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本文從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以及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狀況入手,具體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現狀,調查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此基礎上從環境的變遷、人際關系的失調、學習就業壓力過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模式,最終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為一種可借鑒、具有普遍規律特點的大學常用教育模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管理;工作模式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廳【2003】2號)中要求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2011年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標”,從原來“及時發現和解決有關情況和問題”提高到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機制”,“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1]”。面對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出現的種種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已成為客觀必需,進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模式,為全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指明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來看,一方面高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充分認識,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行動計劃,采取諸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舉辦相關講座等措施,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由政治課教師或輔導員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咨詢不等于個別談心,心理治療也不同于做思想工作,勢必造成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疏導,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此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很不完善。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真正地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去,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上來說仍然是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枯燥無味,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師也是敷衍了事;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上來說,無非就是講座、咨詢、選修課,沒有任何創新模式,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無法排解,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從調查分析的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根源主要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和自身。造成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的變遷。也就是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上大學之前他們在學習、生活上處處受到照顧,來到新的環境中生活方式、教學模式等諸多的問題都給學生帶來不小的沖擊。學習環境的變化會增加他們適應新環境的困難,生活環境的變化需要他們應付一切生活瑣事,這些都是造成他們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2.人際關系失調。當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個人觀念意識強,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交往經驗,對于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習慣的同學或室友在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極易產生沮喪、痛苦、自我封閉的心理問題,這也是造成他們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2]。3.學習就業壓力過大。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畢業后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們在平時學習中除了完成學校的各種學業外,還要考各種證件和等級證書以及找工作時的迷茫,一次次的求職碰壁等問題,都是造成他們心理健康的根本因素。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設。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路徑分析
(一)變“管教式管理”為“服務式管理”高校作為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的場所,對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啟迪心智發展,傳授知識和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要依據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的發展理念,構建適合自身院校特點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凇耙匀藶楸尽崩砟畹膶W生管理工作不僅要從以發展的視角對學生管理目標和內容進行重新定位[3],站在發展的角度來培養學生,要重視學生的個體需求,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自我調節;還要遵循高校學生心理認識的規律分類引導,對不同學生實行分層次的管理和教育,將學生管理工作貼近學生,從“要我做”到“我要做”進行轉變,將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從社會需要的同時也要從學生自身發展考慮,根據不同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逐步變為服務式管理模式,最終實現最佳效果和目標,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變淺層次管理為深層次管理深層次管理的特點同單位實際、行政管理、制度建設緊密結合,通過說服教育、思想疏導、政策導向、文明建設等途徑,遷移默化地發揮作用。深層次管理要求領導要有超前意識、超常的分析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多維度的思維方式,還要敢于改變舊的傳統管理模式,確立新的全方位管理方式。高校要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上,兼顧學生不同方面的發展。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個性特點、社會交往的發展,還能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最終目標。學校管理工作如果只是“面上管理”而忽視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很可能從心理問題演變成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進而影響到學生人格健全和健康發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僅培養和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更好地利用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增強自我調節、自我治療、優化心理品質的能力,并學會利用這些來對自身心理健康進行分析和維護,圍繞全面協調發展,構建學生施展才華、展示個性的平臺[4],打造“深度管理”,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三)變“條塊式管理”為“項目式管理”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大都采用傳統的“條塊管理”,各科室、各部門分工明確,責任到位,表面上看似無懈可擊,實際上卻存在各自為政、步調不一的問題。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項目式管理能夠聯動各方共同參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項目式管理是對傳統“條塊式”管理的創新,給學生管理提供創新平臺,彌補了傳統組織方式的缺陷,使職能管理更加優化,使整個組織形態更具靈活性和機動性[5]。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中,能夠靈活多樣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通,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可以對各科室、各部門在學生管理工作上起到很好的協調作用,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育指導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多種途徑和手段,幫助高校學生養成健康心理,增強他們心理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五、結語
總之,高校建立以自己學校特點為基礎的大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既是踐行現代教育理念,服務大學生的必然路徑,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6]。針對高校現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諸多問題,高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模式,變“管教式管理”為“服務式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重新定位學生管理目標和內容,對不同學生實行分層次的管理和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變淺層次管理為深層次管理,培養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治療、優化心理品質的能力,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變“條塊式管理”為“項目式管理”,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多種途徑和手段,幫助高校學生養成健康心理,增強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隨著大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狀態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來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Z].教思政廳,2011.
[2]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版),2004(5).
[3]趙川林,吳兆方.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劉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與憂[N].中國教育報(新聞視點),2011(9).
[5]王芳,李國保.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及防治對策淺析[J].科教導刊,2011(3).
[6]侯玉玲.和諧校園構建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作者:孫強 劉婕妤 單位:長春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