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宋慶齡兒童教育思想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從民族與國家的高度重視兒童教育事業
兒童教育是國家發展及民族振興的希望。宋慶齡始終從民族與國家的高度關心兒童成長,這也是她兒童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內容。鴉片戰爭百余年來,中國屢遭外國勢力侵擾,動蕩的社會很難給予兒童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所以,宋慶齡對兒童教育問題始終從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角度出發,她始終教誨孩子們不要忘記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及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和平環境,要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她說“:為了中國兒童有鞋穿,有飯吃,孫中山先生獻出了其四十年的生命。”在抗日戰爭時期,宋慶齡向全國呼吁“:兒童是中國的未來,并懇請國際友人將對中國的同情心放在這些有生命力量的兒童身上。”新中國成立后,宋慶齡多次指出,少年兒童是中國的未來及民族的希望,是共產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基于此,宋慶齡深刻地認識到,老一輩不但在推動時代的進步,而且還在培養新的一代。歷史與現實都說明,為了保存革命的成果不致在下一代變質,就應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工作,將他們培養成堅強的革命后代與事業接班人。宋慶齡認為優秀的品質是教育的結果,她說“:離開教育,即便老子是英雄,孩子不會因為生活在紅旗下而自然紅起來。”宋慶齡將兒童比喻成茁壯成長的苗圃,如果不幫助他們戰勝風霜與蟲害,將其長期歪曲的身子扶直,將不成才的枝丫剪掉,他們是很難長成大樹的。為此,她曾多次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而兒童的教育則是不能等待的。”
二、培養兒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1.將最寶貴的東西留給兒童,是宋慶齡兒童教育的核心
她認為兒童教育過程中,物質教育是重要的,我們應該像保護幼苗那樣照顧他們。但是,好的物質條件還不夠,還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比物質教育更重要。同時,這種教育并不是說教式的教育,而應當根據兒童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給予他們精神食糧。她希望文學家、藝術家應擔當提供精神食糧的責任,鼓勵文藝工作者多為兒童創作,讓億萬兒童從中得到營養。她以為兒童創作劇目為例,“通過樹立典型的兒童形象感染兒童,并寓教育于文藝活動之中”。宋慶齡還強調,還應創辦優秀的兒童刊物,以啟發兒童的思想,指引正確的道路。先進的工作者應多與兒童見面,以自己的工作情況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應多創作適合兒童的積極向上的歌曲,這些都是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的途徑。她說“:我們應堅持下去,以不息的奮斗來創造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宋慶齡認為全社會都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兒童教育上面,兒童教育是國家賦予一切成年人的責任,將最寶貴的東西留給他們,教會他們如何生活、工作等。
2.努力讓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地成長,為國家及人民服務,宋慶齡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現在抓起,精心培養兒童,讓他們“像雷鋒叔叔那樣快樂地成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德智體美等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德育來說,宋慶齡認為,德育有階級性,我們應從這個觀點出發考慮如何培養兒童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我們要求孩子們都是具有人類最優秀品質的人”。她將這些優秀的品質分類為:熱愛自己的同胞,特別是熱愛勞動人民;通過勞動體現對人民的熱愛;在同勞動人民共同斗爭中,要有勇氣和他們站在一起,毫無畏懼地反對勞動人民的敵人;在生活中要誠實,承認自己的缺點,并在實際中改正。宋慶齡認為,以上的這些品質再結合樸素、節儉等品質便構成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主要內容。在智育方面,宋慶齡強調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沒有文化便不能擔當國家的建設任務,如果一個孩子學習不好,他怎會改造社會與自己?”在體育方面,宋慶齡強調健康的身體對于兒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加強體育鍛煉,從小就應培養兒童養成保護眼睛、鍛煉身體的習慣,艱巨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體來承擔。同時,她也非常重視美育的作用,“對于文學藝術要有鑒賞力,優美的文學、藝術等對陶冶兒童情操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有效抵制不健康東西的侵害”[4]83。讓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健康發展,成為既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又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健康身體的接班人與建設者。
三、宋慶齡兒童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法
1.社會各界都應支持兒童的教育事業
教育是一種社會行為,要做好兒童的教育工作,應協調好家庭、學校,甚至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所以家庭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單位。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這正是兒童長身體、長智力,形成良好品德的關鍵時期。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教育,宋慶齡認為對于這一問題有幾種做法:一是將孩子視作家長的私有財產,有著養兒防老的目的,希望孩子將來能報答其養育之恩,而不積極鼓勵孩子參加革命,不讓他們遠走高飛;一是有些父母認為教育兒童是國家的事情,甚至有些父母以打罵代替教育。針對這些現象,宋慶齡認為對待孩子的教育,父母應有正確的認識,堅持正面教育,采取說服、鼓勵等多種方法進行長期的教育。同時,她反對“棍棒出孝子”的觀點,認為打雖然能讓孩子暫時屈服,但不能讓他們誠心糾正自己的錯誤,反而危害其正常的心理發展。所以,兒童教育是一個非常細致的工作,家長應成為孩子的榜樣,要讓孩子從其身上學到良好的思想與習慣。宋慶齡指出,兒童的教育光有家長是不夠的,更需要那些品德高、知識淵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不但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能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進行教育。所以,宋慶齡強調兒童教育是全體人民的責任,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她倡議全社會都應關心、支持兒童的教育工作。
2.通過典型形象對兒童實施教育
宋慶齡認為,兒童的教育應有針對性,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通過典型形象進行多種教育活動。首先,兒童喜歡模仿,有著很強的可塑性,為此,她指出“:父母及社會各界人士應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因為兒童更容易從同輩群體中獲得教育。”其次,針對兒童年幼無知、意志薄弱的特征,宋慶齡還強調應采取誘導式的教育方法,反復進行教育。她還對社會上流行的兒童教育方式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宋慶齡認為,愛是有原則的,對于孩子的一些缺點,堅決要糾正,不能縱容,否則便將孩子培養成好吃懶做,追求個人享受的壞習慣。宋慶齡說“:我們愛孩子就應以革命者的愛,將他們培養成為不怕嚴寒的松柏,而不是經不起風雨打擊的嫩草。”同時,她反對懲罰兒童,強調對兒童應正面說服教育,相信他們經過正面的誘導改正錯誤,懲罰只會違反教育規律,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針對兒童好動、好問的特性,宋慶齡認為教育兒童就應順從他們的性情,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進行游戲教育。她說“:活潑好動、敢于發問是兒童的優點,就需要根據這些優點對兒童進行正面教育,可以鼓勵孩子從事體育活動,通過玩發展孩子的腦力與體力。”最后,宋慶齡還非常重視良好的環境對孩子情操的陶冶,她說“:孩子從出生之日起便受到良好環境的影響,他們是染于蒼則蒼,生活環境隨時影響著孩子。”這就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中包括家庭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充分發揮環境的陶冶作用。
作者:李俊梅 單位:宣化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