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及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社會角色理論為依據,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發展及能力發展問題進行研究。發現: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經歷了“求學者”向“求知者”“體育愛好者”向“體育人”“個體”向“社會人”的三重轉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與其角色能力從具備“專業能力”向具備“職業能力”和“角色能力”相適應。針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及能力發展現狀,提出了按能力模塊培養、按階段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角色能力;培養策略
角色源于戲劇,特指戲劇中的人物扮演者。20世紀20年代,“角色”一詞首次被部分學者引入社會學研究領域,歷經實踐檢驗和理論深化,逐漸形成了社會學理論分支———社會角色理論,該理論能有效解釋社會變革和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勞動分工細化后的不同社會成員活動屬性及其社會分工問題[1]。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作為眾多社會成員中的一個極小群體,其角色發展始終與社會發展相伴相隨,受社會結構深入轉型、勞動分工日益精細化、社會成員活動高度專門化的社會發展現實影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傳統“身份”“地位”等角色特征顯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系統層次結構發展需要,依照傳統角色進行培養的做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質量的選拔標準。于此,本文以社會角色理論為依據,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角色能力發展和能力培養問題進行探討,旨在引起高校重視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角色發展問題,為精準施策、精準培養,切實提升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實效提供參考。
一、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發展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發展受社會、高校、個體三重影響,其中社會對人才的選拔方式及就業導向決定著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發展轉向;高校的教育行為及培養方式決定著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呈現;個體的職業發展觀及職業追求決定著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走向。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角色發展來自社會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訴求,來自高校對學生發展最為直接的角色期待,來自學生對個人職業發展的自我實現。
(一)“求學者”向“求知者”轉變“求學”在《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中解釋為在學校學習或上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傳統的“求學者”身份呈現為:在高校接受系統的體育專業理論知識、規范的運動技術、全面的運動技能、健全的人格教育,順利完成學業,成為一名體育教師。以“求知者”身份存在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運用學習環境、條件、手段、方法的能力增強,能有效開展批判式學習、反思學習、探究式學習、多學科知識整合學習,在學習實踐中實現體育知識的發現、創新與傳播,在角色能力提升過程中不斷改變其他社會成員對體育學科、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偏見,實現了從“接受知識”到“學會學習”的轉變。
(二)“體育愛好者”向“體育人”轉變體育愛好者參與體育運動時間、關注運動知識程度、對運動項目的涉獵范圍均沒有固定標準。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因喜歡體育而選擇報考體育教育專業,進入大學后才認識到“體育愛好者”與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身份差異,并逐漸對專業身份有清晰認知。體育專業大學生首先需要系統學習體育學科知識,善于通過體育現象,發現體育中的問題,探究體育規律,具備思考并解決體育問題的能力;其次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科學的身體練習,掌握全面的運動技能;再次需要了解體育教育所蘊含的豐富專業內涵,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獨立開展專業工作的能力,具備職業道德素質和形象素質,更需要弄清楚專業被賦予的體育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其表現形式,逐漸具備“體育人”的特征及人文素養[2],作為集運動和體育、技術和科學、體力和智力等內在矛盾于一身的載體[3],實現了從具備“運動能力”,到具備“社會效益和體育效益、身體素質和精神力量、專業教育與職業道德相結合[4]”的轉變。
(三)“學生”向“社會人”轉變行為科學家、人際關系理論的創始人梅奧認為:“決定人積極性的是社會需要,人在追求經濟效益活動時,不是孤立的,對于社會人來說,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不是人們在無組織的人群中互相競爭,更注重他人和社會的評價”。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終究要走進社會,從只會埋頭學習和刻苦訓練,到學習之余主動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運動競賽訓練、技能培訓活動,不斷提升個人職業技能,為自己獲得更多的認可和評價,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向“社會人”轉變的明顯標志。
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發展
(一)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特指從事與體育教育專業相關工作的能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是學生完成體育教育工作任務所必備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特點的綜合表現,它以智力為基礎,是學生在學習教育知識、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未來從事體育教育活動所必需的特殊能力,由6個系列、39項因素組成[5](見圖1)。
(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角色能力特指從事社會分工應具備的綜合能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是一種與角色發展相適應,與未來職業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的綜合能力(見圖2)。1.專業化的全面育人能力近年來,體育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得到教育部門、社會、學校、家長的高度認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育人知識除了常見的39項基本能力,還包括貫徹落實現代教育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方法、掌握思想品德教育內容與方法、開展班級管理、開展體育管理等能力。2.職業化的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需要具備的特殊知識、經驗與技能。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特指在職業生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寬廣深厚的教師專業知識與廣博的普通文化知識、扎實的教育學知識與體育學知識、豐富的多學科融合知識、純熟的專業技能與熟練的教學技巧、特有的專業氣質與專業情操、健全的專業人格與專業自我。3.社會化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勞動者從事某種職業必備的各項能力的綜合概括。近年來,高校從制度上將職業能力教育納入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個人的創新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書寫與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了繼專業能力之外的重要職業能力。職業能力高低關乎個人的發展前途,關乎其對團隊的存在價值,關乎其對社會的貢獻。
三、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培養策略
(一)按能力模塊培養借鑒高等教育相對發達的德國和美國的“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6],通過劃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實行模塊化集成培養,充分利用“整體效應觀”,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角色能力培養實效。1.培養專業自信力自信源于對個人能力準確而清晰地認知。隨著高等教育大類招生和完全學分制改革工作的推進,專業認知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通過接受認知教育,將進一步明確“什么是體育教育專業”“體育教育專業要干什么”“從事體育教育工作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體育教育專業就業前景如何”一系列問題。高校應通過專題講座、論壇、座談會、實地觀摩等形式,將角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專業自信力培養工作實踐,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專業、熱愛專業、尊重專業、樹立專業責任感,提升專業自信力。2.培養專業勝任力專業勝任力的核心是具備強大的專業實力和專業競爭力。高校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競爭目的明、方向正、態度正,才敢于去競爭;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強大的競爭實力,豐富的知識儲備、全面的運動技能、高超的運動水平、優異的運動成績、出眾的管理水平、突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工作能力,是競爭的底氣;再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合理運用競爭機制和競爭規則,主動爭取競爭機會,充分展示個人優勢和特長,贏得競爭優勢。3.培養專業學習力“常患不知而知智之不足,常積點滴方聚江海匯流”。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三重境界”,一是樹立“學不可以已”的精神,引導學生要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學習視野,將求知落實到行動上;二是樹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神,引導學生要善于將所學知識與現實情況相結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系統全面地認知事務,才能真正地運用好知識,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三是樹立“學無止境”的精神,引導學生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言傳身教,切實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力。4.培養貢獻職業生涯的能力“學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愛一行”。成功沒有捷徑,高校要勇于破除學生“速成”“一夜成名”的幻想,加強職業教育引導,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自制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基本公文處理能力;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不斷修煉個人素質,促進學生基本能力有效地轉化成工作能力,切忌“多證書低能力”和“高等級低能力”現象。教育學生將真心做貢獻視作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培養學生把所有的工作都當作職業生涯發展的機遇,養成對單位和社會貢獻的高度責任感。
(二)按學習階段培養大學一年級。高校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規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專業行為規范和專業學習習慣。大學二年級。高校應該加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氣質。大學三年級。高校應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勝任力。大學四年級。高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就業競爭力和貢獻職業生涯能力培養。
(三)按能力形成階段培養結合運動技能形成包括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四個相互聯系的發展階段。角色能力形成的泛化階段(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上學期),教師應該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思想動向,及時開展談心談話,加強專業引導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習方法傳授,幫助學生進行角色能力發展規劃。角色能力形成的分化階段(大學二年級下學期、三年級上學期),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動向,充分利用身邊典型事例教育學生,鼓勵學生參與角色體驗,增強信心,堅定學習方向和個人發展方向。角色能力形成的鞏固階段(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四年級上學期),高校要鞏固和深化前期教育的成果,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繼續學習、實踐,使角色定型更加完善和鞏固;另一方面,開展角色能力精細化培養,加強升學、就業、職業發展引導。角色能力形成的自動化階段(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高校要充分開展學生能力的“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工作,在校園招聘、工作面試、創業申報、論文答辯等實踐中,激發學生充分展現角色能力。
四、結語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能力發展與角色發展應始終保持一致性,且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過程。面對人才競爭帶來的就業壓力,高校深入研究大學生角色發展與角色能力培養匹配問題。開展精準培養、精細培養,加強校企合作,才能實現體育教育專業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培養實用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周延東,郭星華.職業角色與專業分角色:矯正角色失調的一種新視角———以警察角色的變遷為例[J].探索,2015,(02):114-118.
[2]葉偉鋒.做合格的體育人,行無悔的教育路[J].中國學校體育,2018,29(09):35.
[3]顏智,李偉.體育人的人文修養[J].體育學刊,2006,(03):43-46.
[4]於鵬,張樹林,陳章源.以體育人:新時代體育價值觀培育踐行的著力點———基于紀念100周年講話精神研究[J].體育與科學,2020,41(02):1-5,13.
[5]蔣建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現狀及路徑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9,38(04):115-117.
[6]董清.論研討課在職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以德國慕尼黑大學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1,(12):128-130.
作者:楊文成 李會明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