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心理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創新理念,是推進“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和體現。發揮好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課程育人質量,每一位高校教師責無旁貸。文中分析了《教育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育人的背景下,對《教育心理學》進行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并闡述了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課程思政;實踐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新內容和新要求。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為高校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任務和新挑戰。在2018年9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課程思政”工作進行了科學概括和集中闡述,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為深刻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把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挖掘梳理課程的思政元素,完善德育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3],筆者針對《教育心理學》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期望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三全育人”。
二當前《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育心理學》課程是師范院校各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是培養師范生具有教師職業專門化的課程。在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職業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階段,又稱作“職前教育階段”。在這期間,師范學生應形成區別于非師范學生的專業結構。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高師學生除了必須具備學科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心理學理念和教育教學能力,而《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是師范生獲得這些知識和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有理由認為,《教育心理學》課程是高師院校“師范性”的標志之一,也是教師職業專門化的象征。高師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其師范性,師范教育是否真正具有師范性,學生能否勝任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心理學》課程開設的質量有關。然而,作為一門高師院校學生必修的重要課程,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經調查發現,當前《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教學目標定位不合理;課程體系龐雜、教材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學內容空泛,與中小學教育實際脫離;缺乏思政元素,缺少德育內容,沒有綜合育人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教育心理學現有的教學情況,使學生對課程學習缺乏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后沒有印象;另外,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對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并愿意學好這門課程,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學到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有的甚至是不愿意去運用,因為他們總認為所學的理論與實際是嚴重脫離的,實踐育人的內容沒有真正融入到《教育心理學》課程體系中。師范生的培養關系到未來教師質量,同時肩負著國家下一代人才培養的重任,師范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樣不改變專業課程重要內容,又要發揮課程的思政功能,運用德育的科學思維方式,將《教育心理學》課程融入德育功能,融入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筆者對《教育心理學》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三《教育心理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一)以教學目標為根本,引領課程思政。《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在教學中,首先應該整合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標,注重理清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關系。在努力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育學和心理學基本規律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常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讓他們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敢于實踐創新的自信心,能夠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人的心理與行為改變的規律,以及心理學獨有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式,了解、思考現實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問題,滲透思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分析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想狀態,有效地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理想信念培養,并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可行的建議。(二)以教學理念為指引,滲透課程思政。通過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教育情懷。幫助學生理解教育工作的意義,認同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愿意從事教育事業,具有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與學生觀。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引領學生在品格、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師堅持不忘初心、以人為本、問題導向、尊重個性、回歸生活、促進發展的教學理念。做一個有教育情懷的人,為學生做好示范,熱愛教學,熱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因此,在教育心理學的課堂上,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傳授過程,而是生命價值的實現過程,是生命意義的呈現過程,是師生對于生命教育的感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實現教育心理學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更重要的是積累對生命的經驗,洞悉生命的內涵,實現人生的價值。教學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教育心理學理想的課堂應該是教師的人格精神與學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這種相遇,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個性的彰顯、心情的釋放、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性的體現;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交流,達到共鳴。教學不是簡單的傳遞和時光的流逝,而是師生之間人格的完善、靈感的啟迪和情感的交融! (三)以教學方法為依托,加強課程思政。在教學方法方面,重視啟發式教學,注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索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將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靈活運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書育人理念,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在開展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著重改變單一、落后的教學方式,打破原來的“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收”的教學方法,通過淡化理論教學,增強實踐教學,綜合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如根據不同教學主題,比如學生心理、教師心理、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和實踐聯系緊密的部分,采取學生小組討論與探究學習、教師主講與學生研討、前沿文獻閱讀與沙龍分享、課堂教學觀摩與教學實錄分析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充分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真正做到“樂學”、“會學”、“學會”,努力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實踐性與育人性的良好統一[4]。例如,在進行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的時候,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表演繪本《魚就是魚》,讓學生在整個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釋放,學會表達,在實踐中領會建構主義理論的精髓和繪本傳達的深刻德育內涵。在講解學習動機這一部分時,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分小組拍攝視頻,調查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講解新課前十分鐘,學生分小組討論分享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組成,并隨機抽取小組同學在全班進行分享。同學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分享討論,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四)以教學內容為契機,踐行課程思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進行教育心理學“開學第一課”,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讀心術、催眠、夢的解析等話題,聯系實際舉例分享心理學與教育、生活的關系,共同探討教育、教師和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在第一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喜歡任課老師,從而提升他們對教育心理學課程的興趣和熱情。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在學習教師心理這一部分時,我們會重點講解教師的職業素質,其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和人格特點是教師從教的根本動力,而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又是師德的核心。教師會結合不同的專業,以在這個專業領域中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為例,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引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懷。在學習品德的培養這一部分時,我們會以漫畫、大量的社會道德熱點話題為導入,引發學生對人性的思考和討論,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方面入手進行品德的教育和培養,讓學生明白做人“底線”的重要性,強調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意義,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總結
師范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師范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熱愛黨和國家的心,要有國家情懷、政治擔當,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師范生的《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將專業、實踐以及教育情懷相結合的綜合型課程,是提升師范生綜合能力的課程,也是培養一名合格教師的關鍵課程。所以,《教育心理學》課程思政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出能教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的優秀教師,才能順應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未來人才培養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筆者將繼續踐行課程施政,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德育素養,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發揮好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課程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3]王晶,對師范平臺課《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100-101.
[4]曾小蘭,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背景下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8(08):129-130.
作者:呂林 陳擘威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綿陽師范學院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