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貧困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所在,要求思政教師能夠不斷轉變自身教育觀念,明確思政教學要求,提升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在本文之中,我們從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現狀出發,探究了農村貧困大學生的主要特點,分析了農村貧困大學生容易出現的消極思想,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和對策,希望能對高校思政教師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
農村貧困大學生是我國高校目前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重點關注的群體。農村貧困大學生如普通大學生一般具有朝氣,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然而他們也有著獨特的思想行為表現,在經濟壓力、學習壓力、生活壓力之下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這也就要求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師能夠構建出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深入調研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對策,從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夠獲取應有的成效,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1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現狀分析
從目前來看,大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都是秉承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以頑強的意志力克服了生活之中的諸多困難才走入大學校園的,這些大學生往往具備著較為崇高且遠大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們也愿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貧困大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較為落后和閉塞的農村,他們具備更強的艱苦樸素精神,愿意吃更多的苦,對于師長也抱有著較為尊敬的態度,對于生活之中的困難也愿意積極探索杜穎的解決對策加以解決。貧困大學生更珍惜自己的讀書機會,他們也明白自己的父母除了供自己讀書,再也不能為自己提供更多的資源,未來只能靠自己去打拼,因此貧困大學生更具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們時刻具有拼搏進取和不畏犧牲的精神,在他們的人格之中,閃耀著勇敢,真誠,自信的光芒,這也是貧困大學生日后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所在[1]。然而很多農村大學生也會體現出一些消極的思想行為,這些消極的思想和行為也將對農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些消極的思想體現在如下方面:
1.1存在著一定的埋怨心理
有一些農村貧困大學生會怨天尤人,尤其是步入大學之后,看見了其他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們就會憎恨自己貧窮的家庭,認為父母無能,認為社會不公,甚至有些貧困大學生會產生對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的仇恨心理。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貧困大學生會因為過去大學的扶貧政策表示不滿,因為過去農村學生上大學是由國家負責全部開銷,而在并軌招生的背景之下,農村貧困大學生上大學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他們因此認為國家拋棄了他們,心理倍感委屈。
1.2心理行為失范
在經濟的壓力之下,很多農村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行為偏差的問題。有一些貧困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情況并不滿意,尤其是在對比其他人的生活之后更是難以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和樂趣,這也導致很多農村貧困大學生郁郁寡歡,出現了嚴重的抑郁傾向,甚至有些農村貧困大學生為了獲取更好的生活愿意放棄學業,觸碰法律底線,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1.3人際交往有著閉鎖的傾向
有一些農村大學生會因為家庭貧寒,經濟窘迫讓他們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外表不佳,買不起高檔奢侈的裝飾品因此陷入到低落和抑郁的情緒之中,最終導致這部分大學生出現內向、孤僻、自卑以及多疑等多種性格,他們不愿意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只愿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不愿意參與到集體活動之中,這也導致其人際交往出現閉鎖的傾向。
1.4學習動機過于功利
很多農村貧困大學生在學習動機上存在著過于功利的問題。這種問題體現在大學生求知上過于急功近利,有些貧困大學生在學習之中,只愿意學習對自己后期工作和生活有利的知識,對于專業課、業務能力培養、實踐應用相關的課程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卻不愿意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理論課程和基礎知識課程,還有些大學生盲目追趕課程進度,甚至希望能用一年時間學完四年全部的課程。也有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現了問題,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或者為了獲取獎學金而學習,甚至有些大學生存在著愛慕虛榮的問題,他們不知道如何協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出現了一定的亂花錢行為,這也是由于其學習動機過于功利而導致的。
2提升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對策
2.1細致地觀察大學生的行為并對其加以及時的教育
在逆境之中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往往有著一定的自卑感,他們會因為情緒的低落導致自身承受挫折能力的下降,而這些心理問題往往會被大學生隱藏起來。想要使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狀態得到掌握,僅僅依靠其表面上的表現和言論是不夠的,需要思政教學工作者能夠深入學生的實際生活,認真觀察大學生的一舉一動,切實的發現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并引入自信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使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靈得到思政教育的滋潤,防止農村貧困大學生在消沉之中錯過自己最佳的學習時機。
2.2為農村大學生負面情緒提供宣泄的出口
農村大學生走入大學校門,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和社會價值觀念建立的關鍵時期,而較高的社會需求與自身條件存在的矛盾往往會讓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態度發生迅速轉變,使學生出現較多的負面情緒,這也就要求了高校思政教師能夠充分運用疏通引導的方法,啟迪農村大學生的心靈,為他們提供負面情緒宣泄的出口,使其能夠暢所欲言,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問題毫無顧忌地說出來。教師應該與農村貧困大學生構建有效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使其能夠將自己當做無話不談的朋友,使其愿意找自己訴說心中的苦楚,建立更加科學的宣泄渠道,使農村貧困大學生緊繃的心弦能夠得到放松
2.3強化語言修養
良好的語言修養是每一個高校思政教師所必備的能力,而思政教育的內容往往都需要通過資政教育工作者的語言進行表達。語言和神態能夠表達一個人的態度、觀點和思想意識,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重要體現。粗暴的語言讓人產生恐懼感,冷漠的語言讓人產生疏離感,傲慢的語言讓人產生不適感,而只有幽默機智,熱情得體的語言才能讓人心悅誠服,使人愿意發掘語言之中存在的要素,達到提升思政教育效率的最終目的[2]。這也就要求了相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不斷強化自身的語言修養,探尋語言運用的有效方法,不斷提升語言運用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校思政教師也應該從教學角度出發,閱讀更多的書籍,搜集更多的語言素材并在思政教育開展之中加以引入,使農村貧困大學生能夠明確教育的主要內容,提升農村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4引導農村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
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而言,一切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他們內心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如果說大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當前階段的主要目標,對自己加以合理定位,那么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將迎刃而解,這也就要求思政教師能夠對農村大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積極地進行自我教育,使其能夠明確自身的使命和責任,不再受自己心里欲望的影響和束縛,使其能夠做好當前階段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很多農村大學生會因為自己家庭條件的原因對自己進行否定,他們看不見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往往會表現出恐懼、懷疑、畏懼的心理,會采取逃避的方式對待生活和學習之中存在的問題。這也就要求了大學思想政治教師能夠為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點,確保學生的心理保持高度平衡,讓其能夠從自身角度出發對自己進行正向激勵,這也是自我教育開展的關鍵所在[3]。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是高校每一個思政教師都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而農村貧困大學生本身也會因為學業壓力、生活壓力產生多種心理上的問題。這也就要求了高校思政教師能夠不斷深入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探索大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與大學生建立有效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并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使其能夠在大學階段構建出更加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確保農村貧困大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思政教育之下得到健康地成長,為我國社會建設輸送更多高質量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蔣位哲.貧困大學生人文關懷價值取向實現的路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7):195-196.
[2]田豐實.高校院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設計與創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03):101-105.
[3]黃秋生,凌子茗.微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優化[J].長春大學學報,2021,31(02):41-44.
作者:李娟 單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