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心理學理論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了滿足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教育心理學理論充分應用在高職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樹立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強化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現就對教育心理學理論如何在高職院校教學中進行有效應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1調整學生心態,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力
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年齡尚小,經驗和閱歷都比較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差,在面對挫折時難以保持良好心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將教育心理學理論作為指導的依據,對學生進行耐心的輔導,以便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為了自身的目標不斷努力。仔細分析教育心理學理論,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活動是學生整個心理活動的一個過程,貫穿于學生認知發展、情感發展、意志發展甚至性格和能力形成的整個發展環節。但是,高職院校卻對學習活動存在著十分片面的認識,認為學習活動只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而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重大關系的心理素質卻予以忽略,導致學生缺乏正確的心理認識,情緒和情感發展很不穩定,甚至出現思想畸形的現象,給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參與,只有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學生的責備和批評,而是多鼓勵和表揚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由于身心發展水平、性格和環境等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均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教師應該及時和每個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并對學生所取得的進步進行表揚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并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和親近感,在老師的教導下,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逐步增強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力,從而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1.2確定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目標,使期望和效能保持在準確而較高的水平,避免出現由于目標過高使學生力不從心和目標過低對學生的學習起不到督促作用這兩種現象。良好的學習目標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該輔助學生按照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對知識點進行分解,并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為學生量身定做學習目標,以便樹立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心理學理論認為,與外在鼓勵相比,內在學習成就更激發人們的學習熱忱,強化人們的學習動機。使人們為了實現目標而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努力。體現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就是教師應該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放在教學的重要地位,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將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進行結合,并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和想象力進行培養,從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另外,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3理素質教育融入整個教學環節
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教師要參考認知學派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引導學生利用以往的知識、經驗以及心理結構對知識體系進行構建,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學生的優缺點,鼓勵學生積極發揮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從學生的角度來尊重和理解他們的言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的心理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同時,教師要善于對課堂內容進行合理的導入,通過語言的魅力使學生盡快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另外,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的采取教學手段,將心理素質教育融入整個教學環節中,照顧到每個學生細膩的情感和心理活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避免和降低學生出現心理健康隱患的可能性,從而使學生保持平衡良好的心理狀態,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小結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將教育心理學理論在高職院校教學中進行有效應用,可以極大的增強學生的自信,保持心理健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何春花 單位:海南軟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