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關系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很多地方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在學校的發展中缺乏話語權,無論是學校規劃、學科建設、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經費分配、人事安排,還是各項管理機制的制定和各種大型活動的開展,都毋須征求繼教部門的意見,也毋須考慮繼教機構的需求;專門從事繼教工作的各級各類管理人員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關懷,在職稱晉級、職務晉升、進修培訓、評比表彰方面不能與他人機會均等,甚至有被貶低的嫌疑;繼教學員同樣不能享受與普教學生相同的學習待遇,如有些高校的成教生不能參加學校組織的普通話培訓與測試,不能參加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等級考試,不能自由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查詢,不能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生活動,不能接受就業指導等等。以上種種,無不顯露了繼續教育在高校中的邊緣地位和尷尬處境,對繼續教育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二、地方高校繼教與普教理想關系界定
繼續教育在我國地方高校中的弱勢地位,并不代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主流觀點和發展方向,隨著學習型社會理念的不斷滲透,高校中的繼續教育將有更加迅猛的發展,并逐漸彰顯出其“在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結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與普教水乳交融,協調共建,共同“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樞紐與橋梁”。和具有100多年歷史的美國繼續教育相比,我國繼續教育的發展歷史畢竟短暫,從“繼續教育是美國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來看,假以時日,我國的繼續教育也將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國地方高校的繼續教育也將蓬勃發展,并和普教一樣真正發展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支撐。
1.共同發展,各具特色
普教、繼教都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并無本質差別,不應有主次之分。但事實上由于我國成教招生生源制度的先天不足以及頒發與普教不同類型的畢業證書,一定程度上導致成教的地位低、不正規和社會認可度差,而借鑒西方國家成教與“普通高等教育的畢業證書一樣”、“沒有在職與普通區別”的成功辦學經驗,我國高校的普教與繼教也可以走統一部署、同步發展、共同完善、共同提高之路。高校決策層首先應轉變辦學觀念,本著對普教、繼教一視同仁的態度,正確貫徹高等教育“普教”“繼教”兩條腿走路的思路,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辦學質量為標準,全面發展,統籌兼顧,帶動學校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繼教部門也要更新觀念,勇于探索,不斷進取,認真研究繼教工作的特點,從普教辦學中汲取有益于繼教發展的營養,辦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與普教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當然,普教、繼教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辦學模式,在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對象、培養機制、培養形式、培養內容上都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繼續教育不能完全套用普教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制度,繼續教育應該有更明顯的個性和創造性,應該更多地尊重社會和市場調節機制,更契合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教育需求,更充滿辦學生機與活力。
2.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以地方高校為依托辦繼續教育,最顯著的優勢就是可以和普通高校資源共享,有效激活或利用一些閑置資源或富余資源,使高校教育資源使用率達到最大化。地方高校辦繼續教育,使得繼續教育擁有包括教學場所、教學設備、圖書資料、學科力量、師資儲備、科研基礎、管理經驗等多方面優勢資源,為繼續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和支持。繼續教育有了這些資源作保障,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重復投資,也可以避免普教資源不必要的閑置和浪費。繼教可以利用普教教育資源使用的空檔合理安排繼續教育活動,普教也要盡可能地為繼教提供合理的支持和幫助,和繼教“橫向溝通,縱向銜接,共同架起通向學習型社會的高教立交橋”。另一方面,繼續教育的開放性、多樣性、靈活性、終身性以及產業化為普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繼續教育的加盟,普通高校增加了與社會交流的機會,提高了辦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彌補了普教在人才培養上的缺漏。例如各高校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的普教本科生二學歷考試,就可以滿足普教生拓寬知識和專業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普教生在校接受本科第一學歷教育的同時,可利用雙休日或晚自習時間選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的某個專業進行同步學習,既節省了時間,又拓寬了專業道路,還增加了就業的籌碼。
3.統籌管理,有機融合
用普教、繼教“兩條腿”走路的我國地方高校,需要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普教和繼教的關系,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保證這“兩條腿”的健康成長,為此,校方需要有一個全局性的整體規劃和部署,將普教、繼教統一歸口管理,并按照學校總體發展思路分別制定各自的目標、計劃和方案,同時將雙方優勢資源有效整合、合理分配,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厚此薄彼、各自為政、相互拆臺,從而達到普教和繼教協調共進、相互搭臺、共同發展的理想境界。在學校統籌管理下,地方高校包括人事處、教務處、學生處、財務處、招就處、科技處、設備處等機關職能部門,各專業學院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必須形成一盤活棋,為了學習型社會構建的共同目標,為了培養人才的共同理想,相互溝通,相互支持,最終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融合。
三、處置地方高校繼教與普教關系之構想
地方高校普教與繼教并軌運行、互相融合、協調發展是我國學習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實際需求,也是與國際接軌的現實需要。目前之所以不能實現種種理想關系,主要原因還在于地方高校中普教與繼教地位的不平等,即繼教的弱勢和邊緣化。所以,正確處置地方高校中普教與繼教的關系,關鍵還是要改善繼教在高校中的弱勢地位。具體構想如下:
1.尊重依托普教,準確定位繼教
我國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辦學歷史悠久、辦學成就卓著,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雄厚的資源儲備以及良好的教育氛圍,這些都是普教得以主流發展的原因所在,也證明普教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學習型社會要求普通高校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是因為繼教更能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需求,并可以成為普教最有力的協調方和互補方,共同促進高等教育在學習型社會中建設的步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削弱普教的力量,相反,普通地方高校中的繼續教育應當尊重普教的地位,不要與普教搶風頭,應依托普教的優勢資源,從普教辦學中汲取營養,并結合自身辦學特點,開展富有特色的個性化教育。繼續教育要在地方高校中處理好與普教的關系并獲得個性化特色發展,就不能不考慮繼教的準確定位問題。普通高校中繼續教育的定位問題一直是目前高等教育學界試圖探討解決的話題,雖然定位理論還不夠系統,甚至有些模糊,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的“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明確了我國繼續教育發展的總方向,延伸到高等教育領域,繼續教育更應成為實施終身教育理念的主要力量,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主力軍、服務地方經濟的優質平臺以及社會多方位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系中心。落實到地方高校的土壤中,繼教辦學依托普教,但不能完全照搬普教,要從普教中吸取對繼教發展有益的成分;普教發展需要繼教,但不能只看經濟創收,也要為繼教提供專業化的援助;繼教要從普教獲得支持,也要適當為普教發展拓展創收渠道,為普教開辟社會化、市場化道路。
2.重視繼教發展,提供必要支持
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的弱勢現狀迫切需要引起學校決策層及各級部門宏觀和微觀領域的高度重視。首先,高校應提供政策上的宏觀支持,對于出臺的各項重大決策應反思其是否忽略了繼教因素,是否有為繼教專門制定的目標計劃、行動方案和經費劃撥方案等。其次,學校相關部門應盡可能地為繼教提供各種硬件和軟件資源支持,不推諉扯皮、不故意刁難、不另眼相看。例如分派給繼教的師資應該是普教優秀的教師,因為社會對繼教的要求更高;繼教所需的教學設施也應和普教統籌協調安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學校的一些行政或非行政組織應考慮繼續教育學院成員的加盟;學校涉及教學、管理及學校發展方面的交流會議應安排繼教人員參加。再次,學校要關心繼教人的成長,讓他們獲得與普教人同等的發展機會和待遇,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潛能,克服其“邊緣人”心態,樹立起繼教人應有的自信。
3.堅持特色辦學,追求自我完善
繼續教育試圖在高校中擺脫邊緣單位或邊緣人的處境,必須從自我提升入手,施行個性化特色辦學。地方高校的的繼續教育要堅持開放辦學,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培養社會需要的大量應用型人才,不能照搬照抄普教,也不能一味依賴普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每一所普通地方高校的歷史淵源、地域環境、辦學條件、學科現狀、生源市場等都不盡相同,繼續教育的特色定位也不盡相同,需要結合各自的校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這就要求各地方高校的繼續教育機構開動腦筋、認真探索、兼收并蓄、不斷進取、努力創新,不僅重視辦學規模,更要提升辦學質量和社會影響。作為繼續教育核心管理力量的繼教人更要做到不自怨自艾、不自輕自賤、不自暴自棄,業務上肯鉆研、管理上求嚴謹、科研上勤探索,從而實現繼教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作者:陳娟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