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中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教師之德育為先的培育原則
時代的今天迫切呼喚人才,然而所謂人才并不意味著有才即稱之為人才,才能從來都是衡量人才的一個標準,更不容忽視的另一標準是德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有言“: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因而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就面臨著為社會培養圣人,培養君子的重任。那么作為教師究竟怎樣培育學生呢?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那么教學生學什么呢?陶行知進一步說明,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這也就是說教育的任務是樹人,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主要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行合一,二是生活德育。在陶行知眼里,德育的本質和目標就是培養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本身應該首先樹立崇高的師德,重視自我教育,加強自律,提高自身修養,在思想和行動上積極踐行知行合一。王夫之曾說過,身教重于言傳。因而在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陶行知先生對教師提出五點要求,一是信仰心,即認可教育事業;二是責任心,即對自身的教育事業負責;三是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擺出做官的態度,事事要和學生同甘共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中去,指導他們;四是要有開辟精神,即是破除門戶偏見;五是實驗精神,即是學會開拓進取。從這五點要求中,不難發現其本意,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一個具有真善美合一的健全人格的老師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青出于藍,更勝于藍的學生。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理論的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積極調整師資隊伍,嚴格教師選拔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師教育學生應該更側重于其道德的塑造,教學生做人比教學生做學問更重要,當然明白做人道理了還不算,還要鼓勵學生去親身行動,去實踐。陶行知先生很重視道德與行動的統一性,他說:“修身倫理一類學問,最應注意的,在乎實行。”“在行與知的關系上,現有行的勇氣,后有知的收獲。”應試教育體質下,培育了一大批標準化高材生,他們能寫能說,講起話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寫起文章來慷慨激昂,振振有詞。然而學術背景的繁盛背后,我們不能漠視其情感的荒蕪,道德的匱乏;高智商、高學歷的背后,我們不能忽視其低情商、低動手能力的現狀。師生同心同德,素質教育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二、教學方法創造之活的追求
“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由行動而發生思想,再由思想而產生新的價值,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所描述的創造產生的過程。陶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他在幼兒教育上充分運用了創造教育思想,針對兒童的創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所在就是“活”字,讓小孩子成為一個“活”的人。我們不妨將陶先生這種創造教育思想運用于改進語文教學方法,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改變以往的“老師大講特講,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固式,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轉變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用“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全身感官系統,用創造教育思想來點燃學生的求知的渴望,點亮學生的思維靈光。如何改進教學方法,首先著手點是教師自身創造思想的開發。“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而陶先生所認可的一流教育家應當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強調的正是教育者的創新精神,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則強調教育者的開辟精神。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自身培養出一股創新精神和開辟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活”用在學生身上。我國教育家季羨林也曾說過: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是從課堂里教出來的,而是由優秀的教師熏陶出來的,只有一流的老師才能熏陶一流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博覽群書的同時,積極投身實踐,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同時,貫通思想,開闊眼界。其次,創造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運用創造教育改進教學方法,自然不能脫離生活實踐。那么如何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融入生活呢?一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觀察生活。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有條件的學校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音樂、圖片等方式,依照課文文本創造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生活情境,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系統。解放學生思想,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二是積極引導實踐,使學生學會體驗生活。也就是說,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比如說,書上有關于某人的肖像描寫,那么能不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手畫出呢?不同畫像之間細節的對比,是否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不同的用詞效果呢?再或者讓學生能不能試著寫一寫身邊熟悉的人呢?荀子曾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條館訓很能啟發我們的思維:我只是聽,就會很快忘記;我看到了,就會記住;我親自體驗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親自動手做了,才真正學到了知識。因此,與其讓學生聽乏味的演講不如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做筆記,自己寫感想,提倡學生自主研發性學習。三是還原生活本身,感悟生活。語文教學,再怎么精心裝點課件,最基本的著眼點還是生活運用,它需要有一個階梯,通向能使學生課外聽、說、讀、寫的神秘殿堂。語文教材和教師的任務,只能是起示范和引領作用。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三、結語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來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思想來摒棄一切浮華紛亂,將語文返璞歸真于生活本身。創造教育思想投之以語文教學方法實踐,猶如魚之得水,活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精神上和行動上活的學生。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行知教育思想運用之于語文教學,正如水乳之相融,泛起靈感之光;木石之相擊,敲出星星之火。
作者:魯怡然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