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動態平衡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近幾年來,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但就業崗位有限,兩者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造成了結構性矛盾,例如:從專業結構上看,有些急缺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許多高校專業設置比較落后,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專業較少,尤其是適應我省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稀缺,影響了地方經濟建設。例如,甘肅境內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豐富,依托這些資源因運而生的農業、中草藥、水能、電能、冶金、石油、機械、地質、外語等學科在我省高校依舊發展遲緩滯后;從發展速度與質量方面來看,我省高等教育與東部地區差距日益拉大;從教育條件來看,我省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較差,教學設備、實驗室的數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結構和布局方面來看,我省大部分高校設在省會城市蘭州,高校過于集中,不利于其他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從人才留用方面來看,高校畢業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大大減緩了甘肅省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速度。我省高等教育發展滯后成因如下。
從客觀方面看:一方面,我省近現代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例如我省最早的國立大學蘭州大學在1909年建立,比國內其他省份同等高校建校時間晚10-20年;另一方面,相對滯后的經濟無力支持高等教育發展。
從主觀方面看:一方面,我們的觀念和行動遲緩,沒有積極順應宏觀經濟政策增設以石油、化工、機械、冶金、地質為特色的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國家對中東部高校的投資支持力度大于西部高校,因此在資源配置方面,我省高校均低于國內其他同等院校。
加快甘肅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
我省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應受當地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的調控和引導。我省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目前對人力資源類型的要求也相應地有所調整。由于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制約,長期以來,我省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也是自上而下受到政策性影響的。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相對自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日益突出。美國高等教育界學者伯頓•克拉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高等教育發展的“三角協調模式”[1],即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受到政府、市場力量的影響。例如:在市場體制下,隨著“市場的主導作用愈發凸顯”[2],政府不再起主導作用,市場經濟的效率與公平原則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這是由其經濟屬性所決定的。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調節的作用也在加大。因此,高校的發展應該是注重市場形式,激發具備專業知識的教師的能動性,拓寬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認為,高等教育多樣化的一種表現就是高校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意味著入學機會的增多,而且高等教育的內容也應當盡可能適合人們的需要。然而,學生在選擇高校時往往會衡量其歷史聲望、地理位置、教師素質、學科建設等要素。在更加理性化的教育思想引導下,我省高校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高校在很長時期內并不是僅僅將傳授知識作為其主要責任,而是將技能培養置于中心地位,研究和開發工作也格外受到重視。例如:高等院校都積極投入研發創新活動。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甘肅省高等教育系統如何改變傳統觀念,發揮自身在知識應用方面的軸心作用,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甘肅高等教育發展的動態平衡分析
首先,通過調查以往的教育資源分配情況,我們發現,我省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現狀日益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流動性很大,而且人才流動性與人力資源的層次成正比,這是由人才自身對更優質的生活工作環境的向往所引起的。我省高素質人才流入發達經濟區域的不是少數,令一些企事業單位陷入人才短缺的尷尬境地。多年來,我省高校都面對著人才流失這一難題。曾有數據表明我省人才的流出量是流入量的兩倍。因此,用動態的眼光來看,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經濟變化會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變化,而教育資源又反過來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故應調整我省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優化高等教育層次,在辦學模式上注重地方特色,針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專門人才,以實現我省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其次,高等教育類型應與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聯系。學術型高等教育與技術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目標上有很大的差異。高校的專業設置應當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高等教育應首先確定是培養學術型、理論型、研究型人才,還是科技型人才。合理的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可以為我省經濟進步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支持。例如,蘭州大學的發展定位和目標主要是“內涵提升,創新驅動,質量優先,結構調整”,增強高等教育領域“國家隊”意識,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發展道路,注重學科建設、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結構優化、總體協調等;甘肅政法學院秉承“崇德明法、弘毅致公”的校訓,堅持“穩定規模,提升內涵,突出特色,提高質量”的辦學思路和“法學創品牌,公安學辦特色,法商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建設思路,努力向高水平教學研究型政法公安大學邁進。從這兩所高校的辦學目標來看,我省高等教育已經開始向以當地需求為導向,注重高校教育資源結構優化的方向平衡發展。因此,為了提高我省在西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實力,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各個高校應當秉持先進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綜合競爭力,逐漸步入“高等教育國際化”[3]的道路。發展特色辦學,積極調整自身結構。
再次,我省地方高校要適度調整專業設置。總體來看,我省各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但是,為了滿足我省經濟創新型發展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和輸送的基地,高校應提前儲備高、精、尖的人才。目前,我省各高校所培養的大部分學生在剛就業時還不能盡快適應崗位要求,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還不能完全應用。因此,推進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就必須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根據崗位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部關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提出新增43個專業,例如:風能與動力工程、材料物理、采礦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能源工程及自動化、土木工程、安全防范工程、景觀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交通運輸、國際商務、資產評估、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此通知還提到撤銷32個本科專業,保證教學質量的相關事宜。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還要充分考慮我省教學質量、資源占有及資金投入等方面的現狀,如果盲目設置專業、建設學科,那么教學質量、設備儀器、圖書資源等都很難得到保障,最終只能導致我省高等教育生態發展承載力達到極限,甚至破壞教育生態環境。
結束語
布洛芬布倫納提出的關于人的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到高等教育發展的生態分析當中。其中最主要的觀點就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教育質量與教育環境和教育系統是相互適應、相互調整的[4]。生態學的平衡觀、系統觀與動態觀加深了我們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解,使我們將諸如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納入了分析范疇。在大眾化教育階段,我省高等教育發展應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發展方向偏重于社會,也應更關注教育產品,即畢業生能否適應經濟發展需求。依據我省經濟結構現狀,要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其一,高校應當走上高等教育地方化,為當地經濟服務的道路;其二,改善高校基礎設施條件,例如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數字圖書館以及實驗室的建設與應用;其三,依賴我們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調整結構,培養我省以及西部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人才,制定優惠政策,最終實現促進我省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作者:廖 蕓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