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崗課賽證融通式教學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貫徹并實施教育部提出的關于探索“崗課賽證”相互融合,大力推進教學模式、內容、方式改革要求,以機電一體化專業核心課程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為例,進行“崗課賽證”融通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文章分析課程教學的現狀,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方式等途徑,使教學內容達到崗位能力、課程內容、競賽要求、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相互融合融通,以期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為“崗課賽證”有機融入其他課程提供范式參考。
關鍵詞:“崗課賽證”;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教學改革
1課程改革背景
在職業教育發展方面,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在產業發展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3]。四川省“十四五”規劃指出,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4]。國外對崗課賽證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比較豐富,特別是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使學生能更快地適應專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國內一些高職院校,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也對“崗課賽證”四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研究與實踐。雖然,以“崗課賽證”為主題的研究很多,但在機電類課程中,其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點、內容契合度研究較少,對二者融合的路徑研究較為淺顯。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是機電一體化專業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核心課程。本文將“崗課賽證”深度融入高職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教學進行研究與實踐,使教學內容達到崗位能力、課程內容、競賽要求、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相互融合融通,以期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提高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崗課賽證有機融入其他課程提供范式參考。
2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2.1教學內容滯后
目前高職領域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教材基本都以各功能單元為模塊進行設計,主要介紹典型生產線的結構,而非以典型產線生產任務為載體進行項目化內容設計,不能有效匹配崗位能力需求。同時,隨著智能制造轉型升級,自動生產線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不斷更新,但教材內容多年來變化更新程度不大,在融入“賽”及“證”方面更是較為淺顯,無法適應產業升級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2.2教法傳統,教學手段單一
由于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的教學設備昂貴,很多學校不能很好地滿足實踐教學需求,且本門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難度較大,多數課堂依然選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法實施“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充分理解并運用,未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問題的欲望,課堂吸引力較低。
2.3課程思政無亮點、無特色,融入不成體系
機電類專業課程之間思政元素普遍雷同,多以“工匠精神”為籠統核心,未能根據每門專業課的特點有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以“專業思政”為核心,各門專業課程思政側重點不同,各司其職的專業思政體系。
2.4學情分析不夠客觀全面
隨著高職擴招,生源呈現出普高單招、中職單招、普高統招、中職統招以及五年制大專等多樣化類別特征,但大多數課堂對不同生源的學情分析不夠客觀、對學生需求多樣性掌握不夠全面,從而導致授課模式單一,使部分學生不能有效完成學習目標。
2.5考核評價模式傳統
在考核評價上,多數依然采用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的考評辦法,同時平時成績也未能有效客觀全面地采集數據,此種考核辦法致使大多數學生采用考前抱佛腳的方法來應對考試,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內生學習動力的問題。對于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更多應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基于實踐反饋于知識理解的能力,更應傾向于考核學生的能力提升,而非期末考試成績。
3崗課賽證融通教學改革設計與實施
3.1教學設計思路
依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與課程相關的“1+X”證書及專業技能競賽有關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教學內容和過程,將教學內容進行“崗課賽證”模塊化重構,創新運用項目化、翻轉課堂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利用智慧課堂等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實施多元化增值評價體系,建立課程動態診改機制,使課程達到課程、競賽、技能等級認證、就業崗位技能需求相互融合融通。
3.2“崗課賽證”深度融通,開發面向職業崗位職能、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以需定教
密切關注企業、行業需求,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標準,對接行業、企業標準,將企業崗位實踐內容和“1+X”證書、專業技能大賽相關知識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以企業真實工作項目為載體,設計基于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產教融合項目化教學內容,并隨時關注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結合專業特點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將新工藝、新方法、新規范、新技術及時融入專業課程教學。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開展學情分析和解決教學重難點
一方面,針對生源多元化、學習需求多樣化等現狀,從知識、技術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線上課程完成度采集以及線下在課堂中“觀察、提問、追問、引導、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知識和技能儲備情況,明確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并確定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利用分組教學方式等因材施教的策略,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仿真教學(PLC仿真、伺服仿真、robotstudio機器人仿真、數控加工仿真、生產線全流程VC仿真)等現代教學方式,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實體設備不夠,學生不敢動手、不能動手等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使用課程平臺及教學攝像機等信息技術手段全過程多樣化采集教學信息數據,根據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3.4構建結構化教師團隊,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流程,以情定策
根據課程綜合性強、涉及專業領域廣的特點,轉變教學思路,打破學科教學的傳統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把握學生學習需求,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理實一體化項目化教學模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精心設計并組織課堂教學,實施“教—學—做—評”理實一體化教學流程,有機將綠色制造、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始末,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全員參與、互動暢通”的高效課堂,提升課堂吸引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狀態。在具體實施中分為課前自學、課堂內化和課后升華三階段,課前自學階段包括項目導引,任務引領;課堂內化階段包括難點剖析,實訓演練;課后升華階段包括鞏固拓展,實踐總結。
3.5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核心,全面落實課程思政
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指引,圍繞“十四五”規劃中綠色生產轉型的總體要求和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根據本課程培養面向典型輕工產線安裝與調試人才的目標特征,確定了以培養綠色生態文明觀為主,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和綠色生活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立科技報國大志的綠色制造技術人才思政目標。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將課程內容劃分為PLC編程與調試等8個模塊,深挖綠色制造思政元素,理論課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實踐課強調綠色生產技術的培養,為推動輕工產品生產過程清潔化轉型及推廣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的應用培養后備軍,賦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
3.6融入增值評價理念,實施多元評價
基于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對學生學習態度、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包括相應比賽成果、考證成果)、操作規范、文檔材料等多方面評價內容,以師生互評、組內互評與組間互評為評價主體,通過課堂檢測、課后作業、問卷調查、評價量規等評價方式,結合增值評價理論,通過自主研發的嵌入式實踐教學系統記錄學生在項目學習、實踐訓練等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側重評價學生自身進步幅度和個性增值表現,對學生個體進行客觀精準的成長趨勢評價。
3.7實施課程動態診改機制
建立“目標—標準—運行—診斷—改進”的課程“8字螺旋”診改機制,通過常態化產業調研,主動應對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保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先進性,通過學校課程診改平臺實施課程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改進,實現常態糾偏和考核性診改。
4特色與創新
4.1“崗、課、賽、證”深度融通,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向崗位能力遷移
面向自動生產線設備安裝、調試與維護等職業崗位,對標《智能運動控制系統集成與應用》等“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接全國職業院校“自動化生產線安裝及調試”技能大賽,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共建“崗、課、賽、證”深度融通課程建設及實施整體方案,實現學習能力向崗位能力遷移,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7]。
4.2融入增值評價理念,健全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
使用增值評價理論通過自主研發的嵌入式實踐教學系統記錄學生在項目學習、實踐訓練等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側重評價學生自身進步幅度和個性增值表現,對學生個體進行客觀精準的成長趨勢評價,每位同學隨時可登錄系統查看個人成長曲線,增強學生主動性,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對學生職能意識及能力的不足進行糾正,促進學生均衡發展和優勢增長。
4.3以培養綠色制造技術人才為指引,確定了“強認同、強自信、強精神、強使命”的思政主線
組建一支由專業教師、思政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組成的跨界教學團隊。以培養具備科技報國情懷和強國使命擔當的綠色制造技術人才為指引,融合校企優質資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確定了以中國制造歷史沿革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制造業的發展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提高來培養學生熱愛共產黨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以中國古代優秀制造案例和制造強國戰略目標堅定“四個自信”;以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典型人物事跡強化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將學生的愛國之情轉化為強國之志以實現報國之行,強化實現制造強國的使命擔當。
5結語
推動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是構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舉措,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不斷深度融合,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智能制造產業轉型發展培養能進行智能產線設計、安裝與調試的后備軍是高職機電專業的核心任務。高職院校機電專業應更加重視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過程中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廣泛深入使用各類仿真軟件于教學,積極探索并實施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將崗位技能、大賽技能、證書技能有效融合掌握,推動智能制造產業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
[2]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2-06-20]
[3]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6)[2022-06-20].
[4]李玉霞.基于“崗、課、賽、證”的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創新——以熱能動力工程技術專業單元機組集控運行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27):50-52.
[5]曾天山.試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43(05):98-107.
[6]趙曉兵,趙光.產教融合導向下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規劃的思考[J].保定學院學報,2019,32(03):113-118.
作者:黃霜 羅明鳳 許偉 蔣亞風 單位: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