的過程。全面深刻的認知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基礎,它不僅是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記憶,更是一種內化的、高度穩定的認知結構,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科學與價值相統一的信仰,信仰個體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而全面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面對困難和困境時能夠提供積極的應對策略及合理的歸因方式,使信仰個體滿足某種需要,對認識對象產生積極的態度和主觀情緒體驗,形成與社會相符的價值觀,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和心理認同,進而促進群體認同,幫助個體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信仰不是簡單的信念或相信,它是信仰主體強大的精神支柱,在信仰主體的思想領域,會產生強大的意志力行為,內化為道德表現,激發內在潛能。因此,從心理學視角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從知、情、意三個心理過程著手,幫助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實現人的現實性與理想性、意志與信念的統一。
(二)基于心理學研究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馬克思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可見,信仰的產生源自不斷發展的人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人的認知、情緒和意志會形成統一,凝聚成一種信仰。信仰是人的最高價值觀念,其本質是認知,但也涉及情緒、意志等心理過程。所以高校有必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進行信仰教育。只有這樣,學校才能考慮大學生的個體、社會、文化心理因素,把握大學生的主體心理與從屬心理相統一的規律、心理過程漸進性與反復性相統一的規律、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協同參與的規律等,真正使信仰教育內化于心[3]。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
(一)市場經濟下信仰意識模糊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快速完善,學生的信仰意識模糊。市場經濟的功利性,使身心尚未發展成熟且自我認知不全的大學生出現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價值取向,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在大學生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大學生責任感缺失,使馬克思主義思想進一步被弱化,產生信仰意識模糊的問題。
(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信仰搖擺不定
改革開放使得各類思潮涌入中國,多種思想互相碰撞,再加上大學生思想具有靈活性,其面臨著多種文化價值的選擇。在這種多元文化沖擊下,大學生的信仰搖擺不定。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滲透加劇,引發了生活模式、價值領域的變革。大學生獲得了更多不利于堅定主流信仰的負面信息,對西方的物質、文化盲目追崇。在心理方面,“垃圾文化”傳入校園,侵蝕當今大學生的健康思想,在大學生模仿西方人過著西式生活的背后,代表大學生信仰的轉變和價值觀的扭曲[4],以致高等院校的社會主義建設表現出無力的狀態,因此建立與大學生相適應的、使大學生感興趣的話語體系,吸引更多的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至關重要。
(三)馬克思經典著作掌握不牢,信仰根基不穩
大學生只有正確認識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學會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和解決問題,才能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系統且知識體系繁雜的學科,教師對于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方法只是單純的說教,一味采取灌輸、命令的方式,在結合實踐方面都較為滯后,忽視了實踐性,學生缺乏直觀感受和感同身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實際上,這種單一的方式、碎片化的教育只是被動讓學生接受,學生缺乏自主的判斷、分析,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僅僅局限于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很難在短時間內學會或理解,無法較好地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對于時事政治的把控力不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用理論指導實踐,因而學生主觀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縹緲的,是與實際生活脫離的、無用的,這種看法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其信仰不夠堅定。
三、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以大學生需求為出發點,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信仰的產生源自人們內心對某種需求的迫切性,需求的滿足程度影響著人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制約著當前大學生信仰的形成。當前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虛無、縹緲,是因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只是理論的灌輸與學生被動地學習,缺乏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大學生的價值訴求得不到回應,從而降低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實現個體人生理想的心理預判,學生情感上得不到寄托,導致無法產生震撼、觸動心靈的感受,使信仰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過程中,高校應尊重學生的合理興趣與需要,教會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依靠社團力量、社會實踐平臺,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個人、社會的意義,使學生在興趣中認知,在實現自我價值中認同。為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特征,高校可以分年級、分專業開展針對性教育,通過分析不同階段學生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信仰解決實際困難,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建立安全感,獲得歸屬和愛,使信仰內化為道德表現,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
(二)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打牢信仰建立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學生的學業、就業等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教育,站在學生角度與之探討問題,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真實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新內容,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與大學生的思維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通俗化。教師還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增加直觀體驗和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只有增強理論教育的鮮活性和趣味性,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學、真懂、真會、真用,打牢信仰建立的理論基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新鄉為例,新鄉高校應利用地理優勢,學習新鄉先進典型,頌揚先進群體的先進事跡,弘揚先進群體的崇高精神,讓學生通過看表演、聽故事、實地參觀等形式直觀形象地感受馬克思主義,把理想信念教育與情緒體驗相結合,內化為自身的行動準則;高校還可以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開展紅色教育,呼喚有志者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如學校通過“紅船精神”的引領,使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斷增強“四個自信”[5];組織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社區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融入學生情感教育。
(三)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對信仰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環境的影響因其間接性、隱蔽性、潛在性,影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心理認同程度,高校應通過不斷凈化社會環境、提高公民整體道德素質、宣傳馬克思主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良好的環境可以讓大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從心理上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使大學生產生強大的意志力行為,內化為道德表現,激發內在潛能。從家庭角度分析,應營造馬克思主義話語氛圍[6]。馬克思主義的討論多在課堂、學術報告、會議等公開正式場合,其教育效果與家庭熏陶差別較大,在家庭中馬克思主義話語氛圍的缺失與家庭關注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動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和大眾化有關。這就需要將馬克思主義與家庭成員的個人生活、情感相結合,需要有關基層部門創新馬克思主義教育,從“知、情”角度出發,與個人生活建立連接點。從校園環境分析,營造良好的大學生信仰教育環境,能夠提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如利用節日、紀念日等時間節點,舉辦各種黨團活動;利用學校內的校園網、新媒體平臺營造氛圍,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滲透進網絡之中,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識,可以有力地避免’90后大學生的信仰受到沖擊。從社會角度分析,可以加強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不同形式的文化產品,確定主流文化的主體地位,確保高校大學生在良好環境的熏陶下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總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當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面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現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大學生為主體,從心理學視角分析大學生信仰缺失現狀及原因,采用針對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幫助大學生重塑正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使信仰內化于心。
參考文獻:
[1]范迎春.淺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政治信仰本質[J].學理論,2016(7):46-4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3]韓麗穎.論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學視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135-138.
[4]陳中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
作者:孟一 單位: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