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心理學觀點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進下,越來越多的人們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素質教育。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善,教育領域中,怎樣發揮素質教育,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成為教育研究的焦點問題。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致力于學生人格養成教育的研究,并從各種角度、各種層次上分析人格養成的方式,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以心理學為重點,研究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決定因素,希望為健全人格教學增添新的思路。
關鍵詞學生教育健全人格心理學
1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學生人格養成是教育環節的重要目標,健全的人格是學生健康成長和立身處世的基本素質,對于學生而言,怎樣處理生活中出現的挫折困難、處理交際問題、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都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內容,學生要有健全人格的意識,養成自己積極的態度,堅毅的品格,用正面的態度和觀點去看待世界、健康成長。人格的養成反映一個人的道德素養,也是立身處世的本領。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在這個世界上順利的成長,不會產生偏激的觀點和想法,不會有偏激的行為,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添磚瓦。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應該成為教育年紀的基本教育問題,應該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重點突出學生時期,特別是初高中時期,正是學生人格養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學生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對他們原本的觀念或者生活產生沖擊或碰撞,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多數青少年叛逆的青春期,學生開始意識到很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問題,開始養成獨立的人格,開始形成個人的道德觀念,開始對這個世界有新的意識和新的看法。這個時期最應該重視人格養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灌輸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人格素養關系著一個人的品德養成,學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業的杠桿。良好的個人品德本應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但是,長期以來,在學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著道德觀念與道德實踐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在德育課堂和各種公開場合,我們推行高標準的一極,要求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關系,培養誠實守信、謙恭禮讓的道德品質,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2學生健全人格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學生的健全人格有著緊密的聯系。近些年來,由于過重的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很多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沒有健全的人格,很多學生不能排解自己出現的心理問題,容易出現心理偏激。眾多的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因為不健全的人格問題,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重則會出現輕生的想法,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焦點問題。從心理健康的層次來說,心理健康問題有幾大類:心理疾病、心理機能正常、人格健全。人格健全的人屬于心理健康的范疇,人格不健全屬于心理問題的范疇,這也是判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標準。人格不健全的人,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扭曲心理,出現偏激的行為。
3學生健全人格的決定因素
健康的人格要求學生能夠對世界持有正確的態度,開放、樂觀、積極地應對生活中出現每件事情,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的精神,團結互助,正確認識自己,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自知、自尊、自強,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做一個勇于承擔責任、貢獻社會、維護國家的好青年。養成堅定的愛國精神,擁有堅定的創新精神。健全人格的養成有先天性的因素,同樣也離不開后天的影響。
3.1生物遺傳基礎
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離不開生物遺傳基礎的作用,目前的很多的研究,涉及遺傳對人格養成的影響,用以探究遺傳因素的重要作用。現階段,關于遺傳因素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顯著的成果,很多研究者將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經癥狀、人格障礙等心理疾患的生理機制,這些研究有助于幫助人們深刻地理解健全人格的問題。
3.2人格基礎
人格本身是一個涉及面很廣泛、概念很模糊的詞語,涉及很多人們常說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文化。人格具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情趣、心理、興趣、態度、價值觀念、性格等,其反映在人的行為中,約束著人們的行為,督促著人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健全人格培養需要有正確的人格基礎和準確的價值觀念,只有正確的基礎才能培養出正確的人格素養。樂觀的心態是面對生活,健康生活的基礎原則,只有秉持樂觀的精神,只有把握正確的人格態度,才能抵抗生活的壓力,解決生活中的挫折,堅持正確的、健康的人生方向。
3.3文化基礎
不得不承認,人格養成與文化基礎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已久的優秀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和人格養成,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的個體,有著不同的人格養成方向,所以培養人格健全,要注重文化的引導和熏陶,要以文化的高度要求人們立身處世的方式,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去協調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思維方法。年輕人要積極地去接觸不同的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悠久的文化智慧,去領悟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方法。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智慧,很多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態度對當代的很多青年的個人發展和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從小的語文教學和品德教學中一直以傳統的優秀文化激勵鞭策我們,很多優秀的典故,名言都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從小便熏陶著我們成為愛崗敬業、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的青年人,同樣也影響著當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3.4環境作用
個人的成長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因素,健全人格養成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從家庭環境,到學校環境,再到社會環境等等,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格的發展。很多心理不健康和人格不健全的人,都是由于生活環境的壓迫、不健康的生活觀念的灌輸。生活在溫暖、健康的家庭環境中的人,往往從小養成健全的人格,富有愛心、樂觀向上、積極學習、有責任心、有上進心、有宏達的目標、有堅定的毅力。同時生活在健康學習環境中的人,更能積極接受知識,自主學習,正確地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人格養成的環境因素中,人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父母兄弟,老師長輩的一言一行和價值觀念往往對一個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的人格養成都是身邊的人影響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學生時期或者準確說是青春期,人們容易受身邊人的影響去模仿、去體驗新的東西,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引導,很容易讓人走上歧途,養成不健全的人格。
4人格養成的心理學研究方向
人格養成的基礎可以概括出四大方面,養成良好的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品質才能健全人格培養,在心理學這四點也是健康心理的養成基礎,只有做到了這四點才能讓自己以樂觀的、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去健全人格。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品質是人立身處世的本領,是實現自我價值,堅持人生正確發展方向,是承擔責任貢獻社會的基本原則。研究人格養成教育就要從生活和學習的每個細節入手貫徹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的觀念,養成正確的處世態度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自如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健康地成長。
5總結
學生健全人格養成是學生教育的重要問題,傳統的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知識教育,遠遠不能體現教育的目標,人格素養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目的。學校應該把人格健全教育放在首位,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新青年的同時,更要培養高品質,高素質的創新型青年,培養社會的堅強擔當者,培養國家的先進建設者。青少年的素質培養,是全民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關于人格健全教育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怎樣將新的一代教育成為高素質的青少年,也成為近些年來以及未來教育研究中重要的方向。當代的教育改革中,提升德育的位置,做到不僅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技能,還要鍛煉學習能力,糾正學習態度,促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保證學生對道德的深刻理解,培養適應時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蘭香.基于健全人格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
[2]劉迎.從設立“健全人格基金”引發的思考[J].新西部,2016(8).
作者:任婧 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