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學角度下點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任何復雜的設計都是由最基本的形式,即點、線、面構成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元素,而點是構成形體最簡單的要素,是形的原生要素,它表示的是空間中的一個位置,是一切形態的基礎,是力的中心。本文擬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根據點的性質和特征,研究點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點元素;設計;心理學
1點的定義
點是具有空間位置的視覺單元,它沒有自上而下的聯系和方向性,其大小不得超過視覺單位點的限制,如果超過此限制,它將失去點的性質。
2點的情感特征
不同形狀、不同形式的點往往給人以不同的視覺心理感受。
2.1點的形狀
圓形給人以平穩的感受,在感情上是飽滿的,渾厚有力量。方形除了平穩之外還有端莊、大方,在感情上是踏實的,可依靠的。三角形具有定向、情感偏向和有目的性的表現。菱形比三角形對稱,在平衡中尋求個性。不規則的點,顯得富有自己的個性,是獨立的,張揚的,在規則的圖形里變得非常明顯,往往用于豐富畫面。
2.2點的位置
點在畫面的中心位置時,有平穩、穩定和集中感。點在畫面的上端時,會讓人產生振奮感。點在畫面的下端時,畫面有沉淀,安靜的感覺,但是不容易被人發現。
2.3點的排列
當畫面中有不同大小的點時,大的點是焦點。點的不同排列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當圖片中有許多分散的點時,人的視線會前后移動,設計的目的是使它們在不規則中顯得雜亂無章。
2.4點的組合
單點具有中心效應、肯定效應、無方向性收縮效應。兩點之間有聯系,兩點之間的距離越近,線條就越粗;相反,線條越細。兩個不同尺寸的點,大的點會奪人眼球。在多點聚集的情況下,會有一種直線或曲面的感覺。當同樣大小的點聚集時,會有一種嚴肅感和豁達感。不同大小的點被分組,會導致混亂、復雜、混亂和不可預測的感覺。
3點在設計中的應用
空間中的點起著標記位置的作用,指示空間的位置、不同類型以及它們之間的不同組合,可以給人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知。它的概念不同于幾何,它取決于人們的視野和視距,取決于它們自己的形狀、比例和周圍物體的比例。在空間設計中,點處處可見,它有坐標的性質。當點位于環境中心時,它是最穩定和向心的。它控制著周圍的事物。當視點偏離視點中心時,它將在整個空間中產生一種視覺張力,整個空間將因此而活躍。空間環境中兩點的排列可以產生一條不可見的線。
3.1空間設計中的點
點是空間中常用的,如桌子上的花瓶、書籍、天花板上的吊燈在畫面的中心位置,與畫面的空間關系顯得和諧;當墻上的裝飾物占據畫面邊緣時,改變畫面的靜態平衡,形成張力,產生動力。在天花板上,當幾個相同尺寸的筒燈彼此相距一定距離時,形成兩點之間的視覺張力,會產生一種終止感、緊張感,抱枕,盆景,筒燈等大小不同的點的飾品存在于同一畫面,視線就會由大的點向小的點流動。總之,這些點的應用增添了畫面的活力。
3.2家具設計中的點
點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也很常見,主要體現在門與抽屜的拉手上,拉手在家具整體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古今家具設計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在裝飾圖案上,小面積的雕塑和馬賽克裝飾也能達到較好的裝飾效果。明式家具在中國從不采用過度裝飾,偶爾部分裝飾,也采用很小形式的精致浮雕或鏤空圖案,大多是手工和鉸鏈裝飾。點在家具設計中的運用,首先要考慮的是點的大小配置應有節奏感,大點小點之間應有間隔,一般按大-小-大-小的關系配置。其次是點的距離應排列得當,處理好點的疏密和聚散關系。第三,在點的分配上,既要有集中點,又要有分散點,既要有單點,也要有雙點,也要有多點。
3.3印刷設計中的點
點是有生命的,印刷設計中科學地應用點會使畫面精美。點與背景的關系:過大的點會把面撐破;過大的面會把過小的點淹沒。平衡與穩定的中點與周圍的空間很容易處理,而處于構圖空間的邊緣位置的點,問題就變復雜了,但這種復雜恰恰帶來構圖中的一些有趣的設計形式。點有放射力,由點向面無限地擴張,同時又是永恒地向自身收縮。點的大小:在大小不一的點中,我們的注意力會先放在大面積的點上。散開成三角或排成四個角度的點,使人感到方的存在,這是點與點之間無形的線所產生的心理作用,可以視為一種潛在的運動趨勢。
3.4平面設計中的點
在平面設計創意和交流中,點的形狀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于點本身的形狀特征,點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在平面設計中,有些文字或圖形具有點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不同的形狀有不同的效果。點的形狀可以取決于重組和拼接的形狀。在平面設計中,一些視覺元素被環境分割成獨立的視覺元素,在平面空間中形成視覺節奏和節奏的特殊效果。平面設計師在運用點元素進行重新組合時,應盡最大努力使點的視覺效果突出。
4結語
設計應滿足消費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以人為出發點。因此,設計師應對消費者的心理活動和需求進行研究和熟悉,合理運用點元素。
參考文獻:
[1]趙國志.構成基礎研究[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4-11.
作者:董柏君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