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但當前則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成為國家和社會重點關心的問題之一,而高校作為文化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在這一問題上有著相當的責任和義務。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工作時,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便捷性,實現相關人才的有效培養,強化非遺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和支持力度。本文首先對非遺教育的重要性加以闡述,進而指出新媒體時代非遺教學的要求,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策略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速度飛快,而相關的保護人才則極為稀缺。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在強化研究的同時,實現優秀保護人才的有效培養,才能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堅強后盾和重要保障。在新媒體時代,高校作為相關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當充分借鑒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使得高校大學生能夠了解非遺進而參與到非遺的研究和保護當中。
二、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性
(一)對民族的重要性
將非遺教育融入到高等、正統的教育體系當中,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有著重大而長遠的意義。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長久發展歷史的成果和結晶,是民族活的記憶和文化基因庫,加強對非遺的研究和保護,能夠將古老的、珍貴的文化內容加以傳承和發展,是民族文化進步的重要前提。其次,非遺充分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能夠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對于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奮進有著重要意義。
(二)對國家的重要性
對國家而言,開展高校非遺教育,能夠實現非遺研究和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和延續,極大促進國家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極大提升我國國家文化的安全性。同時,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新農村建設亟需開拓出新思路。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教育,從文化入手,能夠將本土資源和優勢充分挖掘出來,實現本土文化的弘揚和開創,以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動農村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
(三)對大學生個人的重要性
對于大學生個人而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同樣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首先,強化非遺教育教學,能夠讓大學生在接受豐富的西方文化和思想價值觀沖擊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國豐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極大激發其愛國、愛民族的熱情。其次,非遺教育蘊涵豐富的文化、思想、道德知識,能夠極大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品位。同時,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過程中,能夠極大培養其創新實踐能力,有效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新媒體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要求
(一)確保課程和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發達,其資源的豐富性和獲取的便捷性,使得非遺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應注重對新媒體的充分利用,實現課程和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借助于新媒體數字資源限制性小的優勢,應當不斷豐富非遺研究資料內容,將其充分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同時,在課程設置上,應依據專業、年級等開設不同課程,實現課程的豐富性。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當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與其它課程不同,其對學生的參與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學生只有親自見識、充分體驗、深入探究,才能激發其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最佳。為此,各高校應加大相關力度,一方面邀請專業研究者或民間藝人、非遺繼承人進行課程教學,一方面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親自到非遺環境中去感受和調研,充分參與到探索和實踐活動當中。教師應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采風調研等活動,在校園外感受不一樣的文化體驗。組織學生對非遺項目傳承情況進行調研,如劇場、廟會和一些地方的非遺項目,將調研情況整理好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指導學生從事非遺的調查和研究,學生以非物質文化遺存研究為選題的畢業論文多篇,有多項非遺研究獲得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資金支持。
(三)注重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創新性
新媒體時代的一大特點,即時空限制越來越小,能夠更加便捷地實現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高校可邀請民間文化進校園,將非遺文化完整、直觀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其次,應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的便捷性,教師可為學生進行相關影片和多媒體資料展示,借助于網絡媒體如微博、博客等進行課后交流和探討,拓寬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邊界。教師運用多媒體錄音和視頻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運用網絡博客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教學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提高其對民族文化的接受力,拓展了非遺的傳播空間。學生參加非遺進校園的社會文化活動和文藝演出,收看傳承人的知識講座,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學生成為非遺文化的接受者,還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
四、新媒體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策略
(一)建設數字化資源庫
就新媒體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教學策略而言,應當首先認識到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研究資料相對稀缺,單純借助于印刷出版物很難滿足教學需求。為此,各高校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的同時,應廣泛采集優秀的非遺研究資料,如相關圖片、圖書、音像資料、項目書和論文等,并優化獲取途徑,讓學生能夠便捷地查閱,開拓其眼界,提升其研究深度。
(二)開設非遺網絡課程
網絡能夠有效跨越時空,實現信息的實時傳遞,極大方便了學生和師生間的溝通。為此,高校應在常規課程之外,開設網絡課程,讓教師進行線上授課,并實現與學生的即時溝通和交流。同時,將日常教學視頻資源上傳到網絡,還可將相關研究和調查的第一手資料上傳到網絡,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外實現第一手知識資源的補充。
(三)利用新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利用新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主要借用微博、QQ群等常用溝通軟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一方面,教師可在課前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知識要點提前告知學生,讓其能夠進行充分預習,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后進行作業的布置,方便學生查閱。另一方面,教師可向學生分享自身的調研資源和心得,并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
(四)組織并鼓勵課外采風調研
為提升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性,各高校可組織并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采風調研。一方面組織集體調研活動,深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對其進行專門的資料采集和信息調查,掌握一手的資料;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對農村、廟會等非遺項目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傳承情況,并進行相關資料的整理。在完成采風調研活動后,將所得進行線上分享,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具便捷性和高效性,能夠極大方便課程的開展,實現學生知識和研究的極大開拓。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很多學生有了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教學,有的學生成為了非遺項目的專業人才,有的則成為傳統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教育傳承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和最深入的方式。新媒體技術在高校非遺教學中的運用過程中,各高校應不斷總結過于的教學經驗,借助于新媒體的優勢,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的多元化。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和非遺資源巨大魅力,在生動直觀的教學模式和直接參與的教學實踐中接受本土文化,同時,激發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自主性,豐富非文化遺產知識,提高其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獲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為非遺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強勁支持。
參考文獻:
[1]尹麗麗.論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5,(1):152-153,154.
[2]鄭春輝,朱思穎.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方式研究[J].文化遺產,2013,(5):26-34.
[3]魏崇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資源開發[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3):30-32.
[4]周文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價值研究[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4,35(8):36.
[5]張泰城,何建良.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11-15.
[6]劉艷玲,張世清.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1(2):74-76.
[7]丁永祥.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2):251-253.
[8]徐存孟.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展中學語文教育教學[J].文教資料,2012,(5):33-34.
作者:姚靜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