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法治教育專冊中案例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小學法治教育專冊教學中,由于教材涉及到的大多數法律知識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課堂教學中,教師基于兒童立場,精選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案例,引導學生針對案例質疑、判斷、分析、反思,自主建構相關主題的法律知識體系,縮小兒童生活與法律條文之間的差距,實現道德情感的認同、道德認知的鞏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的自主成長。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法治教育專冊; 案例教學
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為法治教育專冊,教材中相關法律知識和行為要求距離學生實際生活比較遠,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就法律說法律,就要求說要求,課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學通過選擇具有法律意義的典型生活事件進行深入解析,構建還原社會生活的教學情境,讓抽象的法律知識接地氣[1]。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案例質疑、判斷、分析、反思,自主建構相關主題的法律知識體系[2],并內化于心,生成對某一問題的觀點和結論,涵養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識,促進行為自律,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
一、兒童立場,涵案例以法治意蘊
小學法治教育案例的選擇要力求突出兒童立場,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突出正面引領,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兒童主體性、生活真實性、社會典型性、教學針對性,并力求語言簡潔、敘述完整、條理清晰、指向明確。例如在第四單元第9課《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第一課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關于維權領域的認知情況,選擇具有典型性和指導性的事例1和事例2進行了補充,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重點討論的議題。案例1:張彤的爸爸被施工隊拖欠工資,呂慧嫻建議張彤爸爸依據《勞動法》申請勞動仲裁。對于這個案例,補充了去哪里申請勞動仲裁,以及申請勞動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時間等關鍵要素。因為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很多人遇到類似糾紛都不知道去哪里維權,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錯過了勞動仲裁的有效期。這樣的補充,有助于學生了解“勞動仲裁”這一維權方式的關鍵問題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曉蒙和媽媽在小區散步時被一條沒有拴狗鏈的狗咬傷,呂慧嫻建議他和家長依據《侵權責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賠。這一案例牽涉到維權當中的“私力救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私了”,但是這種維權的前提是雙方能達成一致意見。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有這種理性的態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生活呈現了新聞事件作為案例進行分析,被寵物狗咬傷后,協商不成,物業、派出所出面調解,達成協議。律師解說,如果調解不成功,可以進行訴訟。這樣的案例選擇,將維權的協商及調解、訴訟等方式進行生活化的呈現,幫助學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學中對課文中的兩個案例進行補充和完善是基于兒童的認知基礎和現實困惑,只有選擇恰當、針對性強、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后面的教學展開奠定基礎。
二、厘清脈絡,定案例之使用時機
案例教學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確案例教學的宗旨,用生活事例來詮釋法律條文,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理解,形成觀點。案例教學是基于每一課的整體知識體系的結構,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厘清教材板塊與脈絡、知識點與話題,精準定位案例教學的使用時機。例如在第四單元第8課《我們受特殊保護》第一課時教學中,“一些重要的年齡節點”是本課教學中的難點,關于法律規定的重要的年齡節點,學生知之甚少,特別對于“8歲是無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分界”這一法律規定更加難以理解。教學中,教師采用小組自主討論“知識窗”中不同年齡在法律上的意義,通過互相討論,自主探究,釋疑解難,然后請小組代表匯報重點討論哪個年齡,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礎上,用視頻形式出示新聞案例——一年級小學生給游戲充值數千元,家長是否能追回?通過觀看案例前半部分的敘述,引發學生思考,并結合不同年齡的法律意義進行分析,未滿八周歲的兒童無民事行為能力,他的充值行為法律上不予以認可。最后做出判斷,家長是可以跟游戲開發公司索回這筆費用的。通過開展這一生活案例的討論,將學生對與之相關的年齡節點的法律意義建構起來,理解不同的年齡節點享有相應的權利,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
三、開放對話,添案例以鮮活色彩
小學法治教育案例教學需要教師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元開放對話,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思當下生活,從法律知識鏈接到現實生活,從單純的條文落實到具體的行為,獲得法治意識的成長。例如第四單元第9課《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第二課時“守法不違法”第一個環節教學——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通過杜某某因違法被勞動教養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違法必受罰的道理。對于這一案例,首先教師指導學生與案例文本進行對話,聽故事,看文字,交流內容,并填寫書上的表格,杜某某有哪些不良行為,分別受到什么處罰,促進學生讀懂案例的主要內容,明白杜某某從小被家人寵愛,小錯不斷,終釀大錯,悔不當初。其次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激發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對話,實現從文本的理解、交流到現實生活的思考和判斷。最后通過給杜某某上述行為亮什么顏色的燈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對話,同伴的探究對話,啟發道德評判與道德自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黃燈”行為——喜歡打架、罵人、欺負同學;甚至曾經有過威脅低年級同學的校園欺凌行為。通過這樣開放、多元的與案例文本、與生活經驗、與自我行為的三次對話,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萌發和自主成長。四、價值引領,賦案例以生活智慧小學法治教育不僅給予學生法治知識,更關注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和法治素養的提升,著眼于學生知識獲得背后的育人價值[3]。因此,我們在法治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闡述相關的法律知識,更要啟發學生從法律知識看到生活智慧、做人準則,以及社會的道德規范、自律的個人行為。例如第四單元第9課《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第二課時“守法不違法”第三個環節教學——防性侵,教師根據法律專題網站上真實的性侵案例改編了一個故事,完整地呈現了小學四年級的女孩童童遇到不懷好意的鄰居叔叔這一事件的全過程。這個案例源于生活實際,以留白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中的活動園,互相啟發,明白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遇到不正當的身體接觸要遠離,一旦發現有人觸碰自己的隱私部位,要盡快告知父母、老師等成年人。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指導學生區分正當接觸與非正常接觸,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將法治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生活智慧深植學生心中。總之,小學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主題案例,聯接生活與課堂,融合認知與感受,整合知識與實踐,促進學生圍繞案例交流、討論、反思、內省、表達,實現道德情感的認同、道德認知的鞏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的自主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序,劉周靈潤.如何認識案例教學[J].中國教學學刊,2020(04):77.
[2]連鴻霞.案例教學:讓教材抵達兒童心靈[J].福建教育:德育版,2020(04):41.
[3]崔維云.法治案例教學存在的誤區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5):30.
作者:陳桂萍 單位:江蘇南京市江北新區浦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