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業困難學生教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出現的學業困難,分析其主要原因無外乎三種,即:社會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這三種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是決定學生學業能否繼續的先決條件。
一是社會教育環境的影響。由于我國國情和區域環境狀況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現實狀況,同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出現了教育發展中存在著城鄉不均衡、資源不對等的現象,所以國家對于不同區域采取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也存在較大差別。盡管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程度的不斷加深,尤其是十七大以來,國家明確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并逐漸加大了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但具體落實上由于受到了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出現了城市教育水平遠遠高于農村教育水平、沿海教育水平遠遠高于內陸教育水平、經濟發達地區教育水平遠遠高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這主要是區域差別直接導致了對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一樣,對教師的待遇不統一,對師資力量標準的要求有區別,進而造成了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較大懸殊。在一二級城市學生普遍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絕大部分三級城市和鄉村學校仍然延續傳統教學方法,連最基本的教學模具和教學設施都嚴重不足。同時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現了打工熱潮。在單純追求學分制的普遍心理的驅使下,由于對學生學習成績不盡滿意,感到了學習前景的迷茫,這一現象促使部分農村學生尚在受義務教育階段便跟隨家人或親屬,加入了打工隊伍,經濟狀況使他們只瞄準了眼前利益,急于擺脫窘迫的生活狀況。這也就是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配置的社會大環境促成了學生學業困難的主要表現。
二是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家庭對于學生學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教育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首先在家庭結構上,三代同堂、三口之家和單親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注定是不一樣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為孩子創造了許多與外部接觸互動的機會,尤其是在家庭范圍內通過與同齡人、同代人的接觸可以鍛煉孩子的幫助協調和謙讓能力。而三口之家由于孩子處于家庭的中心地位,這樣難以避免的要以孩子為中心,這也就形成了80、90后獨特的個性明顯的特征,孩子的狹隘心理和任性性格逐步加重。而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較大,由于單親家庭全方位教育模式的缺失導致孩子在受教育上比較片面,進而對困難和挑戰存在畏懼心理,不能夠全面統籌地考慮現實問題。其次是經濟狀況,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能夠為學生教育提供有力支撐,比如能夠根據學生所需來不斷改善學習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等,能夠滿足學業維系所必需的各種需求。而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維持生計上,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個人規劃往往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導致了久而久之形成學生在學習上的自由散漫,進而漸漸失去學習興趣而學業中斷。第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由于現行教育體制的影響,家長往往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成長的唯一標準,片面追求學分制,給學生無形中增加了很大壓力。同時在學生考試成績好的時候家長就欣喜若狂,采取重獎措施企圖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而在成績下跌的時候就一棒子打死,大加指責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和恐懼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家庭教育的結構、經濟和方式都會影響到學生學業的發展方向。
三是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主觀上學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校園文化上能否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認同感,能否為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這是很重要的。學校作為人才的搖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陣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活潑創新的人生觀念是學校的職責所在,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學校的教育目的。而有些學校片面地追求績效,尤其前幾年,私立學校、民辦學校一度興起,將學校演化成為獲取經濟收益的工具,這樣的教學理念和目的嚴重破壞了學校在公眾心目中應有的形象,也損傷了學生對于學業有成的美好心理。另一方面客觀上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盡可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F在許多學校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現象,教學設備不足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同時由于教師待遇偏低導致的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教師流失現象也直接影響到教育方式的創新和提高。社會當前最突出的一個教育問題就是擇校生的問題,有的學校人滿為患,而有的學校卻門庭冷落,這就足以證明學校對于學生學業影響是極其重要的。
二、如何對學業困難學生進行教育
既然影響學生學業困難的成因主要包括社會、家庭和學校這樣三個主要因素,那么“解鈴還須系鈴人”,要解決學生學業困難問題就需要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在不斷推動社會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前提下,學校和家庭要積極配合聯動起來,對學業困難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是社會教育要不斷趨于均衡。社會教育是大方向,國家對教育的宏觀調控是關系學習困難學生教育問題能否得以切實解決的前提。對于學業困難學生的教育,社會應該不斷推進教育投入均衡和教育待遇公正。國家憲法明確規定了“人人平等”,并將“受教育”作為了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現實生活中這種差別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教育資源的共享上、接受教育的準入上都存在很大差別,在城市學生坐在電教化教室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邊遠山區的孩子們卻為上學而不惜奔波幾十公里山路,如果設想將這樣的反差對調一下,很難想象學生學業困難會復加到如何難以解決的程度。即便如此,當城市學生能夠堂而皇之、理所應當地步入高等學府的大門的時候,和他們同樣成績的鄉下孩子只能背負高考落第難以承受之重將人生坐標移到農田里、工地上。錄取門檻高低有別也同樣使相當數量的莘莘學子不得不望“學業”而興嘆。要對學業困難學生進行教育,就必須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渠道,同時要不斷加大對于困難地區的教育資金投入,切實補上由于經濟發展而帶來的教育欠債,不斷改善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的教學條件,通過對口支援、學校對接等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達到快速促進社會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
二是家庭教育要切實達到理性。家庭對學生學業的支撐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解決學生學業困難的問題上是基礎和保障。在進行家庭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正確引導孩子不斷堅定讀書學習的信念,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充分認識到學習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在盡可能提供完成學業所需的物質保障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學習興趣。正確引導孩子消除心中的惰性,盡量減輕孩子學習壓力。并對孩子的人生有個總體的規劃,按照既定目標逐步去實現。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取得好的考試成績,不惜聘請家教或參加各類的補習班,剝奪了孩子所有的業余愛好和休息時間。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厭學心理,最后得不償失。
三是學校教育要創新教育方式。除了家庭經濟因素外,絕大部分學業困難學生是對學校教育方式厭倦因而產生厭學心理。這也就體現了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夠完全適應,必須要進一步加以創新和提高。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要在摸清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通過開展各項有意義的思想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向學為學的興趣,打消學生厭學想法。經常利用團隊會、交流會等加強學生的互動交流,將學生融為一個有機整體,使他們在團隊生活中體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其次是創新施教方式。將傳統的平面式教育逐漸轉化為平面立體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增加新內容,創新新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逐步促進學業困難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生理成長。
對學業困難學生的教育,單純依靠某種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社會、家庭和學校聯動起來,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對學業困難學生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心理狀況做到全方位的教育,這樣才能完全落實素質教學綱要,切實解決學生學業困難問題。