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外教育思想差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訓是學校治校精神和宗旨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具有規范性、指導性、穩定性,體現一所大學所追求的教育和治學的價值觀。本文通過中西大學校訓的考察,以此來探求中外教育思想的差異。
關鍵詞:大學;校訓;差異
一、大學校訓的內涵
校訓,一般定義為:“學校制定的全體師生需遵守的行為準則與規范”。從解釋中可看出,校訓具有規范性、指導性,其主要目的是規范師生的行為與道德,使之符合學校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及價值取向。學校精神和文化的靈魂是校訓,因此,中外大學都十分重視校訓的制定與詮釋。不同學校的校訓各有不同,反映的不僅是一國的歷史、語言、文化特征的差異,更體現的是不同學校的教育文化理念及精神的追求。
二、中西校訓思想內容的比較
(一)中國校訓的思想內容
中國大學的發展是近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向西方學習的產物,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也隨之傳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德思想、教育理念等思想和社會現實制約的影響,導入我國的西方教育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現代與傳統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不斷的調適與發展,從而形成了我國大學獨有的充滿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和宗旨,這在校訓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
1.引經注典,承續傳統
各類大學不約而合地引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著作和耳聞則誦的名言警句,有湖南大學、天津大學的“實事求是”源自于《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一語[1];南京師范大學的“篤實敏行”出自《論語•子張》;香港大學校訓“明德格物”出自于《禮記•大學》……這些都反映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深刻影響著大學教育和治學精神的培養,表明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偉大生命力[2]。
2.順應時代,緊隨潮流
通過深入分析和考察各類大學校訓擬定的歷史發展及校領導對其內涵的解釋,可以發現,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在一方面堅持繼承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也將其發展,使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浙江大學將“求是”作為校訓,并將其在學校的發展中得以充分發揚與倡導。1897年創辦的求是學院為浙江大學的前身,1901年更名為浙江求是大學堂,1928年正式定名為浙江大學[3]。1938年11月,當時的校長竺可楨提出并決定將“求是”定為浙江大學校訓,并在此后的多次會議和演講中對“求是”進行深刻闡釋,并于1941年的《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演講中,就“求是”的內涵解釋為犧牲精神、科學精神、革命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對此,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竺可楨校長賦予“求是”的時代氣息,即要求大學教育要緊靠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追求科學真知,服務社會[4]。
3.中西合璧,相輔相成
在中國教會大學的校訓中尤為顯現了中國傳統教育價值觀與西方大學理念的融合。圣約翰大學的校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源自《論語》的一語,其英語校訓“光和真理”則是來自西方傳統格言,這兩則格言的結合反映出中西教育價值取向的合璧,這是一種在結合古典儒家的精神氣質的基礎上,又符合基督教的教義的體現,表明了中國教會學校的特殊性質[5]。
(二)西方校訓的思想內容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宗教文化,尤其受基督教的影響深刻,大學彌漫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西方大學強烈倡導“獨立”、“自主”、“自由”等教育理念,這些都在西方大學校訓中得到生動的體現。如牛津大學校訓是“上帝乃知識之神”、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學以“愿學術自由之風勁吹”為校訓、哈佛大學的校訓為“讓真理與你為友”、普林斯頓大學以“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世界”定為校訓[6]。將校訓進行解讀與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西方校訓多為簡練語言,寓意深刻,豐富蘊涵各類大學的價值觀,如求知、求真和捍衛學術自由與獨立等。同時,緊隨時代的步伐,將服務社會和國家的理念在校訓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三、比較
眾所周知,當代中國的大學,仍然受傳統思想“大學之道”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從大學校訓中可以一目了然,同時也反映在了當代大學教育凸顯出來的問題上。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續著以死記硬背為主、重分數和理論輕實際,教育方法和思想陳舊落后等現象十分常見。另外,受本文主義思想影響,校園里缺乏科學、嚴謹、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而在西方國家,如哈佛大學,在進現代100多年的發展中,尤其重視借鑒和學習高等教育強國的優秀的先進的教育經驗,開拓創新,開創了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的新時代。其成功之道在于掌握并發揚了學術“獨立”、學術“自由”、學術“自主”等教育精神。俗話說的好:“借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國大學要想擠進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必須要向西方高等教育強國的大學學習它們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大學的實際發展情況和自身特點,進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提升我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四、結語
雖然中西大學的校訓在思想內容方面受各自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實社會的影響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它們都真實的體現出各自大學的文化和精神,其校訓內容都蘊涵了各所大學教育的宗旨、理想、精神、責任、價值觀和質量觀等,也都體現出現代大學的目標:各類大學都應在“自由”和“自治”精神的引導下,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崇恕.世界知名大學校訓校標[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48-350.
[2]趙金昭.略論高等院校的校訓[J].洛陽大學學報,2003(1):108-109.
[3]周谷品.近代中國大學校訓[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96-99.
[4]李犟.我國大學校訓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走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3-85.
[5]王春喜,程斯輝.中外大學校訓比較研究[J].教育科學,2007(3):31-34.
[6]楊天平,徐吉洪.中西大學校訓的比較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0-93.
作者:唐薇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