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傅斯年的職業教育思想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傅斯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學術領導人和學生領袖之一。曾經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校長及國立臺灣大學校長。在從事教育事業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尤其提倡職業教育。
關鍵詞:傅斯年;職業教育;思想
一、職業教育的根源
傅斯年認為近代以來教育已成崩潰之勢,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學校教育仍不脫士大夫教育的意味”。即清末教育的目的仍然是以科舉考試為目的,讀書被看成是仕進的階梯。考生仍然在“讀書——登科——做官”的道路上循環往復,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得職業教育完全沒有生存的土壤,如此就不能更好的促進人才的專業化發展。傅斯年提出:“想中國成一個近代國家,非以職工階級代替士人階級不可,若想中國教育近代化,非以動手動腳為訓練,焚書坑儒為正綱不可。”1這話雖然有些偏激,但這確實近代化不可逆轉的潮流。二是許多留美歸來的學生不了解中國的具體國情,只是把從西方學來的亂七八糟的東西胡亂的應用于教學,而絲毫沒有考慮中國的社會現實和學生的接受情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不能教書的教育畢業生,使“不學無術之空氣充盈于中國的所謂‘教育專家’之中。”這樣的教育不但教育不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是對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學生無法就業造成的新的游民問題更加重了社會的負擔。三是傅斯年曾留學歐洲,深刻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作為一個心懷救國理想的青年深處于先進國家,最鮮明的感受就是中國與西方的巨大差距。尤其是看到西方國家都是將科學技術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才創造出了如此強盛的工業文明,那在中國進行職業教育必定勢在必行。
二、中小學課程設置中的職業思想
傅斯年認為要救國,首先要改造國民性。而改造國民性就要對教育進行改革。他把大學教育定位為學術教育,以此振興中華學術;同時又將強調基礎教育應該著力于培養職業技能,以此提高整個國民素質,促進近代化進程。那么怎樣才能進行職業訓練呢,傅斯年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中小學辦學的方針和目的
他認為學生在接受了基礎教育之后,選擇就業的人是大多數,而升學的人只占少數,因此中小學教育既承擔著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重任,同時更加承擔了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責任,此外基礎教育還是提高國民性的最直接、最廣泛的手段,因此對中小學的教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其首要任務就是改變變相科舉、制造游民和資格教育的現狀,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同時又訓練學生養成將來為社會服務的能力,“養成一種心思切實,態度誠實,手腳動得起來,基礎知識鞏固的青年。”2不要使中學學過化學、物理的學生仍然只知道做肥皂和電燈。要讓學過化學的中學畢業生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在工廠工作,學過動植物學的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動植物學知識運用于農場,這樣的教育才不是失敗的。傅斯年先生還特別強調了檢驗辦學成功與否的兩條標準,一是“學生的手腳是否有使用他在課本上的知識的能力”,二是“學生能不能將日常環境中的事與課本上的知識連貫起來”。3
(二)中小學課程設置
傅斯年建議首先應該對中小學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沖擊,中小學有許多課程中不加以選擇甄別,都胡亂的拿過來使用,造成課程體系的冗雜,加重學生負擔,同時造成思想的混亂。傅斯年提出應該將中小學課程之門類減少至最低限度,僅保留國文、英文、算學、理化、自然知識史地知識和體育,取消不關痛癢的人文科目,改良黨義知識,使其容納可靠的人文知識,而不是一些空口號。同時還可以根據地區的差異適當的增減科目。如在城市的學校,因為不太接觸自然,就可以去掉自然知識這門科目。在鄉村也可酌情減除一些科目。
(三)中小學課程設置的內容
在中小學課程設置的內容上,傅斯年講求寧缺毋濫,要使每一門課都內容充實、講求實效。他認真地比較了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教育,看到英德等國“其所考科目非常簡單,而每科所要求者實在比中國現行制深的多”4,并結合他當初在北大預科班讀書時的課程設置情況,課程少而精。反觀現在中國教育制度日趨美國化,課程程度日淺而科目日多,學生僅僅忙于應付,而不能對其有深入的專研。對此就要改革中小學教科書。他認為現在教課書中存在三個弊病,一是教科書的內容以個人意見為取舍,而不管學生能否領會;二是教科書內容涉獵面太廣,包含許多不必要的人文知識;三是灌輸的內容多,啟發性的內容少。更有甚者將經書設置其中。針對弊病,他認為一部好的教科書應該具備一下三個條件:一是教科書的內容切記不可太深,要與學生的年齡相符合;二是要把每一件事情都說清楚,切不可把它當成字匯,僅靠單純的記憶;三是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好的教科書首先要吸引學生的目光。教課書編好后,還得看實行的效果。如學習國文就得文理精通,學習歷史不僅要樹立堅定的民族主義觀念,還要深入理解世界文化的大同之義。基于此,傅斯年堅持教科書的編排要始終以培養人才為中心,以學為所用為宗旨。
三、大學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思想
傅斯年的職業教育思想不僅是針對基礎教育的畢業生,同樣也針對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他們的區別只是在于接受基礎教育畢業生要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而高等教育的學生則更側重于對未來科研能力的訓練,這也是一種職業的培訓。他認為如果把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置之人海之中,不出幾年,以前學的知識就可能盡快荒廢,這樣并不能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所以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或是留學生,還需要多年的訓練和培植,才能充分發揮其才智而不至荒廢。這樣的訓練和培植要做三件是:一是在學問進步的環境中,二是有能有典型的前輩做指導,三是充實為研究需要之工具及所學事項之熔化。而中國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只知道辦大學而不想如何訓練大學生,只知派遣留學生而不知道怎樣安排留學生。這樣導致有許多在國外成績非常優秀的青年回國一教書做事,幾年內落伍了,只能庸庸碌碌的混一輩子。而還有許多留學海外的中國學生因為國內不能提供相應的科研環境而選擇在國外工作。
四、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為了深刻貫徹職業教育思想,傅斯年先生還提出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一是改變以前層層過度的教育模式,每一個學校都應該明確自身的辦學目的。傳統的教育部是為科舉考試而服務,低等級的學校目的就是為了將學生送入更高等級的學校,學生的目標也僅僅是為了升學而不是求學,改變了辦學的初衷,形成變相科舉,學生更加注重學歷的高低而不是能力的培養。二是將“游民教育”改為“能力教育”。通過變相科舉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進入社會進行生產,實現不了就業,同時又自視甚高,不愿屈就,造成了大量的社會游民,因此加強對這些畢業生的能力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學生們將自己所學的充分應用到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三是改“資格教育”為“求學教育”。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學生過分注重文憑而忽略求學,或是有的人想學習職業技能,而課本又過于艱澀,忽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根本達不到學生求學的目的。四是要摒棄幻想成分著眼現實教育。傅斯年認為辦教育應該有超越現實狀態的高標準理想,但是也不可以妄自幻想。當前教育現象就是學校數量的越來越多,但辦學之前未想過師資問題,辦學后沒想過學生的就業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就需要教育部從全局著眼,整體布局。傅斯年一生都在高等學校和研究所工作,其教育思想雖不如蔡元培、張伯苓等人的出色,但其教育理論和提出的教育問題,有許多仍是我們至今謀求的解決的問題,所以他的思想主張對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許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傅斯年.《教育崩潰之原因》.《傅斯年全集》第六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林文光.《教育改革中的幾個具體事件》,《傅斯年文選》[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110頁.
[3]岳玉璽.《再談幾件教育問題》.《傅斯年選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355頁.
作者:劉艷沙 單位:河南省輝縣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