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改革范式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和傳家寶,在改革開放四十一年來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對改革范式的形成和完善進行了論述,并從兩個層面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的主要內容,總結出了在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以期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的不斷進程中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開放;改革范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大幕,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是在正確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等因素下綜合發揮作用。它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并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充實了新的內容、新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獲得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革命范式的發展歷程
改革范式形成于對“”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迷信盛行、禁區禁令繁多、思想僵化普遍等的批判分析,起步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撥亂反正,不斷完善于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
(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的形成。1976年10月,粉碎了“”,終于結束了長達十年的“”,當時我黨政治一片混亂,經濟停止不前,只有經過撥亂反正,才能實現歷史的偉大轉折,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為當時撥亂反正的關鍵。1978年5月,經親自審定,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發表了胡福明(當時是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中共黨員)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鄧小平說:“不要小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爭論。這場爭議的意義大了,它的實質就在于是不是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這場全國上下的大討論,是對“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批判,是繼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了一次比較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貫徹“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引導人們融入到國家建設的熱潮中來。
(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在改革實踐中不斷完善。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面貌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為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黨的十二大以來,對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對廣大黨員和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教育,同時還要進行對外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在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過程中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現代化建設鋪平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1]。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先后部署開展了專題教育、學習教育、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及群眾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筑牢同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匯聚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強大正能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的主要內容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起來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黨的創新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有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創新理論既是我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理論;二是理論內容的豐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也隨之豐富,既有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道德觀等教育內容,更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學習觀、夢想觀、戰略觀、安全觀等教育內容;三是學科理論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創立、發展起來的。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并涌現出一大批理論成果。教育理論的豐富,不但推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還指導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二)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始終是圍繞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開展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有了新的目標、新的發展政策,正式朝著富強之路邁進。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生命線,在黨中央指導下,千千萬萬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刻苦鉆研,不斷實踐,最終形成了適應時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范式。改革范式與時俱進的教育工作內容,除了表現在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而不斷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外,還體現在踐行理論方面,比如,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釘釘子精神等。2018年以來,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地把改革開放偉大的精神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激勵廣大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奮進。總之,改革開放以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內容中堅持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的工作方式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清楚地意識到了各方面的變化,一方面堅持和運用好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傳家寶,另一方面緊密結合國家的發展實踐,努力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中的新途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實現了多樣化。
(一)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在改革范式形成之初,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法是針對改革開放前只有精神激勵和吃“大鍋飯”的影響而采用的方法。在當時的國情下,人們物質生活尚未得到滿足,以物質激勵的方式刺激生產動力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把物質和精神激勵相結合,能夠極大地轉化為人民參與國家建設的內在動力。因此,必須堅持把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兩種手段結合起來運用,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要善于運用物質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三貼近”原則相結合。“三貼近”是原則更是方法,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時期,我黨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群眾生活、工作的實際問題相結合。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扎根于群眾之中服務群眾、教育群眾。中央主要媒體及所屬新聞網站和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杰出貢獻者和先進事跡,充分考慮群眾的方便和需求,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思想政治教育與“三貼近”原則相結合的方法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經驗。
(三)堅持疏導與灌輸相結合。態度轉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根據認知平衡理論,要實現態度的轉變,就是要想辦法讓原先不協調的認知達到協調,疏導和灌輸相結合的方法是實現認知協調的有效方法。疏導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們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面來,在此基礎上達到思想認識上的統一和行動上的協調。灌輸是我黨宣傳工作中的一種最基本方法,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范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很多人認為這種方法老舊,不人性化,不受教育對象接納,但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灌輸是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經驗,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優化運用,不能一刀切拋棄它。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上既珍惜了灌輸,更注重疏導。通過調查研究、精準扶貧、大國外交、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和實踐,深入到各個領域的思想宣傳,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互動的同時,也使教育對象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思想教育,有效地激發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內在動力。疏導與灌輸相結合是改革范式時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黨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績。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重視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重視并堅持學習,進而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的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華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回顧改革開放41年的光輝歷程,總結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使命。我國的改革開放是進行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范式也要與時俱進,只有融入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參考文獻】
[1]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鄭永廷,朱白薇.改革開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豐富與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0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7]馮剛,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3O年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8]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作者:景宗彩 劉詠梅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