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張太雷在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青年教育思想激勵了很多青年人去拼搏奮進。文章立足于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分析了張太雷倡導教育青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教育青年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以及教育青年要善于做好宣傳工作三個方面的內容,闡述了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當代價值
張太雷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杰出領導人。他于1898年出生在江蘇省常州市的外祖父家,在領導著名的廣州起義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9歲。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共青團的創建、青年運動和青年教育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并未隨時間而流逝。張太雷在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青年教育思想,不僅影響了同時代的青年,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斷開拓進取,這些青年教育思想的內容與精神歷久彌新,始終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今天,我們研究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一方面要總結其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通過發揚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引導當代青年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一、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張太雷短暫的一生是十分豐富的,每一個階段的經歷都為其進行革命活動并形成青年教育思想提供了前提。
(一)接受了完整系統的教育
張太雷兩歲時便舉家客居在江西萍鄉安源煤礦,因當時礦區沒有學堂和私塾,于是秀才出身的父親張亮采便成為了張太雷的第一任老師。父親不僅教張太雷斷文識字,還教授了天文、地理等知識,為他隨后的升學奠定了一定基礎。后來,張太雷通過考試直接升入小學二年級進行學習。西郊小學的課程設有國文、歷史、地理、自然、社會、珠算等科目,求知欲旺盛的張太雷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滿足[1]16。1911年小學畢業后,張太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在這里,他除了接受普通的中學課程教育外,還受當時的校長屠元博的影響,逐漸產生了革命思想。這一階段,張太雷閱讀了《革命軍》《秋瑾傳》等革命書籍,率先剪掉了辮子,并和同學們一起慶祝辛亥革命取得勝利。1915年考入北洋大學后,張太雷一方面刻苦地學習各科課程,提高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學生活動和社會活動。其間,他曾到福克斯教授創辦的《華北明星報》做編輯工作,通過這份報紙他從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后來,張太雷加入天津學生救國會反對段祺瑞勾結日本帝國主義。1919年2月,張太雷與幾個進步同學一起,組成了“社會改造社”,宗旨是“變革黑暗的中國,建設一個民主自由的、有科學文化的新中國”[1]66-67。五四學生運動發生后,張太雷又加入北洋大學學生會,與同學組成北洋大學講演第二團赴多地演講,以此來積極響應北京學生的活動。從四歲識字起直到大學畢業,張太雷的受教育環節沒有中斷,這種系統完整的教育保證了他有能力深刻認識并宣傳革命。在學校期間,張太雷在參加社會實踐和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階段是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萌芽期,他受到舊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具有自發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經歷了特殊工作任務的鍛煉
張太雷的革命生涯中有著非同一般的特殊工作經歷,他曾經擔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的翻譯,曾受共產黨派遣赴蘇俄共產國際工作。1920年,因張太雷對中國革命情況比較了解,又懂英文,經過鮑立維的介紹,他便成為了維經斯基的翻譯[1]76。1921年,陳獨秀又派給張太雷一項新的任務:擔任馬林的助手和翻譯[1]113。在為這兩位共產國際工作人員擔任翻譯期間,他深入了解了中國革命和建黨的情況,為后來中國共產黨一大的召開作出了貢獻。同時,張太雷通過與官員、工人、學生的接觸進而認識到青年對革命的推進作用,提出要對青年進行引導和教育,積極發動廣大青年,動員他們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去的觀點。1921年,大學畢業后成為職業革命家的張太雷在革命活動中嶄露頭角,于是中國共產黨便委派他赴蘇俄伊爾庫茨克共產國際工作,擔任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此時張太雷給自己改名為“太雷”,表示新的生命旅程的開始[1]97。1923年,張太雷參加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莫斯科進行考察訪問。完成考察任務后,張太雷并沒有回國,而是留在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執委會工作,兼任社會主義青年團駐青年共產國際代表[1]151。在此期間,張太雷參加了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并撰寫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的學生》一文。這篇文章體現出他對青年學生的看法與希望,是其對青年團工作的經驗總結,為其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實踐和理論基礎。
(三)具有主持黨團工作的革命經驗
張太雷作為第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積極領導、參與了共產黨和青年團的創建組織工作。1920年,張太雷加入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為最早的黨員之一,隨后受黨組織委托在天津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書記。其間,他先后創辦了《勞報》《來報》,作為天津團組織的機關報,在青年學生和工人中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張太雷致開幕詞并作了關于團綱團章報告,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2]65-66;1923年參加中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并起草了青年運動決議案[2]81;1925年,張太雷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代表參加了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他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分工負責青年團,同年,團三大召開,張太雷當選為共產主義青年團總書記[2]103-104。至此,張太雷開始全面負責黨團分派給他的青年工作。這期間,他配合共產黨和青年團的革命活動積極奔走,發表了《青年運動決議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的學生》《的意義與價值》等文章。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在革命的實踐中得到了發展。
(四)親身參與了教育實踐活動
張太雷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1920年,派張太雷在長辛店創辦了一所勞動補習學校,培養工人的骨干,開展工人運動,受到工人們的熱情歡迎[1]87;1922年,共產黨先后創辦了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學,張太雷時常抽空到學校去講課,因其講課生動形象而受到學生歡迎[1]139-145;1925年張太雷在給鮑羅廷當翻譯的同時,又受聘到共青團廣東區委的團員訓練班講課[2]107;1926年,張太雷先后在廣東區委干部訓練班、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國民黨廣東黨部的青年訓育員養成所等擔任一系列教職[2]110-121。張太雷講授的課程內容豐富,涵蓋范圍廣泛,比如“少年國際”“第三國際”“CY與CP”“中國革命問題”等。在進行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張太雷根據青年的不同特點講授不同的內容,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青年中的傳播。隨著自身的經歷不斷豐富,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也逐漸成熟起來。
二、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內容
張太雷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對青年教育投入了較多的精力,他留下的文章中關于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有:《列寧與中國青年》(1924年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的學生》(1924年7月)、《少年國際第四次大會對于殖民地之新議決案》(1924年9月)、《的意義與價值》(1925年5月)、《統一學生運動與廣州學生》(1926年4月)、《五四紀念告廣東學生》(1926年5月)及《青年運動的使命》(1926年10月)。
(一)教育青年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張太雷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的學生》一文中指出:“我們要給中國青年學生一種世界的科學的人生觀,使他們知道世界是整個的是進步的。”[3]141對于如何教育青年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張太雷也作出了具體的闡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宣傳馬克思主義,掃除學生的舊社會的觀念。張太雷認為,如果我們要使學生革命化,必須重新做一番新功夫[3]140。鑒于青年學生閱歷較淺,經驗不多,容易被本國資產階級和外國教會勢力影響和利用,所以這番新功夫首先要做的就是破舊立新。把青年頭腦中的舊思想打破,從而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灌注給他們,讓他們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才能使他們到革命的旗子下來,為革命貢獻一份力量。第二,加強組織觀念教育,掃除青年固有的個人主義的根性。張太雷指出,社會的改革和人類的進化是靠人們集合的努力,個人的行動非但是無濟于事并且往往有相反的結果,以免青年脫離了舊思想又走入了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3]141。青年學生個性較強,如果沒有及時正確的引導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這就需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來凝聚青年。張太雷認為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像一盤散沙一樣沒有組織,沒有政黨領袖。所以,青年學生需要在第三國際和少年共產國際的領導下參加革命,建立青年組織并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樣青年運動才能得以集中起來,才能實現中國完全解放的目標。第三,堅持理想信念教育,培養青年頑強拼搏的品質。張太雷認為,中國的青年運動乃是一種范圍很廣使命很大的運動。他的使命,不僅是以謀青年的福利為中心的目的,乃是以謀全國的福利,當做他任重道遠的事業[3]421。從歷史中來看,青年學生所處的時代雖然物質條件不好,但他們并沒有刻意追求物質享受,而是在革命組織的引導下積極地為全國謀福利,所以他們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革命的過程中,為了預防青年學生倒向資產階級,很有必要在他們中間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用他們能看到的事實來證明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事業雖然像“迢迢的南山”,但只要青年人意志堅定、頑強拼搏、不斷努力,終究會到達最后的目的地。
(二)教育青年注重與工農群眾相結合
張太雷在革命活動中非常注重工農群眾的力量,并且認為如果沒有農民工人參加國民運動,那么革命是沒希望的。張太雷提出,青年學生要到無產階級和農民中間去喚醒他們起來奮斗,這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張太雷從自身的革命實踐經歷出發,號召青年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走向底層的工農群眾中去,向工農群眾學習,并且利用自己的所學向他們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把工農群眾發動起來一起進行革命。把青年學生和工農群眾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培養青年與無產階級之間的感情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張太雷倡導并提出青年要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的理論,同時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提出了相關的方法論。他認為:靠近工業區域的要設立勞動補習學校,幫助工人學習先進理論,并且邀請工人參加學生組織的運動會和討論會等,以此來拉近學生和工人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到農民中去,用戲劇演說的形式向農民傳達思想,尤其是師范學校的學生,他們將來是農村的老師,可以對青年農民產生很大影響。通過這種因地制宜的方式促進青年學生走進工農群眾,不僅能夠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而且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到最底層,全國各階層就可以團結起來進行革命,最有可能取得勝利。張太雷認為,以后的學生會是沒有群眾基礎的,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把學生會建立在群眾之中,讓群眾來參加青年學生的運動。“因為學生會是對于學生最接近,而且是最有機會宣傳學生的機關。”[3]144運用學生會把學生組織起來并深入到群眾中去成為當時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志工作的重要任務。在組織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到中小城市的學校。學生運動有群眾參加,青年學生與群眾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教育青年要善于做好宣傳工作
把青年學生組織起來后如何在青年中做好宣傳工作,關系到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程度和青年對組織的認可程度,因此,宣傳方式的運用至關重要。張太雷對此也做了一番探索,他認為:我們對于學生的宣傳,不僅是在自己的出版物上,并要利用學生團體各種出版物來發表我們的意見;不僅用文字來宣傳,并須利用一切討論會,演講會和一切學生的集會來做我們的宣傳[3]142。在掃除青年思想中的舊觀念后,利用青年學生自己的刊物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無疑是最有效最有說服力的方式,更易被青年人接受。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對待學生的態度要誠懇,要接近他們,幫助他們,團結他們,這樣青年學生才可以走進革命的隊伍中。學生參加國民運動就要有自己的群眾組織,以往的學生會只在開展一些運動的時候吸引一些群眾參加,運動過后便成為空殼團體。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宣傳,沒有引起學生群眾的興趣。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改變過去的宣傳手段。學生會報要改變以往只刊登政治批評和思想理論文章的做法,添加一些學生日常生活的文字,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意見。舉辦學生感興趣的演講會,允許聽者自由發問,會后還可以布置點小游戲。運動會、俱樂部、音樂會、戲劇團等都是可以用來吸引學生群眾的宣傳方式。把學生群眾組織起來后,利用有效的方式留住他們才有助于學生運動的開展,有助于國民革命的進行。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在革命時期為引導學生參加革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共產黨開展青年工作提供了借鑒。
三、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1世紀是一個物質和精神層次均有很大提高的時代,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為青年的成長提供了強大的保障,這是青年們大有所為的一個時代。青年學生是黨和國家未來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質量甚至是方向[4]。當今的青年們個性色彩鮮明、思想開放活躍、創造性思維強,具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優秀品質,但也因為接觸西方文化較多,受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影響較大,又缺乏一定的社會鍛煉經驗,所以需要進行教育與引導才能更好地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如何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繼承黨的優良傳統教育青年是繼續深入研究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現實動因。革命先烈張太雷本身就是一位優秀的青年,其青年教育思想是他一生從事青年工作的總結與升華。我們學習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就是要學習張太雷的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此來指導當代青年全面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一)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頭腦
我們國家革命、改革、社會主義建設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跨越與發展。當代青年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頭腦是當今青年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化、民族化、大眾化程度不斷加深,理論不斷實現創新。通過宣傳馬克思主義,來消除各種偽社會主義思想,擴大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影響[5]。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青年,引導青年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啟迪青年階級覺悟,發揮青年先鋒作用,從而教育青年自覺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促使青年把個人命運與祖國榮辱結合在一起,進而堅定為實現共產主義而獻身的理想信念。正如張太雷所強調的那樣,用青年能見得到的事實來證明我們的主義,才能使他們明白我們的主義[3]142。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已經向青年們證明社會主義的正確性,因此要堅持在青年教育過程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讓青年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貢獻力量,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二)用社會實踐鍛煉青年意志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必須采取有效手段鼓勵青年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青年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有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青年掌握了科學理論而不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會將理論束之高閣,也讓自己變得不接地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投入到實踐中去,才會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理論,才會使自己得到更加全面的鍛煉。張太雷曾倡導中國智識階級(知識分子)“往民間去”,倡導青年學生與農民工人相結合。當代的青年成長在和平年代,不用像戰爭年代的青年那樣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但是新形勢下的改革攻堅任務仍相當艱巨,國家需要有理想抱負肯獻身的青年。因此,學校應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有效途徑并形成長期機制,將體驗性的社會實踐活動轉變為務實性的勞動,鼓勵青年學生到基層就業、掛職鍛煉。青年學生也應主動地到人民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與群眾交朋友,同時將自己所學專業理論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學校要創造一切條件促使青年們積極走向社會,指導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意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實現個人價值。
(三)用先進組織凝聚青年力量
青年組織是教育青年的重要陣地,先進的青年組織不僅可以支援青年運動和青年教育,還對青年運動和青年教育有示范效應。當代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青年又極具創造力,如何把青年力量凝聚起來是青年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革命先烈張太雷在少年國際第四次大會中提出:青年團應該把國民革命的青年群眾組織在自己的領導之下[3]165。可見,張太雷已經在革命活動中充分認識到用先進組織來凝聚青年力量的重要性。當下,青年學生多數都是共青團員,這就為組織青年、團聚青年提供了保障。要想更大程度地發揮青年在集體中的力量,就要在青年教育中多選取青年感興趣的話題來激發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先進理論,用學生會等青年學生自己的組織來吸引青年。青年教育工作者在組織中應盡力營造適合青年學習、交流互動的氣氛,讓青年在放松的環境下找到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大程度地把青年團結起來。團組織要以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契機,把教育青年的內容通過青年喜愛的互聯網展現出來,以此團結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把青年組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使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張太雷一生都堅持刻苦學習,知識淵博,曾稱贊他“學貫中西,才華出眾”[1]93,他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事跡本身就是對青年最好的教育。張太雷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青年教育思想是青年工作領域的一筆巨大財富,為當今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啟發。任何時代的青年都具有朝氣蓬勃的特點,他們都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在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的引領下,當代青年經過科學理論的武裝,經過組織的集體培養,一定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能夠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一定能夠不負眾望完成肩上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郝赫.太空驚雷:張太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2]劉玉珊,左森,丁則勤.張太雷年譜[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3]張太雷.張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顧敏琪.張太雷青年教育思想對當代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5):5-8.
[5]郝永貞,崔景貴.張太雷青年德育思想初探[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09(4):11-13.
作者:丁盤龍 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