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供給側改革下教育改革的公平性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中央財經領導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旨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后“供給側改革”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在教育改革中如何通過供給促進公平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供給側改革”給教育公平的改革帶來了新思路,我們尚需在教育優質資源上擴大供給、在資源配置上統籌城鄉一體化、鼓勵多種教育方式并存,給受教育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權。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教育改革;教育公平
201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就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在中央財經第十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其中對目前經濟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不足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簡而言之,就是改變以往的以需求為主導的經濟模式,而是更加強調供給的作用,拉動經濟刺激和相關產業的投資力度。這種經濟學理念同樣也適用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中我們需要供給側的理論指導,向教育公平邁進一步。
1高考改革的現狀分析
高等教育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維系教育公平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牽扯到每個學子、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為了國家教育的長遠發展,我國從2014年開始了招生制度改革的系列措施,2016年全國又有十六個省出臺了高考新政策。此次高考新政策打破了以往的“唯分是舉”,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考試科目上更加人性化,充分給予學生更多的考試機會;招生錄取上也保障了農村學子的利益。
1.1評價體系多元化
教育評價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一項指標,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評價標準的單一化使得教育改革治標不治本,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我國的教育習慣于用分數的高低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優秀程度,高考制度也正是通過考試選拔出成績好的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久而久之,我們教出來的只是會學習的工具。為了改變教育的現狀,我國越來越注重綜合人才的培養,這也成為高考改革的一大趨勢。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我們不再單一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們更加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因為成績只是一個因素,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
1.2考試機會多次化
高考即人們常說的“一考定終身”。考生寒窗苦讀十余載,為的就是6月的驚鴻一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很多考生因為某些非主觀原因導致高考的失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衡量學生的真實水平,也不利于教育實現真正的公平。目前高考改革旨在為考生提供兩次考試機會,這樣分散了考生的風險,避免考生因為其他因素造成了考試失敗,考試機會的多次化,更加客觀化,也更加能彰顯教育的本質精神。
1.3招錄名額人性化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差距逐漸拉大,近年來高校農村學生所占比例越來越少,寒門再難出貴子,教育似乎不再是一種全民教育。這種教育的導向使得貧窮的人因為沒有文化越來越窮困,富有的人因為有文化變得越來越富裕,社會階層分級越來越嚴重,這不管是對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還是社會的穩定都是尤為不利的。我們需要讓落后貧窮地區的學生享受到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我們要讓他們通過教育改變自身的處境,為此在高考招生錄取名額中需要給更多農村學子保留一定的比重,彌補教育資源不均。
2供給側改革給教育改革帶來的思考
“供給側改革”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概念,這一理念的形成與當時西方經濟、文化、政治背景有著深遠的影響。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薩伊提出了放任自由與不干預政策,提出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希望通過市場的調節自動創造需求,這也是當時西方國家普遍遵循的經濟定律。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純粹的市場主導已經不能適應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資本主義爆發了大危機。經濟學家逐漸認識到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國家的經濟還得需要政府的掌控,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為基礎的凱恩斯主義取代了薩伊定理。近年來人們發現國家經濟不僅在于政府的監管和市場的調節,要讓經濟發展還得激發經濟活力,也就是當前所倡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考改革不再是簡單的從需求出發,我們需要加強教育的供給力,激發教育發展的活力、持續力。
2.1教育機會的供給
教育機會平等這一教育革新理念是從“一戰”前歐美國家開始的,不同國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夠受到同等的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我們要給學生創造平等的受教育權,這種機會的平等主要表現在教育名額供給的平等。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學校在招生的過程中,都會在東部地區或者教育總體水平高的學校投入更多的招生名額,而在教育水平低的地區收錄的學生少之又少,這種名額的差距是教育供給不足的表現。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需要加大西部地區或教育欠發展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給這一地區的學生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讓計劃招生名額更多。
2.2教育過程的供給
教育過程平等主要表現為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應該避免因家庭文化差異、教師水平高低、學校教育資源不均引起的教育效果的不公。在高考改革中我們要注重教育過程的供給,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高考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尊重學生的獨特性,讓學生在這里能夠展現各自的魅力。因此在高考改革中我們要因材施教,考查的內容更加全面,考查的方式更加多樣,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給更多的“偏才、怪才”施展抱負的機會。
2.3教育結果的供給
教育結果的公平更多表現在高考之后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面臨的工作機會的平等。高考選拔人才的最終目的還是為社會服務,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最后還得投身于實踐中。目前我國的教育還是重視高等教育輕視職業教育,很多考生都走上了高等學校求學之路,那么考生完成學業之后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找工作,可是工作崗位的需求有限,無法滿足廣大學生。要解決這一突出的矛盾就要改變高考政策,鼓勵高職類教育的發展,國家需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大批職業人才,這樣一方面擴大了技術類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分散了完成高等教育學生的工作壓力。
3供給側視域下教育改革的公平策略
高考改革的公平性主要是針對教育過程中的資源分配、制度創新、人才培育等角度來討論的。那么教育如何更好地走向公平,如何在教育領域發揮“供給側改革”的經濟作用,是值得教育深思的。
3.1教育資源供給
在教育改革中提到資源供給,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大政府對邊遠地區的資源投入,給落后地區相應的政策支持以彌補教育的不均,這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但是這種從政府角度出發提供的教育基礎設施資源并不能滿足人們的選擇需求。政府無法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優質的教育資源需要市場的競爭,政府更多的不是提供需求而是要創造供給。在教育改革中要鼓勵民辦教育的發展,給民辦教育更多的扶持,以民辦教育促進公辦教育,給廣大民眾更多教育的選擇權,優化教育的質量。
3.2政府制度供給
制度供給更多地側重于國家政策、資金的支持。由于家庭的貧窮因素導致失學率普遍增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我國有良好的覆蓋基礎教育的保障措施,國家免除九年義務教育的學雜費,使貧困學子無后顧之憂,但是九年義務教育之后這些學生又面臨著新的難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考上大學卻因為經濟的原因放棄了入學的機會,國家喪失了許多可塑之才,這其實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國家財政需要給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資金保障,比如助學貸款、貧困生補助金、免費午餐等,加大對貧困生的補助面與供給力。
3.3社會捐贈供給
教育要實現公平僅僅依靠政府制度保障和經濟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政府的力量其實很有限,如果政府要對教育事業支持,那么必然會加重稅收的負擔,這樣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我們要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尤其是要發揮企業的帶頭作用,讓企業對教育事業的建設有自發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其實企業對教育供給力不足是因為企業對教育的不信任,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捐贈制度。首先,捐贈要透明化,企業對教育的捐贈要向大眾公布,經得起人民的監督,讓每一分錢都用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上。其次,我們需要對捐贈的企業進行嘉獎,給予捐贈多的企業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鼓勵企業投身于教育供給上去。最后,我們要讓企業看到我國教育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國教育正逐步與國際化接軌,教育質量在穩步上升,加強企業對我國教育的信心,贏得更多的企業資助,讓教育改革更加公平。
參考文獻:
[1]徐晶晶.改革供給,才能滿足需求“以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綜述[J].上海教育,2016(5):18-25.
[2]姜朝輝.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1):123-127.
[3]李玉華.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4]劉曉瑜,潘東明.高等教育機會均等與高考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00(2):26-28.
作者:王鳳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