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因為長期缺少父母關愛以及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所以一些留守兒童必然會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文章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論述對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事實上,與學業成績相比,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一旦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問題,那么,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變得消極被動,甚至抵觸家長與教師的教育,久而久之,就會逐漸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一些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兒童,被冠以一個非常悲情的名字“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留守”,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孤獨。無奈與孤獨,勢必就會讓留守兒童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教師不關注初中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那么,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就會對初中學困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各種不利影響。本文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論述自身對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少一些理論,多一些案例
在對初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少一些理論說教,多一些典型案例。過多的理論說教,不僅不能夠幫助初中留守兒童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還會讓初中留守兒童在內心深處產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教師借助于各種案例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會顯著提升。案例的選擇對于提升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選擇案例時,首先,必須要有針對性,即針對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選擇與其相關的案例;其次,必須要有趣味性,唯有初中留守兒童對案例產生了興趣,案例的教育作用才能夠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如,性格敏感內向是初中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一個心理問題。為解決初中留守兒童的這一心理問題,筆者選取了一段微視頻。這段微視頻主要講述了性格敏感內向的女孩小麗總是喜歡“對號入座”,看到同學在小聲嘀咕,她就認為是在私下里議論自己;聽到老師在批評某種不良行為,她就認為是老師在批評自己。視頻的最后,向觀眾揭露了“真相”,即同學小聲嘀咕的話題以及老師批評的對象等。事實上完全不是小麗想象的那樣。此外,相對于“高大上”的理論說教而言,“接地氣”的案例示范更加真實、更加具體、更加具有說服力。
二、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評價
犯錯誤,原本是初中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然,就好比一棵小樹的“旁逸斜出”,然而,部分教師卻認為初中留守兒童犯錯誤是不可原諒的、不可饒恕的。于是,這些教師會對這些留守兒童的錯誤大加指責、嚴肅批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教師看來,這些留守兒童所犯的這些錯誤都是學校和班級規章制度中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如果教師經常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初中留守兒童的錯誤大加指責、嚴肅批評,那么,久而久之,在這些留守兒童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小小的“心結”。而如果這些“心結”不能夠及時打開的話,最終,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實踐證明,對于初中留守兒童的各種錯誤,教師應該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評價。例如,對于一些存在嚴重消極情緒的初中留守兒童,教師應該通過切合實際的評價給予他們鼓勵。從教師的鼓勵評價中,初中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就會逐漸消失,并由此而變得積極樂觀。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的評價就好比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學生打開“心結”,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三、少一些無奈,多一些思考
面對初中學生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部分教師或多或少地會感到一些“無奈”,明令禁止的“雷池”,學生卻反復的穿越;三番五次的“疏導”,學生卻此未消、彼又漲地犯錯……對此,教師應該少一些無奈,多一些思考,思考學生為什么會穿越“雷池”,思考學生為什么會反復“試錯”?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教師追本溯源找到問題的根結;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教師切合實際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教師將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如,初中留守兒童為什么會出現消極情緒?通過心理健康測試,就會發現,這部分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消極情緒,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自信心。對此,教師要通過抓住初中留守兒童身上的各種閃光點,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鼓勵以此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逐漸克服消極情緒等。
參考文獻:
[1]孫秀云.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文教資料,2017(30):56-56.
[2]毛貴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難與對策探討[J].好家長,2016(51):23-23.
作者:馬咸茂 單位:甘肅慶陽市鎮原縣南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