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下中小學教育技術的探索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深刻改變著教育思維、教學習慣和學習方式。一方面,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轉變,能動地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信息化為個體的自主學習、個性化指導提供新的環境和方式。在此,分析教育技術在教育發展的基礎作用,以及江蘇省南通市在信息化視域下中小學教育技術的新應用,提出對新時期教育技術建設的思考。
一、教育技術對教育發展的作用
1.教育技術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撐。黨的報告在談到“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時,指出要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技術能有效突破時空限制,使優質教育資源全方位、全時空地向每一位學習者呈現,使“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教育公平”“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的愿景真正成為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技術在推進教育公平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2.教育技術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教育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推進了教育現代化,帶來教育管理、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等各領域的變革。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技術能夠呈現豐富多彩的教育形態,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場域,推動著智慧學習的進程,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動力。3.教育技術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教育技術能為素質教育提供硬件保障和智力支持,能促進學習者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的提高,是素質教育的強力助推器。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創設出具有智能引導、多元交互的學習環境,優化了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更能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推動其素質全面提高。
二、信息化促進教育技術新應用
1.制訂指南,架起教育應用新橋梁。南通市以相關標準為基準,結合學校、市場和技術實際,制定《南通市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指南》,一期已推出錄播教室、電子黑板、走廊實驗室、健康成長中心等十幾類專用功能室建設指南,提供了多層次、多維度、多等級配置清單,實現“拿來就能用、稍改就能招”的目標,解決了標準不落地、參數不客觀、學校參考茫然的困惑,為各類標準與學校實務操作之間搭建直通橋梁,為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與重塑提供技術支持。2.慧學南通,開啟智慧學習新場域。依托“互聯網+”,運用信息技術,由政府主導,企業公益參與,南通市傾心打造“慧學南通”微信公共服務平臺,為民眾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南通市還提出要充分發揮南通名師優勢,要求80%的教師能利用“慧學南通”服務平臺開展教育教學活動,100%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提供在線輔導。“慧學南通”為智慧學習開啟了一個新場域。一是成為家校即時溝通的平臺。這種溝通模式有別于公眾微信、QQ,即時消息有提示,以確保信息的暢通和不遺漏,能對實時閱讀、交流情況進行查看,實現一鍵提醒等。二是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它打通了學校網站、微信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學校動態等能同步,為學校和社會的溝通帶來便利。三是成為師生互動的空間。平臺設置了在線學習、在線交流等功能模塊,提供了南通微課、英語學習等資源,能促進學習者的個化性學習。四是打造了可管可控的安全平臺。平臺采取用戶后臺注冊、核心數據加密、本地化部署的方式,避免了隨意性、無序性,實現了“學校對微信使用的可管可控”。3.數據支撐,探索智能教室新模式。智能教室,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便于學習資源的呈現、獲取、重塑和創新,從而有利于學習者發展的新型教室。智能教室一般由交互性電子黑板、智能錄播系統等硬件,操作系統等軟件,電子教材等資源,以及有線、無線網絡等組成。智能教室能體現并適應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與創新。南通市的智能教室有以下特點:一是能實現數據的智能采集,通過每一天每個人的“小數據”形成“大數據”;二是能實現數據的智能分析,對每個人進行“畫像”,可形成行為分析、學業分析,形成個人錯題本;三是能實現智能推送,根據每個人的數據分析,利用海量資源,為每個人自動推送個性化作業,也為教師的針對性教學提供依據。4.跨界融合,形成創新教室新格局。堅持“教育大數據”和“互聯網+教育”的新教育理念,突出核心教學內容,充分融合各種學習場景,在市直學校中率先將3D打印機、納米實驗室等引入校園,建設創客空間等多類創新實驗室,創設各種線上、線下創新場景,加強創新實驗活動網絡交流和分享,促進自主學習和實踐創新[1]。
三、科學推進教育技術新思考
1.從實施者向規劃設計者轉變。現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技術呈井噴式發展,這就要求從實施者向智慧學習場域的規劃者和設計者轉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統籌教育技術裝備配置,以各級各類標準為依據,以量身定做的建設指南為參考,以學校課程設置為指導,積極推進優質資源均衡配置,發揮教育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引領和促進作用[2]。2.從達標建設向特色化建設轉變。以往學校的教育技術建設基本圍繞各類達標和創建活動而展開,很少考慮個性發展和特色建設。新時期,在基本設施均衡配置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強互聯網思維,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研究,推動教育技術應用及支撐教學改革的研究,積極推進特色化建設,不斷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活動提供新場域。3.從單一型向智能型轉變。傳統教育技術已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教學革新的需要。因此,以應用為驅動,融合各種技術的教育技術手段成為建設的主流。現有的“互聯網+教育”方式解決的是“知識送達”問題,那么,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人工智能的“互聯網+教育”正在逐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3]。現階段,在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進程中,固然要重視人工智能物的建設,但更要注重日常數據的采集。此外,要促進各種功能教室的融合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支持探究學習、建構優質環境、實現智慧教育提供保障。總之,信息化助力的中小學教育技術革新了教學方式,為促進教育均衡、推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注入了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楊志俊.中學校園創客空間實踐建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24):15-18.
[2]秦衛東.對新時期教育裝備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5):17-21.
[3]李昭涵,金樺,劉越.人工智能開啟“互聯網+教育”新模式[J].電信網技術,2016(12):6-10.
作者:徐軍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教育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