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顧明遠教育思想的育人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是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經(jīng)典論述,是對“立德樹人”教育根本宗旨的實踐闡釋。教育以愛為基礎,以興趣為導向,用心用愛去思考細節(jié),讓學生在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成長,教育才能生根。
關鍵詞教育愛興趣細微處活動
1如何理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1.1“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強調:“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愛的事業(yè)。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學校教育關系著每一名學生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也關系著民族的興衰、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等千秋大計。所以,對教育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和無比熱愛,是教育的大擔當;愛是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給學生愛是學校和教師的首要責任,教會學生愛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之愛的高標準,愛要講科學,對學生的熱愛之心要落實“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體現(xiàn)在以真誠、平等、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心田。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愛孩子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在相信感、信任感、理解感,跟孩子溝通,只有互相信任你才能夠教育他,如果他不相信你,不信任你,他很難接受你的教育。”愛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jīng)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chuàng)造奇跡,創(chuàng)造新的人。”彌漫著愛的校園,具有仁愛之心的教師,能積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增添教育的溫度,孵化學生成長的空間。春風化雨無聲,立德樹人有道,“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1.2“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興趣是人們對一定事物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它能調動起學生的生命力,引發(fā)出對學習的體驗,對問題的思索,對實踐的沖動,對發(fā)現(xiàn)的渴望。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每個兒童天生是個好奇者,天生有創(chuàng)造性。教育就是要從小保護兒童的好奇心,逐步根據(jù)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對生活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引導者,是學習活動中積極的心理因素和強大的推動力。興趣是可以培養(yǎng)的,就是在學習活動中加以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就能激發(fā)他學習的興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句話:“如果一個學生到十二三歲時還沒有興趣愛好,做老師的要為他擔憂,擔心他長大以后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身就是教育。學生的興趣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怎么培養(yǎng)?顧明遠先生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和策略,學校教育的全部活動要提供給學生適合的教育,尤其是在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真正地發(fā)揮。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意識,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1.3“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育人則是幫助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獨立的人格,獲得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從教書到育人,教育目標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價值本位發(fā)展,而這個過程就是發(fā)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教育本身就是“潤物細無聲”,教育的效果存在隱性和滯延性,因此,我們要認識并且格外重視教育中的細節(jié)。一個完整而充實的教育生活離不開細節(jié)。一個教育細節(jié)往往折射出的是一個很深的教育哲理和教育價值。學校管理只有細致入微地審視管理過程,關注細節(jié)、追求精益求精才能日臻完善,才能努力提供一種充分的、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高品質教育。顧老所強調的“細微處”,實質上是呼喚教育、呼喚學校、呼喚老師給孩子以平等、尊重和愛。課堂教學的點滴細微決定著教學的成敗,應當高度關注教學細節(jié)。細節(jié),體現(xiàn)的是課堂的真實。關注細節(jié),實際上就是關注學生,每一堂成功的課都離不開精彩的細節(jié)。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去研究細節(jié),挖掘細節(jié)。讓教育細節(jié)成為一種教育方式,一種教育理念和智慧。
1.4“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教育論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主要是在實踐和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是顧明遠先生對“活動教育”理念的生動闡述,道出了學生成長的途徑、策略與內涵。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它遵從“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引導學生參加與自身健康成長和成才密切相關的各種應用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實踐能力。它具有實踐性、學生主體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是學生成長的必然選擇,在學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成長無法替代,發(fā)展必須主動。在教育的全系統(tǒng)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無論是學校的活動還是家庭和社會上的各種實踐活動,學生是依靠自己的活動成長的,外在的一切教育影響都是學生成長的條件,而成長的決定因素是學生自己的活動、自己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成長,是一切教育的宗旨;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2如何實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的教育理念
(1)圍繞“人、愛、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系統(tǒng),以愛為基礎,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以更寬視野做好頂層設計,構建學校文化體系。在認真思考、解決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的基礎上,確立起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立足這個站位,在思想上行動上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構建學校環(huán)境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在內的校本文化體系,構筑起全面育人的大格局。無論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還是“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實際上都離不開是否把學生放在教育主體地位的問題。因而,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提高教師的倫理知識和素養(yǎng),構建倫理型的學校文化,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塑造學生大愛、和諧的心靈,使教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2)以興趣為導向,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首先,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設置、管理體制及機制的跟進、圖書網(wǎng)絡及軟硬件管理等方面都應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其次,必須以興趣為導向,提供適合的教育。學校要探討什么是適合學生的教育,如何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教育,從而為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成功需求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具體到辦學實踐中,在課程的設置與開發(fā)、實踐活動設計與開展、教育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活動空間的創(chuàng)設、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的搭建、教師的人格和教育藝術的影響、學生自主發(fā)展選擇權的被尊重等方面,都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3)細節(jié)管理,于細微處見功夫。在學校管理中,對細節(jié)的關注要把每位師生放在心上,關注師生的情感,傾聽師生的聲音,迎合師生的期望,讓每位師生在和諧校園中幸福發(fā)展,迸發(fā)出成長和發(fā)展的激情與動力。還要關注過程管理,落實到“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踐行“教書育人在細微處”理念,應樹立底線思維,即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準則。《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是教師的底線;《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和《(普通高中)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是校長的工作細則;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細化核心價值觀內涵,是一把中國式的育人航向標尺,也是每一個學生應遵從的細節(jié)。教書育人在細微處,還需要學校高度重視師生的心理健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引導全校師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科學運用心理疏導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活動化、常態(tài)化,積極打造陽光校園。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能力,這應該是教師這個行業(yè)的關鍵素質。
(4)做中學,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而,對于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我們要理解尊重,要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去創(chuàng)建體驗式校園,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活動,立足校情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活動,寓教于樂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自主選擇的社團活動,家校協(xié)同的家庭實踐活動;貼近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等,都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顧明遠先生所倡導的“活動教育”理念,堅持的是“在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原則。讓學生在體驗式校園環(huán)境及各種活動中參與實踐,主動學習,學以致用,做最好的自己。多樣化學習,成就多彩學生。“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如是說。顧明遠先生所提倡的“愛”“興趣”“細微處”“活動”教育就是學生“看不到的教育”,但卻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大道至簡,滋蘭樹蕙,雨潤神州。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常紅衛(wèi) 單位:淮南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