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個性化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將線上、線下教學方式融合進行教學創新。采用三位一體的信息化在線教學工具助力課堂教學,通過翻轉課堂、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互動,實現了雙線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設計,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
關鍵詞:線上線下教學;信息化工具;翻轉課堂;教學評價
病毒肺炎疫情(簡稱疫情)期間,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為當前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理念,在線教學不僅是救急、更是教學改革的契機[1]。后疫情時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必然會進一步密切融合,在線教學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也必然會進一步提升。線上、線下教學各有優勢,雙線結合、融合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必然會開創教育教學的新時代。本文基于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1當前教學現狀分析
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是高校面向大二學生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在計算機科學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該課程教學內容豐富,邏輯性、實踐性強,要求有一定的編程基礎。但是課時少,“教”“練”分離一直是該課程面臨的教學困境。大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態度、學習風格以及學習習慣已經初步定型,個體差異逐漸明顯,尤其是編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異顯著。當前課堂的授課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設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采用線上、線下雙線結合的教學模式,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智慧化教學的優勢,可以有效解決“教”“練”分離的問題,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課堂實戰練習,并能充分助力課堂互動與師生交流,呈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2個性化學習
個性化學習是指學生結合自身學習興趣及個人經歷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和選擇學習方法。以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2]。個性化學習強調了學習的自主性、獨特性和多樣性,能夠最大化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個性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既是個性的展現和養成過程,也是自我實現和追求個性化的過程[3]。相應的,教學設計就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管理。
3基于翻轉課堂的雙線混合式教學
3.1雙線融合教學
課堂是課程與教學活動的綜合體,包括課堂實施、資源開發、教學活動、師生關系、教學環境等多種教育要素及其相互關系[4]。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處理好各種教學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線上教學結合了多種信息化工具,在教學資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但線上教學不可能完全替代線下課堂,線上教學使得師生無法面對面交流和互動,教師無法感知學生的實時學習反饋,只有將線上、線下融合,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其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3.2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首先由教師創建教學視頻,學生課外觀看視頻講解,然后再回到課堂中進行師生、生生間面對面的分享、交流學習成果與心得,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的一種教學形態[5]。翻轉課堂通過教學角色的“翻轉”可以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形成新型的教學生態體系。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課前的個性化自學和課堂翻轉教學實現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需求為中心,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翻轉課堂教學創新,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也可以有效提高課堂互動的質量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3.3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活動設置的有效依據,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存在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需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定教,幫助學生實現以需求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教師根據學情分析,可以將學生分級分類,對不同的學習群體進行整體評估[6],在教學設計時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學情分析也決定了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置。總之,掌握好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動態,才能確定教學的方向和思路。而在線信息化工具的學習過程數據分析和管理功能為學情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精準的數據支持。
4.雙線混合式課堂教學設計
4.1信息化工具
本課程使用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和PTA程序設計類實驗輔助教學平臺,打造三位一體的在線教輔平臺。借助多維信息化工具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無縫銜接。使用在線程序設計實驗平臺PTA,讓學生完成在線實驗、測試。通過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讓學生加入相關課程,進行自學。課堂教學互動依托學習通的各種在線活動功能實現。通過在線平臺實時獲取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并進行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動態,為學情分析提供有效依據。
4.2混合式教學設計
混合式教學設計過程見圖1。
4.2.1課前線上自學根據學情分析,將學生分為三個級別,并將其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學習小組中。課前,以任務單的形式布置學習任務:(1)自學指南:學生自學中國大學MOOC平臺相關視頻。(2)小組任務:布置3道典型案例問題和1道拓展附加題,組內通過騰訊會議,在線討論、協作完成,并制作多媒體課件。(3)自學反饋。(4)集體備課:教師根據多媒體課件質量選出課堂翻轉組,選中的組集體備課。
4.2.2翻轉課堂(1)課前熱身教師在PTA平臺提前設置課前測試題,要求學生完成后將結果提交至學習通。教師通過學習通的“投屏”功能展示學生算法,組織組間討論,根據討論結果展開翻轉環節。(2)典型案例翻轉、討論在課前公布的3個典型案例翻轉組中每組隨機選1人上臺講解,每人負責一個案例題目;講解后,教師組織組間討論與點評。“選人”和“討論”活動通過學習通在線“選人”和“主題討論”功能實現。(3)拓展案例翻轉、組間互評為適應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典型案例面向全部學生翻轉、隨機選人上臺講解;拓展案例面向有能力的同學翻轉,通過學習通的“搶答”功能選出講解者,并要求講解者通過現場編程實現算法分析與設計。講解后,教師組織組間互評[7]。(4)分組任務教師總結后進行課堂實測練習,舉一反三。教師提前準備1個延伸性問題,提前在學習通設置“分組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與協作,實現問題求解。(5)教學評價在學習通發放問卷獲取學生實時反饋并公布反饋結果。課堂問卷要根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表1)進行設置。
4.2.3考核機制在線過程性學習體現了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狀態和整體學習情況。融合了在線元素的教學模式,應該重視學生的過程性學習,刺激學生課前自學的積極性以及課堂的參與度。提高過程性考核數據(慕課平臺、PTA、學習通)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經過綜合考量,本課程設置考核標準為:過程性學習50%、期中機考10%、期末機考40%。
5結語
線上、線下教學各有優勢,要將二者結合,就要最大化地發揮各自的優勢,為課堂教學服務。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都是內容為王、重在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推進的。教學沒有偶然,而是一次次精心準備下的必然。精準的學情分析、合理的教學設計、科學的線上線下配比、有效的課堂互動、面向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容設置、穩定的在線工具選擇、課后的及時梳理與反思,做到每個環節的面面俱到才能最大化地發揮雙線教學的優勢。本文以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出發點,根據課程特點,針對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與探索,設計了一套雙線融合的個性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當然,教學法只有經過實踐的千錘百煉,才能百煉成鋼。廣大教師還需繼續在實踐中持續改進與創新。
參考文獻
[1]祝智庭,郭紹青,吳砥等.“停課不停學”政策解讀、關鍵問題與應對舉措[J].中國電化教育,2020(4):1-7.
[2]陳勁良.智慧校園下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3]李廣,姜英杰.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征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2005(3):152-156.
[4]陳勁良.智慧校園下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5]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7):5-16.
[6]趙妍.高校教師“學情分析”的探索與實踐—以課程“訪談法”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7):119-120.
[7]白琳.基于個性化學習的雙線融合教學模式[J].科技資訊,2020,18(36):156-159.
作者:白琳 單位:西安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