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自覺視閾下高校武術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文化學視野下對我國高校武術教學現狀的分析,發現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主要存在師資匱乏、教材陳舊、教學模式單調三個方面,當前我國高校學生沒有形成武術的文化自覺,研究認為,高校武術發展需要從提高武術教師專業知識、更新教材體系、改進教學模式,嚴謹治學態度,使學生深刻認識武術的本質,以此推動我國高校武術的發展和傳承。
關鍵詞:文化自覺;高校武術;武術研究
“文化自覺”源自費孝通先生的思想,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它的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以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武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代表,學校是武術傳播的重要領地,擔任著培養學生習武興趣,傳承武術項目的任務。高校學生眾多,是我國新一代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武術的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是傳承武術的基礎。
1武術文化自覺
放眼我國高校體育,西方體育項目充斥著校園的各個角落,武術項目在寥寥學生的演練下正在被邊緣化。大部分老師和學生對武術簡單定義為散打、防身術等,同時也有學生把博大精深的武術項目誤讀成簡單的套路表演,更是把太極拳理解成是老年人的健身項目,武術教學也沒能使人們對武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武術的認識還很淺薄。具體而言,一是對武術文化價值缺少和深刻認知和堅守,造成自我價值混亂,其中深層原因是對“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標準的自動放棄。二是對武術缺乏主動承擔的責任意識,造成利益至上。當下,因為跆拳道、泰拳等項目的火爆,一部分武術教師轉行跆拳道、泰拳等運動項目,陶醉在追名逐利的俱樂部培訓中,沒有把自己當成武術的傳承者,甚至缺乏應有的職業操守,只是把武術當作生存的工具、獲得名利的手段,缺少武術使命感和責任感。對武術文化精神不夠敬重,對自身的武術使命缺少自覺,是武術界“浮躁”風氣的重要根源。三是對武術缺少足夠的自信。因為“武術套路操化”現象嚴重,在教學過程中武術套路不被大學生主動接受,導致中國武術傳統文化價值在當代的失語?;谖湫g套路增強表演性質而忽略了攻防,大學生也對“花拳繡腿”的武術套路缺乏必要的興趣,已經由兒時心中對武術的神圣向往轉變成對武術的不自信。目前大學生對武術缺少文化自覺,要讓武術重新走進大學生的鍛煉生涯,了解武術,學習武術,練習武術。
2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西方體育高度滲透到我國廣大青少年業余生活。作為中國傳統體育代表的武術,從禮儀規范和拳理招式的范疇融合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武術體現著濃厚的民族精神,然而大多數學生對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卻顯得淡漠和生疏,喜歡武術不喜歡武術課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高校武術早在1916年就開始進入學校,期間也推出了許多相關教材,但是各大高校的武術教學現狀卻良莠不齊。高校武術教師非常欠缺,通常一所高校武術教師在體育教師中的占比不足5%。武術教學不嚴謹,比如以24式太極拳教學為例,這是高校武術課程必學項目之一,有的學校則是把一學期的內容分成2學期進行教學,有的學校在體育考試中沒有嚴格要求,學習后無法單獨演練,但依然是合格。武術教學方式單一,枯燥的動作學習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學生對于武術課的興趣也呈下降趨勢,在武術套路的學習過程中,動作記憶不清晰,肢體不協調,所表現出來的技術動作充滿笑點,傷害學生自尊心??偨Y起來就是三個方面:第一,武術師資力量薄弱;第二,教學不夠嚴謹;第三,教學模式單一,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武術課程體系在設置上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不同時代的學生,武術教學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3現代武術教育的發展改革方向
3.1提高武術教師的專業知識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系統科學的發展武術,必須加強武術教師的綜合培訓和繼續教育。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才能優質高效的教學。面對普通的學生,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反應就是看教師的技能水平。如果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示范騰空飛腳的動作做不好,正踢腿自己也踢不起來,這樣的老師學生在心底已經在打腹稿。武術教師演練動作氣勢如虹,閃展騰挪盡顯優美姿勢,學生喜歡,更會激發其學習興趣。
3.2更新武術教材
武術教材一直以來保持不變,規格嚴謹缺少生氣,幾十年不變的“老三樣”(初級拳、初級劍和簡化太極拳),對當今大學生已經再無吸引。很多大學生反應,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五步拳,一直到初中,高中和大學。太極拳是學了又忘,忘了又學,到最后還是遺忘。通常來說,大學生相對來說是比較喜歡散打,對與長拳刀術劍術等套路只是一時的心理欣賞,覺得動作好看但是不實用;對太極拳這種強調養生的拳種,缺乏興趣,而太極拳卻又是在教材中反復出現,反復學習,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力。而學生的心理也是對此感到厭倦,身未疲憊心已倦,從開始抱怨到無奈學習,被動的學習過程、消極的學習心理,只會產生無奈的學習效果。隨著電影《葉問》的播出,詠春拳紅遍全國,在武術教材的編寫中,應該加入詠春拳。詠春拳不僅學生喜歡,本身來說詠春拳也涵蓋著各種技擊方法,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拳種,涵蓋“踢、打、摔、拿”等一系列實用性招數,對大學生來講這將會是更有吸引力的地方。武術教材應采用“簡單、易學”的特點,使學生一看就喜歡,喜歡上了又好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武術教材的更新是迫在眉睫。
3.3改變教學模式
在武術的教學中,首先是進行禮儀、武德的教育,讓學生在服飾、禮儀、道德等方面具有高度規范性,“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講禮貌,守規矩,有武德是武術教學的首要規范。其次,在技能教學中,應打破傳統的套路教學模式,先從套路中的單個技術動作入手,講解該動作的攻防含義,接著講解理論要點,例如,沖拳為什么要蹬地轉腰送肩,彈腿為什么要腳尖繃直,正蹬腿為生命腳尖勾起。先從理論上對學生進行講解分析,引起學生內心思考,直到最后把思考用于在實際的技術動作。最后,再傳授規定套路,各個技術動作的串聯形成整套動作,劍術中的點劍、刺劍、云劍、撩劍等單個技術動作的串聯,配上步法,就是初級劍術的整套動作。例如,在教授騰空飛腳的跳躍動作時,先不要去按部就班的講解動作,而是先讓學生自主的憑想象進行跳躍,憑直觀視野模仿,最后進行引導,對各種跳躍進行分析、講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加學習的效果。
3.4嚴謹治學態度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學嚴謹本身來說是教師基本的業務素養,同時也是基本的職業操守。武術教學不容一絲馬虎,不能隨隨便便,應做到一絲不茍,對于各個動作技能不容一絲偏差,教學嚴謹不僅是對武術教師的要求,同時也體現武術本身的武學思想。嚴格要求學生,先從嚴格要求教師自身做起。在教學中堅持實事求是的中心思想,先嚴于律己,再嚴于待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嚴格的紀律要求,嚴明的教學風格,推動武術教學發展。
4結語
高校武術教學要站在時代高度,更新武術教材體系,建立適應性教學模式,培養大學生發揚武術的精神,傳承武術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文化的自覺,使大學生認識武術,理解武術,學習武術,發揚武術,傳承武術,讓更多大學生參加武術鍛煉,促進身心健康,正確理解武術的精深含義,是高校武術教學努力進取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尹寧寧,張婧,司紅玉.“健康中國”視野下的高校武術教學[J].武術研究,2018(04):85-87.
[2]劉玉振.高校武術教學與其他體育項目教學的差異化研究[J].武術研究,2018(04):88-89,93.
[3]楊嘯原.高校對外武術教學文化傳導問題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01):45-48.
[4]嚴永軍.高校武術教學研究[J].武術研究,2017(12):66-67,82.
[5]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作者:楊帆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