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計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目前,我國藝術教育發展速度增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只能稱為是高等藝術教育大國,尚不能稱為高等藝術設計強國,因為我國的藝術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都存在很大問題,教學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1世紀以來,我國各藝術設計院系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可是教育模式依舊僵化。面對這些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教學模式改革,提倡借鑒國外成功的教學理念,吸收國外先進的教育制度,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藝術設計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它綜合眾多學科知識,具有高度的應用性,目的在于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但是,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在固有的教育模式下,改革顯得格外困難。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現行的教育體制的固化,藝術設計教育普遍地重理論和輕實踐,教師之間缺乏合作,教學和需求有脫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當今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倡導一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并運用這種新型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走出“紙上談兵”式舊有教學模式的誤區。基于此,葉德輝等著的《設計學科特色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湖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對設計學科特色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索。該書有以下特點:
一、立足現實,把握未來,對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總結和展望
該書先是立足于中國設計教育現狀,對于工作室教育模式進行總結。在該書中讀者可以了解到工作室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了解到工作室教育模式的運轉方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基于教學經驗的積累,通過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反饋,進而不斷改進這種模式。和傳統以班為單位的教學模式相比,工作室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轉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在傳統教學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地服從;而在工作室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增強,具有選擇權,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設計課題;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團隊合作,教師在其中不再是傳授者,而是策劃者,組織者。工作室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創造自立自主的教育氛圍,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中,學生和老師平等工作,共同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之間共同探討,自主組織,親自實踐,努力形成高效競爭的教學局面。在該書中,作者針對之前設計課程的斷裂,教師之間的銜接不當問題,學生理論和實踐不能很好結合的困境,對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了總結,進而強調了設計學科特色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現實性和時代性。
二、理論實踐并重,強調作用,對設計學科特色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肯定
該書理論和實踐并重,強調設計學科特色工作室教學模式的作用。在該書中,作者對工作室的具體概念、特點、功能和教學模式的作用及其意義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并結合室內設計專業的具體情況,對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方法進行了重點且詳盡的說明和闡述。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把教室和生產實踐進行緊密結合,突破了傳統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工作室這一靈活的載體,進行面向生產實際的開放式教學。在工作室,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理論課程知識,還可以應用專業技術,承接技術項目,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在這一過程中,有專業教師對學生指導,帶領學生完成綜合專業技術訓練,整個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完成,真正把理論教學轉化成實踐,學生又在實踐中提高理論水平。在該書中,讀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工作室模式的作用,由此感受到正向作用。
該書強調設計藝術是一種創造事物的行為,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必然要求設計師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工作室實踐課題上,要求研究人員不僅要滿足于完成一個設計成品,還要立足于全球化和社會化的視角進行探究。作者強調,對于藝術設計院校而言,其責任在于培養新型的符合現展的設計師;在教育方面,要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激發其創造靈感,幫助其廣闊發展的空間,不能局限于專業技能的訓練;在學生的精神方面,要通過一個互動性的具有實踐性的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進而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正是因為這樣的需求,工作室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教學模式立足于現代社會的需求,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從而促進當代藝術設計院校實踐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該書中我們可以具體了解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實踐設計。'
作者:周熹 鄧德祥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