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受教育對象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已不足以適應新形勢需求。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理解相關理論和知識,進行因材施教,是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文以目的導向為出發(fā)點,研究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探索和討論。通過分析各個專業(yè)的實際業(yè)務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習效果。
關鍵詞:目的導向;教學模式;計算機基礎課程
一、引言
計算機基礎課程已成為每個高校必修的公共課程,也成為計算機教學的基礎和重點。計算機基礎教育被認為是提升大學生素質和能力、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技能。該類課程是知識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并存的基礎課程,不僅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yǎng)大學生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用計算思維方式解決專業(yè)問題、成為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礎性教育[1]。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方面,相關學者也做了諸多研究。文獻[2,3]研究了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了分層、模塊教學的改革理念。谷巖等人針對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提出了以能力為重點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以期實現(xiàn)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與社會應用接軌。文獻闡述了計算思維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強調了課程結構設計的重要性,給出了一種以“計算思維”為核心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張國榮研究了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思路。上述研究推動了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不斷前進。然而,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般上該類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生都是大一學生,在他們接觸計算機課程之后,很多計算機的概念和術語難以理解,很多架構不知其用途;很多同學期末考試難以通過;即使通過,對計算機和計算機的基本使用仍然有很多困難。很多同學感覺什么都學了,也什么都沒學到,對計算機還是一知半解。陜西師范大學又有其自身的教學特點,比如說,計算機公共課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文科生;不論文理科,女生居多。這樣更加大了授課難度。另外,目前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多為大班課,教師對教學效果難以把握。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生聽得懂、用得熟;確保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理解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滿足以后的就業(yè)需要,是當前我校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對于該問題,借鑒現(xiàn)有相關研究,大范圍改變我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機制,成本過高,不切實際,也不符合我校實際情況。但是可以從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習效果。事實上,不同專業(yè)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同,使用目的也不同。因此,可以從教學目的出發(fā),分析各個專業(yè)的實際業(yè)務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在授課過程中,對不同專業(yè)學生進行群體劃分,有相同業(yè)務需要的專業(yè)可以合為一個大班授課。通過專門的訓練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本文以目的導向為出發(fā)點,研究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研究相關教學模式,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
二、目的導向型教學模式探索
針對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各個專業(yè)的學習目的和實際需要出發(fā),探索目的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調研全校各個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需求,對不同專業(yè)班級進行群體劃分,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對傳統(tǒng)計算機公共課教學體系的改進和擴展,從而在不改變學校大的教學機制的前提下,以較低成本提高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1.計算機公共課的目的導向型劃分。目前我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劃分過大,大一第一學期必修《大學計算機基礎》,第二學期文科生學習多媒體技術,理科生學習編程和數(shù)據(jù)庫。事實上,即便同屬文科或者理科,不同的專業(yè)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同,使用目的不同,就業(yè)需求也不同。目前,社會各行業(yè)對求職者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要求在不斷提高,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需要確定不同專業(yè)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的目的,建立計算機公共課的目的導向型劃分機制。2.群體劃分和選課機制。針對不同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知識需求,需要對各學院各專業(yè)進行群體劃分和分類管理,建立多維度、多指標體系及系數(shù)。有必要的話,建立相關計算機分析系統(tǒng),以輔助管理,從而改變原有的一刀切的文理科學習模式。同時,可根據(jù)需要,靈活調整各學院的選課機制,建立良性的、一定程度的自由選課模式。3.目的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目前我校計算機公共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師生按照書本和教學大綱系統(tǒng)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并根據(jù)實驗課教學大綱進行訓練。目的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對傳統(tǒng)方式進行革新,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授課內容的側重點要有所不同。根據(jù)實際需要,從各個專業(yè)的實際需求案例出發(fā),增加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4.目的導向型的實驗課教學模式。目的導向型的實驗課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實驗課模式不同,需要重新制定實驗教學大綱,并根據(jù)新大綱進行專業(yè)性、有針對性的訓練。從案例出發(f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按部就班按照實驗指導書做的實驗模式,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評價體系。最后,設計多元綜合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為此,需要研究一整套標準的評價標準,包括課堂反饋、問卷調查以及成績考核等,最終形成“目的導向型的實驗課教學模式”。同時,本項目將會把信息化教學技術融入該模式,引入翻轉課堂和微課的形式,輔助該教學模式的建立,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總結
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各個高校都有了相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隨著受教育對象的多樣化與復雜化,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專業(yè)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不同,因而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大一接觸計算機課程,尤其是涉及軟件開發(fā)的課程,很多內容難以理解,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理解相關理論和知識,進行因材施教,是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本文探討了目的導向型的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模式。通過分析各個專業(yè)的實際業(yè)務需要,建立相應的群體劃分和選課機制,設計目的導向型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欽銘,陸漢權,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九校聯(lián)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聯(lián)合聲明》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10,(9):5-9.
[2]付瑞平,靳偉國.大學計算機基礎分模塊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14,(1):49-51.
[3]向偉.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2):119-121.
作者:于 莊典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