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設計如何涵泳品味散文的美情美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散文不是詩歌,卻詩意盎然;不是議論文,卻含義深刻;不是小說,卻生動曲折;不是說明文,卻淺顯易懂。散文的美,應該在于真正的“唯美”,在于語言美,意境美,情思美。
關鍵詞:散文;涵泳詞語;美情美意
在散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握散文的基本特征,進入語境、品味意境、感悟心境,涵泳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思美。我在設計蘇教三年級上冊第5課《北大荒的秋天》這課的教學時,采用了“涵泳”閱讀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啟發、點撥和引導學生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感性的角度接近文本,并且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感悟品讀和加深理解,根據課堂真實閱讀情況和學生接受情況再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進行整體的感知深層次的感悟,從而達到對文本語言的整體把握,獲得作品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讓學生獲得主觀的感受,體會作品的實際情義,更加使學生得到情操的陶冶,獲得審美的享受。
一、復習導入,涵泳詞語
在第一個板塊我進行了復習導入,涵泳詞語。我在指導學生朗讀完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后,幻燈片上出示三個四字詞語:“一碧如洗、清澈見底、熱鬧非凡”,讓學生說說它們分別寫出了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嗎?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在復習詞語的過程中既能練好朗讀,也能從朗讀中初步感受散文語言的畫面美,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也能為學生朗讀課文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而且在這種訓練當中也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初讀課文中涵泳詞語,感受散文的語言美。
二、品讀感悟,涵泳散文的美情美意
我在設計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天空美”時,先讓學生自由讀一讀這一段,然后提問“你覺得北大荒的秋天哪里最美呢?”當學生回答說“天空最美,因為天空———一碧如洗”時,我緊接著追問“一碧如洗的‘碧’是什么意思?`一碧如洗的天空是什么樣的?”學生在理解這個詞語的同時,同時腦海中有了天空的色彩形象,我又問“一碧如洗的天空真美啊,到了傍晚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于是學生們開始在課文中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此時我又讓學生充分朗讀這些詞語,涵泳品味這些能展示流云色彩斑斕的詞語,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流云的美展現在眼前。我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傍晚的流云,它們還會有什么顏色呢?”學生們開始發揮想象紛紛說出自己認為最美的色彩。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所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比較局限,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淺顯的,還不能很快地鑒別語言之美。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合理、大膽的想象,同時要教給他們掌握一定的想象方法,在想象中不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斷積累,好好挖掘文本語言文字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借助熟悉的情景、根據事物的發展或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來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了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學生們很輕松地掌握了涵泳品味散文優美語言的途徑,我只是提了幾個問題進行引領,如“你還覺得北大荒的秋天最美的是哪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吧,像什么?”“清澈、安靜的小河把誰給吸引來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感悟、進入文章的意境,學生們就能在朗讀涵詠中體會到了北大荒的小河之美,從而來理解語言文字、陶冶情操,獲得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品味文本,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教學第四自然時,透過自然美涵泳情感美是重點。我先設置情境,用一個問題“誰覺得北大荒秋天的原野最美呀?為什么?”調動了學生們情感上的積極性,再分析“哪個詞說明大豆很多?哪個詞寫出了熱鬧?”學生的朗讀讀出來大豆的快樂,“小高粱為什么你的臉上這么樂呵呵地呢?”擬人的手法寫出高粱因成熟而高興,學生的演讀表明已經融入到北大荒豐收的喜悅中,“文中又是怎么描寫榛樹的呢?哪些詞說明榛樹很多?紅得像什么?‘燃燒’說明人們的心情怎么樣?”這一段的反復朗讀,涵詠,品味,逐層深入把學生帶入這樣的豐收的景象,再來體會“北大荒人民的心里是什么樣的感覺?”,就水到渠成了。品讀這樣的句子時,我們要先讓學生反復朗讀,再仔細體會各個分句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充分品味句子的優美韻味,這樣,不僅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還能激發學生體會北大荒人民的豐收喜悅之情。
三、精心提煉,涵泳散文的情思美
課文的最后,作者飽含深情地贊美了北大荒的秋天,表達了對北大荒的無比熱愛之情。在教學中通過對“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這句話的反復朗讀,啟發學生涵泳、推敲,調動平時的閱讀積累,對課文的反復涵泳品讀,體悟感情,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北大荒是個景色優美,物產美麗的地方,也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于是,在字斟句酌、思索體味中,散文的情思便融入了讀者的獨特感受中,從而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顯示出新的光彩和個性,變得更加令人神往。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讓學生通過“涵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王娟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