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民教育培訓現狀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現狀
近年來,水城縣始終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特別是人才振興建設的重點擺在工作首位來抓,始終堅持面向農民和講求實效的原則,以農廣校為核心,挖掘農村有實踐能力的“土專家”“田教授”,組建培訓師資隊伍。利用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業示范園區、種養殖大戶基地作為教學實訓基地。圍繞獼猴桃、茶葉、剌梨、溫氏養豬、桃花雞、食用菌、中蜂等主導產業,采取田間課堂、線上線下、理論課堂、學員“現身說法”、外出參觀實訓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2014年以來,水城縣累計培訓農民373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834人,其中生產經營型1790人、專業技能型1284人、社會服務型607人、青年農場主53人。促進帶動就業創業1.2萬余人,領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21個,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980人,認定高素質農民702人。采取面對面、手把手傳授、院壩會、微信、電話解答等方式,開展服務2800余次、受益農民2.9萬人次以上,微信交流農技信息15萬條以上。班級評價滿意度紙質版98%以上、網絡版80%以上。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95.5億元,財政總收入37.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2元。
二、存在問題
(一)多部門開展培訓,浪費培訓資源
職校、農業、殘聯、人社、群團等多部門實施農技培訓,浪費培訓資源。主要表現在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五花八門,重復培訓多,普遍存在“培訓的用不上,要用的沒地方培訓”現象。有的培訓為了完成任務而培訓,缺乏實用性,有的培訓為了銷售產品而培訓。
(二)學員思想意識陳舊,競爭意識不強
主要表現在學員“要我學”思想難以轉變為“我要學”,有的農民有培訓需求,但只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通過培訓學習,帶來長遠利益。有的學員認為培訓耽誤生產,“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常把主觀努力寄希望于政府,缺乏市場競爭意識,更沒有形成“不要錢不要物、只想學技術”的意識。
(三)青壯年農民大量外出,招生困難
水城縣系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多,大批青壯年農民選擇外出務工或創業,留守在家多為老弱婦孺和兒童,參與培訓熱情不高,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術能力普遍偏低,符合培訓要求的學員少之又少。
(四)學員群體差異多樣化,滿意度評價不高
學員在年齡、文化方面參差不齊,多數學員對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理念,難以轉變、接納和吸收,對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手機、云上智農手機App學習應用膚淺、望塵莫及。部分學員年齡偏大,均使用老年機,僅會接打電話。部分學員雖使用智能手機,下載微信社交軟件,也僅用來接打電話、簡單語音、視頻聊天和“互唱”地方民歌,對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利用手機App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更是一知半解。更多農民認為參加培訓或參訓學習結束后,也無法利用云上智農手機App進行培訓申報或班級滿意度評價。
三、對策
(一)統籌整合涉農培訓資源
以縣農廣校、鄉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為培訓主體,統籌整合經信、農業、民宗、文旅、扶貧、勞動等部門資金,形成人財物綜合優勢,有序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吸納龍頭企業、合作社、勞務公司等實力雄厚、信譽較好的企業,加入培訓服務領域,建立農科培訓服務資源庫,結合農民需求導向適時開展教育培訓。
(二)強化師資團隊建設
農民教育培訓教師既具備良好職業道德、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備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既是理論教學的教師,又是實踐技術指導的農藝師、獸醫師、畜牧師等。在提高教學能力基礎上,將專業實踐技術指導納入常態化管理,長期深入田間地頭,參與生產實踐,提升農技實踐能力。
(三)強化分類培訓指導
按照學員梯次結構,將村組干部、婦女、致富能手帶頭人、普通村民逐級分類培訓。按年齡、學歷層次進行分類,制定培訓計劃和內容后開展培訓。按區域、資源的不同,結合“互聯網+”、大數據,開展專題培訓。將地方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開展產供銷一體化專題培訓。
(四)強化遠程教育培訓
縣鄉村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時,以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為依托,將云上智農手機App列入重點學習內容,讓廣大農民朋友適時通過智能手機、云上智農,進行線上技術培訓學習和信息交流。
(五)強化志智雙扶
將農民教育培訓傾斜于深度貧困鄉村,培訓內容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確保培訓真實有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遴選學員時,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優先納入參訓學員。力爭通過教育培訓,激發內生動力,早日擺脫貧困。
(六)深挖“土專家、田教授”
給老百姓上課,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用當地典型人物、事例進行宣傳,讓他們身臨其境、事倍功半。將村“兩委”成員、“種、養、加、銷”大戶和農村各類實用人才組織起來,經過專業培訓后加入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中。堅持培訓“三貼近”,深挖本地有較強生產經營經驗、實踐操作能力的“土專家、田教授”等鄉土人才,充實培訓師資隊伍。將專家教授與鄉土人才有機融合,確保培訓既有高度深度又接地氣。
(七)強化資源共享雙贏
以農廣校為主,形成社會教育資源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培育體系,加強統籌協調,鼓勵農業企業、合作社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作為實訓基地,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段勝 單位:貴州省水城縣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