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這一群體作為國家力量的后備軍,在接受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大學生個人的心理、道德素質也應該有所升華,即大學生要成為綜合素質較強的一個群體。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中重要的一個步驟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行為習慣的好壞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從積極心理學入手,對于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了探究,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
1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起源于20世紀末,其歸屬于美國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全新分支,具有相對比較系統和完善的實驗方法與手段,能夠對人類行為中那些具有創造性、積極性和令情感滿足的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對人的美德和發展潛力等積極品質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積極心理學中人的積極因素是研究的重點,并以人所具有的固定的、潛在的、建設性的及實際的美德、力量為出發點,嘗試著用積極的心態去詮釋對人的心理現象,從而有效挖掘和激發人潛在的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
2.1大學生個人輕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大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在一定因素上是個人因素,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于行為習慣養成有著不同的看法。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高素質人才,而成為這種高素質人才最重要的是專業知識的積累與個人學位的獲得,對于道德素質的培養并不重視。并且,當代大學生的自控力非常低,懂得需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卻無法付諸行動[1]。所以,大學生個人的價值觀對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2家庭當中輕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在幼兒時期便有所形成,家庭當中,父母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狀態對于孩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總是讓孩子利用零散的、完整的時間去學習,孩子的自理能力便被家長所忽略[2]。孩子對于父母的依賴性十分強烈,所以這種行為習慣逐漸養成并且不易改變。
2.3高校教育忽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各個高校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為了爭取獲得較高的優秀率與教學效果,將對學生的培養著重放在知識教學上,在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忽視了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將會導致高校學生一味的學習,而沒有時間與他人交流和相處,不僅不利于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還會對大學生的心理與人際關系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3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法
3.1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識
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要想更好的幫助大學生養成行為習慣意識,需要做好3個方面工作:1)自我定位。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在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當中,應該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個認知應該是學生個人正確處理自己的優缺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促進個人道德素質的提升,并且也可以提升個人素質,以此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2)提高個人自控力,堅持做事不妥協。提高個人自控力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可以先從一點點的小事做起,然后再慢慢地擴大事件范圍,使得大學生意志品質形成并且更加堅定;3)調節好個人情緒。大學生在之前的教育當中是專心學習,并能很好的把握好個人的情緒調整好,大學生能調節好個人情緒,在處理事情時可以做到從容鎮定[3]。
3.2家庭幫助學校完成教育
大學生這一群體在大學階段與之前相比發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后回家次數減少,與父母的接觸也會減少。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學校想要發揮一定的作用,就需要家長主動和孩子取得聯系,并且關心、教導孩子,為孩子的成長給予一定的鼓勵。同時,父母也要在與孩子接觸的閑暇時光給孩子作出表率,引導孩子思想的發展。
3.3各個高校發揮其應有作用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過多的注重學生分數的獲得,而忽視了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但是在大學階段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大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在大學階段產生嚴重的后果,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教育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其發生改變,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自己的變化[4]。
4總結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方法需要學校、家庭與學生本身三方面結合,使得積極心理學發揮出重要影響。學校發揮道德素質教育功能、家庭發揮輔助功能與學生完善自我價值觀,亦是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1]范楚晗.微信時代大學生行為習慣及相應的引導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7(15):137.
[2]王鳳軍.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與方法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2):129-130.
[3]金新,陳寶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育人新模式的構建[J].科教文匯,2015(15):9-10.
[4]徐曉暉.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改革與探索[J].南方農機,2017,48(16):192.
作者:肖外平 單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